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亚华:“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魔法课堂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谢彦芬
人物简介
鲁亚华,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高级教师,计算机网络高级技师,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绍兴市模范教师,柯桥区名师。辅导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竞赛成绩突出,先后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8人。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主持或参与市县级课题、教改项目7项,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近三十篇,主篇或参编教材教辅7本。有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获柯桥区优秀班主任称号,所带班级曾获市级先进班级。
“哇,真的好神奇,原来利用Excel图表中的折线图,就可以动态展示函数的变化啊,懂了懂了,没想到我这个数学小白,也有入门的这一天,以后可再也不怕学数学了。”
“可不是吗?现在老师上课的时候,都结合这个信息技术中的软件来教学,课堂可是变得有趣了很多,我这个数学课上的睡觉专业户,好像有点名不符实了呢,嘿嘿!”
……
这是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学生们上完“信息技术+数学”课后相互交流的场景。
借助信息技术的学科魅力,设计数学实验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究中学习数学课中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使原本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这让那些曾经对数学课厌烦之极的中职生们,显得异常兴奋。他们惊喜地发现,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不仅提升了自己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数学,将不再是他们这辈子的奢望。
从所周知,数学这一学科,在中职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很多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但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最为困难的科目之一。而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学科知识与技能间的互助,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数学学科的教学难点,更是带动了信息技术这一互助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正所谓,一举两得。
大部分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簿弱,概念模糊,公式定理认识不清,缺乏相应的数学思维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缺少。面对这一现状,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中职学生爱上数学,学懂学好数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成效的目的,是目前鲁亚华团队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深化融合理念
近年来,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意味着在学习中需打破学科边界,利用多学科知识,展开全面思考,有效解决所探究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那么,“信息技术+数学”,其重点自然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等技术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破解数学抽象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化学科融合观念,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明确指导思想。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样,许多实践已证明,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认识时代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我们不难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在教学中所展现的魅力越来越不容小觑。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即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成为现代教学的必备条件。
培养融合能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丰富的、与时俱进的学习创造工具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团队教师需培养融合能力,学会借助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融合。
合理规划。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非只是信息技术和数学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好整体梳理规划,以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将中职数学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编排,梳理主导模块,纵向挖掘深化模块,横向寻求拓展模块,头脑风暴,分析学科之间的共通点,找到知识与知识,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联结点,最后,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落实融合教学“知识清单”。
定期培训。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课程的开展,在教师专业技能层面,需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和学科软件的使用,电教设备的使用,鼓励教师借助教研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尝试。在学生学习能力层面,需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融合课堂
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新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打造数学魔法课堂,构建良好的学科融合课堂,已成为团队教师的一项重要教育技能。
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新颖、巧妙、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想象,使学生愉快学习的重要保证。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学微课、教学课件等信息化的资源和环境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创造模拟教学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使用信息化资源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会表达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思想;借助信息化资源创建任务型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用信息技术开展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还能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创新教学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活动也在日益更新,有效改善并且创新教学活动,已成为老师们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日常。
创建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教学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许多知识、定理的由来往往能牵扯出数学家背后的故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数学知识的起源,把学生生活中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借助故事、史料等引入教学内容,再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情境进行展示,交流探讨,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
设计实验,揭开数学抽象面纱。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相关数学实验,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让学生像“研究者”一样,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猜想、归纳、验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取知识,帮助学生观察、比较,把握知识的实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获取者,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从而实现把握知识本质,厘清知识来龙去脉的教学目标。
展示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团队成员积极建设和积累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声、光、形、色等特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教学中展示数学知识。特别是重难点知识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资源的有效展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使抽象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设置任务,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融合信息技术,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创建任务型学习,组建学习小组,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掌握知识要点,破解学习难点。即营造学习氛围,落实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设计,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学习,打造数学魔法课堂,既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较好的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无疑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