陈光明:跨界融合助力师资素养提升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黄三好
人物简介
陈光明,新昌技师学院实训处主任兼创新创业负责人、绍兴市创新创业教研组长、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数控铣工高级考评员,曾被评为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浙江省网络优秀学科带头人、全国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等。主持或参与申报省、市级课题6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9篇,编写创新技能类校本教程4本。在省级技能和创新比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申报3项发明专利和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解决企业生产难题10项,并获得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金点子奖;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类和创新创业类比赛获奖50余项。
铅笔加橡皮组成了橡皮铅笔,那么水加纸巾又能组成什么呢?随着专业课老师的提问,同学们脑洞大开,沉浸在创新课堂欢乐的海洋中。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语文老师上台给学生们讲解了创意表达的方法和格式,将课堂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是新昌技师学院“创新+语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专业老师和语文学科老师共同演绎的一节课《组合创造法》。在两位老师共同引导下,学生们学会了组合创新法的定义、组合创新的应用,同时也学会创意作品如何表达。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创意点子,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这样的创新课堂,在新昌技师学院的双创教育过程中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这些课背后是创新师资团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也是新昌技师学院双创教育师资团队培养的结晶,对于团队师资培养,陈光明运用思维导图法提出了“一激、二引、三践、四提、五评”的师资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与路径构建新思路,新思路在学院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确保该校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为该校双创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激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能生情,有情才能乐教爱业。为此,陈光明为达到教师生情、乐教、爱业的目标,在双创师资建设初期搭建系列创新体验平台,邀请学校创新师资参观体验创新成果,从“观、体、玩、谈”四步为抓手,渐进式灌输激发教师兴趣,培育创新师资苗子。在新昌技师学院的双创师资建设中,陈光明在建设初期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前期带领教师大量参观商品市场、创新科技大市场、展会、生产企业、新昌科技馆等各类相关场所,聆听创新大师的创新讲座,以此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增加教师的创新阅历。在参观的同时,陈光明带领教师体验创新产品,如体验智能厨房、扫地机器人、自动化机械生产线、智能管家等,通过自身的畅玩,让教师深刻感受到创新给社会带来的价值,以及社会对各类创新的渴望初步形成创新兴趣。活动结束后开展观后座谈会,谈谈自己所见所闻的所思所想,在畅谈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使教师在脑中逐步形成丰富的创新思维方式。
从实践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一激”环节的培训,该批教师中有92.5%教师的创新兴趣被点燃,思维方式相比之前改善明显。其次,在座谈中提出的300多个生活中实用的创新案例点子,为后期的双创教育开展提供了可贵的教学资源。
引导实践创新,形成创新成果
创新意识的转变和创新思维的激发是双创道路前进的基石。通过“一激”环节的实施,教师实现了“要我做”到“我想做”的思想转变,创新课堂逐渐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案例生动实际。但真正的双创教学优师,不仅要有充实的理论炮弹和十足的干劲,还要有可述的自身实践经历,不然就会形成“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如小何老师的“风筝创新设计”课程,教师年轻有干劲,课题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创新思维应用合理,但因缺少自身实践经历,课堂教学缺乏闪光点,最终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现象,陈光明在提升策略与路径构建中安排“二引”的实践探究环节,该环节中积极要求学校提供专项活动经费,制订“二引”实践方案,采取名师引领的青蓝工程提升教师实践经历。
该环节由名师领衔,挑选1-3名双创教师组成一组,开展双创实践活动,活动初期开始大量查阅双创相关文献,观看各类双创大赛,并要求教师从图片、视频、文字等不同的角度,详细归纳记录学习的过程,然后从中挑选一件创新作品进行仿制,仿制革新作品参加教师双创大赛以赛促练,提升自身实践经历,在活动中不仅树立了教师信心,而且促使教师不断地刻苦钻研多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所形成的创新成果,不仅可以充实自身的阅历,也可转化成自身的教研成果,全面提升教师创新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二引”环节开展以来,双创教师在名师的带领下共制作了30多件不同领域的创新作品,相关作品在参加的10多次各级各类双创大赛中,共获得了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这些成功的经历增加了教师课堂教学讲解的信心,通过“二引”实践环节的提升,小何老师的“风筝创新设计”课程得到了新的升华,二次课堂中学生氛围提升明显,课中也产生了10多项创新构思,其中陈为鹏同学设计的风筝送线器获得了新昌县青少年科技发明一等奖。
拓展创新实践,引领学生成长
作为教师之道必须要有有效的授业之法,授业才是教师教学称职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将自身知识传授与生,才能与生相融,与生同乐,与生共长。为此,陈光明在提升策略与路径构建中安排“三践”的实战教学环节,从“创意构思、创新制作、参赛提升”三步为抓手,积极要求教师应用前期学所的创新经历,拓展创新实践教学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实现开新花结新果。
在“三践”过程中,陈光明要求每位双创教师,带领1-3组共计3-15名学生进行创新体验式教学,完成每组一件创新作品的创意构思、创新制作、参赛准备等相关工作,教学实施开展以来,共计收到学生创意作品250多件,如榔头、竹艺流水摆件、谷物筛选设备等创新设计作品,通过学校项目搭台教师引领,实现了学生的跨界融合,使学生思、做、说、答等自身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张优雅老师所带的杨柏超学生团队和卢涛老师所带的高烨梅学生团队,所设计制作的全自动碳氢清洗机和全自动快递打包机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创新 创业 创效”大赛一等奖,截止目前在双创师资的引领下,学生共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6项,市级以上奖项51项,取得相关专利20多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与生相融,与生同乐,与生共长授业过程的最好见证,达到了双创师资培养“三践”环节的最初使命。
提升创新经验,绽放成果之花
通过“一激、二引、三践”双创师资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与路径构建,不仅让双创师资的双创经验逐渐丰富,课堂教学已是轻车熟路,而且创新成果的取得,也让学生树立了人生的自信,最终使教师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得到质的转变,实现了“要我做”到“我想做”再到”我要做”三级自我角色转型升级,一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正在逐渐成型,一朵朵教研成果之花争相绽放,如从英语专业转岗的陈锋萍老师,不仅实现从双创教育的门外汉到创新通的转变,还多次指导学生获得省、市各级创新大赛一等奖5项,相关经验也被撰写成教学论文和校本教材,在省市比赛中获奖4项。这些教研成果不断涌现也使“教以师为本 师以生为本”的生情乐教理念逐步得以落实。以双创师资团队组建双创教研组,2017、2018连续两年被评为绍兴市优秀教研团队,师资提升策略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构建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而双创师资专业素养提升策略效果如何,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此,陈光明在路径构建中安排“五评”的环节,以保障双创师资有效开展。
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各类双创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内容详实,这给双创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陈光明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起草了双创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管理文件,文件中明确双创教师的主体责任,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将双创教育的实绩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业绩评价等方面挂钩。其次,学校成立双创教育成果评价联盟,对在创新领域中开展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双创教师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师生共创,支持产教融合及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有效保障双创师资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师资建设新突破。
职业学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陈光明认为,有效的校本师资培养,才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本土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才能为学校双创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固的基石。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