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芳:“旅游+”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黄三好
人物介绍
王蓓芳,绍兴市职教中心旅游专业高级教师。曾获绍兴市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为绍兴市属旅游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5522”工程名师培养对象。先后有二十几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获奖;曾获绍兴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参与的两项教科研成果获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2019年两次参与编写《诗画江南——现场导游考试指南》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统编教材(绍兴部分)。两次获绍兴市导游大赛一等奖,2004年获浙江省优秀导游。任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现场考试评委、浙江省品质旅行社星评员、绍兴市导游协会副会长。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定是有它出彩之处,那么它到底出彩在何处呢?从书法上来说,《兰亭集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行文流畅,字体飘逸却又不失端庄,不必说后人描摹不出,就连书圣王羲之本人在酒醒之后也再难写出。而从文本上来说,《兰亭集序》的内容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并不吻合,许多文人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几经浮沉,演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因此,清谈玄学,全心悟道,信仰老庄学说,主张无为而治成了那时文人们的救赎之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兰亭集序》给后人带来的启迪。虽然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有权选择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这是学生在《惠风和畅说兰亭》课上的导游解说,是旅游服务跨界创新团队旅游和语文老师合作后的课堂生成。
近年来“文旅融合”这一热词频频出现,文化与旅游的密切关系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在文旅并轨的大时代,作为旅游活动重要核心的导游员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期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国内外民众在景点审美中感受文化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导游作为旅游服务工作者的重要组成文旅互融责无旁贷。
“文旅融合必须打破企业与学校割裂的桎梏、工作与学习分离的藩篱、职业与教育脱节的鸿沟”,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浙江省特级教师戴智敏的引领下,王蓓芳老师组建的旅游服务跨界创新团队应运而生。他们从教师、教材和教学三条路径开展实践,探索用不同的声音,讲好一样的中国故事。
团队跨界打通校企合作渠道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也给职业院校提供了“三教”改革的方向指引。教师是“三教”改革中最有活力的因素,围绕这一职业教育教师改革的核心目标,旅游服务跨界创新团队以绍兴市旅游职教集团为合作平台,团队组建先从集团加盟学校的专业教师开始展开合作,之后又将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的专家拉进“朋友圈”,团队的规模不断扩大……单慧芳、劳鸿燕为绍兴市旅游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的旅游专业和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团队骨干张小清老师多年来担任上虞区职业中专的旅游学科教学工作,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教研室主任张文莲教授为经验丰富的导游考评专家,旅游行业的高级导游林斌先生是绍兴市旅游职教集团的企业成员单位——绍兴海峡旅业的总经理,同时团队还吸收了宁波行知职业高中丁玲苹老师开展跨区域的专业合作。
在团队融合建设过程中校企师资紧密协作,跨界融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岗位技能双重提升。依托团队,王蓓芳和浙江仙人掌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洁洁合作编写选修课教材;团队成员参与绍兴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调研课题,形成《绍兴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和《绍兴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王蓓芳和张文莲两位老师协同撰写绍兴市柯桥区全域旅游导游词,有机整合绍兴地方的旅游资源,加快文化元素传播,深入推进地区旅游业发展……团队积极实践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互融改革,有效打通绍兴市域旅游服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的“任督二脉”。
教学改革构建课堂全新形态
行业企业大师、高职院校专家、不同专业教师的思维碰撞,给旅游服务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2019年6月,王蓓芳和语文教师劳鸿燕合作开出“酒意共诗情——绍兴黄酒文化”课,文专教师共同研究授课对象、解读黄酒文化、改革教学模式,开出了一堂活动体验,文旅互融的创新课;同年11月,两位老师再度合作“惠风和畅说兰亭”,品书法、描汉字、说创意,师生互动有序高效;提任务、设情景、促创新,线上线下衔接流畅。融合学科知识,解读兰亭文化,创新导游讲解,用两个学科的声音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在跨界融合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文专教师协同进行探究教学、课堂教学引入行业标准,跨学科融合的探索不断引向深入。2019年10月团队成员张小清和郭兴合作《妙语生花——演讲技巧助力导游讲解》,跨文化、专业与企业之界,引入企业评价元素,开启课堂标准与企业标准对接之旅;丁玲苹和沈燕增老师开设《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深挖致欢迎词主题,层层分解,步步深入。跨学科教学的尝试为中职课堂教学打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让中职教师找到了课堂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也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点亮了一盏闪亮的明灯。
通过教法改革有效推动了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如在《酒意共诗情——绍兴黄酒文化》课之后,孩子们再不需要像背书一样去生硬记忆关于黄酒品种、酿造工艺、口感差异等僵硬的书本知识,而是学习如何像专业导游一样自觉钻研、自如讲解、从容应对工作场景。教学过程与孩子们生活环境、工作情境紧密相连,学习的经历变得自然有趣生动。在学习过程中融合导游讲解和其他学科知识,学生既掌握了专业讲解技能,也学会了专业探究方法,而与真实职业的相关经历更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的价值与目标。跨学科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时,学校积极引进行业专家进课堂,专业学科融合企业元素打造新型课堂。如,绍兴海峡旅业林斌总经理定期为学校导游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讲座,开设导游实务的选修课程,浙江仙人掌海外旅游有限公司董洁洁、孟国帅等行业大咖纷纷跨界进入教学领域,以职业导游的身份创设新型的教学场景。
教材融合促进专业产业对接
导游作为旅游工作者的重要组成,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导游的工作对象是一名名游客,一个个鲜活的人。因此,导游工作被认为服务行业中最具挑战性最为繁复的工作。而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最为缺乏的往往是导游岗位的实践能力,尤其是独立的带团技能。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时任浙江仙人掌海外国际旅游公司导游部经理的董洁洁每每困惑于实习学生的上岗磨合期,向学校提出能否基于导游工作过程开展地陪导游的课程改革。
为此,团队通过校企合作产教互融开发了《地陪导游操作实务》校本教材。在课程中结合导游工作岗位实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依据地陪导游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地陪服务分为“准备工作”、“接团工作”、“参观游览工作”、“送团工作”、“善后工作”五大项目,通过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职业场景引领大家轻松愉快地学习,在专业导游的示范中体会每一个任务的工作细节,在任务总结中梳理地陪工作的服务要点,在任务拓展中开展学习成果检验,进行技能迁移。
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任务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既然课堂承载课程,需要时间、空间等方面配合并服务课程而展开,那么职业教育课堂的新形态便具备了这样的抽象:工学结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堂中课程的展开过程将对应一定规模、一定范围的实训,而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可能存在时域、场域上的不同。为了尽可能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有效实现学校专业教学与导游岗位实践无缝对接,2020年旅游服务跨界创新团队依托“之江汇”网络平台开启了建设《地陪导游操作实务》网络同步课程的共融之旅。
团队在编撰产教融合教材的同时,还进行了文专融合教材的尝试。2019年开始团队成员跨区域跨专业合作编写《赏诗词 学导游》,该书以诗词文化与旅游景点融通为教学契合点,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基点,学科内容跨界融合,以学科“+”的形式编写。立足于浙江省内的名胜古迹、人文民俗,形成风格独树的文化专业兼容的教学内容,彰显本土特色。以文人墨客流传千古的诗词为引导,探求诗词中蕴含的典故名胜,以文化的情怀去欣赏别样的风景。使专业课堂更具文学趣味性,文化课堂凸显专业特色。
教师凝聚力量,教法改变思维,教材融合思想。这是一场价值分享和团队协作的集体演绎,教师、教材、教法共同组合,融合构建旅游课堂新形态,培育行业新人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对接岗位,不仅需要思维互融和碰撞,更需要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