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锡红:讲好“芯”故事 实现“芯” 融合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黄三好
人物简介
盛锡红,绍兴市职教中心党委副书记、校长。1989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6月入党,大学学历,历任绍兴文理学院产业处副处长、科技公司法人代表、柯桥区夏履镇党委副书记(挂职)、绍兴文理学院扩建工程总指挥助理、机关党总支书记,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兼镜湖高教园筹建办主任,勤办主任,成教中心主任兼局机关工会主席,局职成教处负责人等职务。经历高校、筹建办、成教中心、职成教处多个岗位历练,领导经验丰富,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较强,有担当敢创新。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决定》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必须打通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跨专业、多专业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产教融合。
绍兴市职教中心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浙江省中职名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计算机应用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学院围绕产业办专业,成立微电子学院,学制包括三年制、五年制、六年制,目前微电子专业群人数规模为730人左右,其中高级工、技师班学生约占专业总人数的80%。为绍兴各大集成电路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优秀毕业生。
对接产业,与“芯”结缘
绍兴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浙江省省委的要求,围绕大湾区先进智造基地的战略定位,提出到2020年,在越城区高新区规划引进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10家,努力打造绍兴集成电路小镇,并争取到2025年形成1000亿元产值的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示范区。显然,随着集成电路小镇建设的推进,相关企业对电子类一线技术工人需求越来越大。
学校利用易地新建的校区正好位于袍江马山镇规划建设集成电路小镇的独特地理优势,在绍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与“芯”紧密相连的符合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的二级学院——微电子学院。
共建共融,随“芯”同行
为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使与“芯”同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扎实,学校整合政府、企业资源,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四个维度,在校企合作共融共建方面狠下功夫。学校同时依托原有的机电职教集团,以微电子专业群为基础,对接集成电路小镇N家企业为目标,建成微电子专业群“1+1+N”产教融合“芯”平台。
跨界融合,用“芯”教学
基于“芯”平台,微电子专业群与文化基础课程融合形成跨界发展共同体,在学科整合、微电子专业建设提升上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德育与微电子专业教学融合
将以往“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结合微电子专业职业素养需要,在微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中,设立德育素养目标,将大国工匠、劳模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加入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爱岗敬业、热情奉献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职业向往,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文化渗透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为今后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2.英语专业与微电子专业教学融合
基于微电子工作岗位对专业英语的需求,围绕“提升人文素养,服务专业教学”的要求,成立由英语教师和微电子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教研团队,在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专业课程的整合、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跨界融合。弥补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的英语短板,增强今后就业的优势。
3.企业与微电子专业教学融合
在“1+1+N”产教融合平台基础上,与市集成电路管委会及入园的中芯(绍兴)、虬盛科技、中科通讯、天毅半导体、芯测、最成半导体等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邀请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骨干技术人员、绍兴文理学院微电子专家与创新教研团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将文专融合创新校本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和职业素养要求,强化教学中真实工作情境的课程构建,课程开展中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工作过程,打造出“沉浸式”教学生产环境。
多措并举,为“芯”建设
微电子专业跨界融合创新教研团队与企业、高校形成多方联动,形成“三共三融”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微电子特色产教融合品牌。
1. 共同制定课程建设方案,融合产业链和专业链
开展企业、实习生教学课程建设调研,对接企业生产岗位需求,结合微电子人才培养方案,紧密衔接专业课程,调整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开设特色双语教学选修课,整体提升微电子专业课程结构布局,促进技能教育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2.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融合课程链和岗位链
专业课程开发上,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培训课程标准,岗位链为依托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将职业素养和“7S”管理融入到校本教材内容中。此外,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遴选基于工作实际所运用的专业英语词汇,建立ME Test微电子专业英语等级词汇库,设置微电子专业英语等级考试标准,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用于中职学生学习规律的专业英语学习资源包。突出文专融合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真正实现为岗定教,精准教学。
3.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融合师资链和技术链
开展实施“服务+督促”双组合的名优教师培养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双师型”培训,采取脱产实践、挂职锻炼、寒暑假短期实践、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等灵活形式,增强创新团队专业融合素养,提升创新团队综合实力。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开发培训教学项目,共同开展职业能力岗前培训。同时引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专家深入课堂参与教学管理,成立双导师制度。
校企合力,结“芯”成果
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与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为教学改革实施和跨界融合发展提供合作条件和基础。
1.“芯”少年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在绍兴市集成电路管委会牵线搭桥下,2019年11月学校第一批32位“芯”学生进入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今年2月,疫情防控期间,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32名微电子学院学生坚守企业生产一线,实习期间月平均工资高达8000元,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真实成效,达成“学生高薪、家长学校安心、企业省心”的多方共赢。2020年5月18日,中芯(绍兴)来学校举行专场校园招聘会,微电子学院学生积极应聘。经过笔试和面试环节及综合评定,最终6月中旬又有38位同学入驻中芯(绍兴),至此共有70名学生到中芯(绍兴)工作。
2.校企合作办“中芯”冠名班
2020年4月学校与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办班协议,学校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需求,与企业共同招收和培育微电子相关专业的三年制“中芯”冠名班,“中芯”班的学生毕业后可择优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2020年“中芯”冠名班招生形势火爆,最高分575分,全校第2名,录取的45人中500分以上有7人,平均分高达375分。学院还通过定向输送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高级工学生、定点培养企业新型现代学徒制技术工人和中西部地区校企联合办班等方式开展合作,双方将通过共同合作招生、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和师资培训等内容,为企业和绍兴定制集成电路的高技能人才。
3.文专融合教学团队,助力“芯”产业
我校的“微电子+英语”创新团队,为学校“中芯”冠名班学生开发线上线下结合运用的“立体式”、活页式、实训手册式教材《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英双语)》,为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中芯国际”的总工程师罗昌平全程参与,从微电子行业调研到收集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信息,从分享企业优秀员工标准到开发企业6S管理标准,从拟定教材基本框架到开发网络同步课程。企业专家作为教材编写、课程开发的专家,教材精准对接“中芯国际”企业岗位需求,融入敬业爱岗、企业文化、安全素养等教育,罗工觉得跨界融合创新教材(课程)的开发非常有意义,“这是企业最欢迎的校企合作方式之一”。
精准对接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微电子专业群,成立微电子专业联盟,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的全产业链。借助天时、地利、人和,谋求各方支持,努力为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定制各类高技能人才。目前,微电子专业群每年招生为400-500人,3年该专业内在校生规模不少于1000人。2022年搬迁至新校区后相关专业学生的增量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可扩大规模至3000人。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