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菊琴:“木作+”开启教育因子融合之旅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黄三好
人物简介
蔡菊琴,中共党员,高级讲师,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建筑专业教师、建筑工程系系主任。曾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有三年企业工作经验,能把“理论+实践”进行高效融合并创新,进而运用到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领域涉及广泛,曾指导学生连续2年获得全国技能竞赛工程算量项目一等奖,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学大赛二、三等奖,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一等奖,绍兴市创新小发明小制作一等奖等。有丰富的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经验,擅长实训实操并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
“哇,这么多作品,还有这么多的工具!”“老师,这个我知道,就是刨子,看爷爷用过。”第一次走进课堂,学生们总是对木作品和各类工具充满了好奇。当美丽的刨花卷伴着特有声音从刨中飞出,一卷又一卷,好像一个个飞舞的精灵,让人停不下来。在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手工木作课堂中,学生们除了接触到传统或现代的木作工具、设备,比如刨子、凿子、开榫机、打磨机等,还能结合自己的想法把木头做成独一无二的作品,实现百人百作。动脑、动手的木作课融合了设计、数学、艺术、制作等元素,STEAM木作课程让学生一旦参与就停不下来,由逻辑构造到创意设计到木作制作的过程,无不考验着学生的专注力,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表达。
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开启课程融合之旅
中职STEAM课程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以工程项目为实践的主要载体,做中学,学中做,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鼓励创新,提高中职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学生的成长,开发适合建筑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架构、满足学生手工作业兴趣的STEAM课程,是我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比如,觉得“建筑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房屋结构就创设了建筑模型课,就带着学生做了一幢又一幢的缩小版建筑模型;觉得“衍纸制作”可以提升学生对色彩、构图的认知,就带着学生一起设计制作衍纸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木作课程,觉得不管从知识融合、工具使用、安全规范等方面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特别适合,于是又自学木作,开设了手工木作选修课程,带着学生开启了一段木作创意之旅。
在选修课上,一个个创意设计成了有趣的制作项目,从手工作业到机械作业,从单一到融合,从模仿到创新,都含有玄机,但是不管是哪个项目,学生都可以制作完成获得满足感。“刨花创意画”,是2人合作项目,包括了相框制作、画稿设计、刨刨花、创意拼贴等四个主要步骤。“相框制作”用到了台锯、斜切锯和蝴蝶榫卯开孔设备,属于大型危险设备,这个时候就要讲解危险源并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除此还要根据画板的大小来计算相框的边长;“画稿设计”需要一定的绘画技巧,也是各作品的创意点,除了用不同颜色去打底,还可以用木头原色去构图,比如松木是浅黄色、黑胡桃深咖色、榉木深黄色等,同时也认识了不同颜色的木料;“刨花”用到了刨子,有中式刨和欧式刨,可以掌握各种刨刀的调试以及使用方法,以便刨出厚薄始终的美丽刨花;通过之前的分工合作,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创作刨花画了。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往往乐此不彼,“爱做爱学,停不下来,赶不走”,这个就是融合课程的魅力。
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所以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开设适合学生的融合课程。只有在课程学习中有获得感,他们才会喜爱学习。带着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获得,也是教师最大的动力。
从教师成长需求出发,探索专业融合之旅
心理学中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大多数人都喜欢呆在舒适圈内,但是你待的时间太久就有可能被淘汰。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我们应该勇于走出舒适区,只有习惯于在学习区的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和团队去学习。
从一开始被动上新课到现在主动要求上新课,我从教以来大概上过20多门专业课,从理论到实践,从竞赛到高考,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收获更多。专业课程之间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相互交错贯通的,只有足够的课程积累才能让你在课堂教学中纵横遨游,也才会带来教学创新。长期多课程融合的锤炼,让我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有更多地了解、产生许多创新的想法,去开发更适合学生、企业的课程。
要鼓励老师勇于上新课,去接触新的领域,拓展自己的思维。当然教学团队经常会让老教师带新教师,在助力新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老教师也会对已有的教学产生反思。教师组队教学,有助于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比如有《工程算量》教学经验的教师,结合实际岗位需求改革了《施工图识图》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会看图但不会用图,能看懂一张图但不理解一套图的尴尬,通过信息表格采集任务把施工图之间相互关联的信息让学生去识读对照和运用。这种图纸学习模式也得到企业认可,并开发了相关资源运用了教学考试中。
除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跨界教学,我们还尝试了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建立了跨专业教学团队。比如“语文+建筑”的融合,让建筑融入了文学韵味,借用语文学科的滤镜,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建筑之美。同时也正在探索“建筑+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尝试通过两者融合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不同场景知识再现帮助学生掌握部分建筑课程重难点,二是通过融合专业课程解决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情况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走出课程圈,走出专业圈,甚至走出学校圈,跨界助推教师成长,而教师成长也将会带来更多的创新融合。
从专业发展需求出发,探索跨界融合之旅
随着《职教二十条》进一步推进深化,更多的学生升入到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后更有优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1+X证书制度的推行,让我们找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贯通和课程融合的立脚点。截止目前,我校建筑专业共申报了3个1+X证书的试点,包括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识图和创意数字建模。以3个试点为依托,架构了相关课程体系,在实现考证的同时满足了专业教学、技能竞赛、高考教学等多个方向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一贯式培养,我们以试点的初级学习为主,目标定位在“实”“稳”,打好职业技能学习基础,而合作院校则以“精”“高”为目标,把原先3+2培养模式真正转变成5年一贯模式,并且是“一线”成长成才模式。以《建筑信息模型》试点为例,中职学校完成包括《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建筑CAD》《施工图识图》等一系列课程学习后并拿到1+X证书(BIM初级)证书,合作高校实现课程互认。学生到高职后可以免修该课程并获得该证书的中级考证资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除此之外,也正在积极探索五年一贯新校企合作模式,即“中职+高职+企业”,让我们的专业发展和建设与区域经济需求相吻合。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