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纺织专业链助力技能人才培养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黄三好
人物简介
王鹏,一级教师,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纺织专业负责人、教研组长。曾获绍兴市教坛新秀、绍兴市先进教研团队负责人、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柯桥区优秀青年教师、柯桥区师德优秀教师等荣誉。负责的“纺织专业链”课题成果获浙江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和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负责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评为绍兴市精品课程,主编公开出版教材《纺织材料与检测》,主编浙江省援疆教材《纺纱技术与工艺》一本。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伴随着中国衣裳的音乐和语文老师的娓娓道来的诗,又借助学生“串门”的时装走秀,整个课堂沉浸于一场高端时装发布会的意境中,从而引出本次课的任务——这场秀的服装设计理念应该怎么写?服装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服装风格、颜色、图案、灵感、版型、意境、廓形、年龄等方面进行设计要素的提取,纺织老师又从面料的视角,增加了成分、肌理、光泽、手感四个要素,最终语文老师在此要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手法对语句进行步步拓展、润色,并融入情感要素和意境创设,一段“有血有肉”的服装设计理念表达出炉:线条如飞,墨色如韵,似穿越入今的纨扇仕女,侧身凝望,眉宇间幽怨惆怅,合身的剪裁,广袖的缩影,“万事顺意”的图案随扣子斗转星移,夜幕下,细水纹般的灯芯绒,群舞的白鹤穿身而过,留下斑驳印迹,含蓄而丰富!
这是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语文+服装+纺织”的跨学科专业融合课程教学的精彩呈现。近年来,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以地方产业融合为导向,在原有专业群基础上,根据产业环境下的各专业内在联系,创设“专业链”专业模式。 以“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重构专业链,围绕“专业融合·技能复合”目标,构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融合课程。
创新跨界人才培养理念
在柯桥建设“国际化纺织之都”的战略定位下,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为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新常态,培养与岗位契合的技能人才,对柯桥纺织全产业链做了大量详实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柯桥区纺织产业资源整合、交叉融合现象明显,对从业者一职多能的“复合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原“纺织专业群”基础上,加强专业间的链接、融合,以“专业+”理念建成“纺织专业链”,培养技能复合型专业人才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与专业群相比,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更为精准,专业链建设全面契合了绍兴柯桥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强化了各个专业间的内在联系,打通了不必要的专业壁垒,专业群向专业链的转变,为培育产业所需的“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链建设,以及相应的专业融合课程开发和实施,使得专业人才培养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同类职业领域或同类产业领域里,而是基于产业链的且在职业领域或产业领域形成“跨界”的人才培养。
开发实施专业融合课程
通过打造专业融合课程,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基础,加强了学科交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认知所学专业对应产业各个环节的全貌,形成开阔的视野,跨专业融通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融合性复合型技能的培养打下基础,并通过多元化、自主化的选学机制,实现由“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的转向。
通过专业融合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进一步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精准度,使得专业技能教学与企业技术及工艺发展保持同步更新状态,解决传统上学校培养技能滞后于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专业融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复合技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以纺织专业链为例,提炼、归纳和整合纺织产业链各专业间交叉、融合的知识要素,开发了以产品工艺、设计、质量监测、外贸、营销和电商等跨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各专业相互渗透、衔接部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融合课程,供不同专业学生相互选择、并编写了相应的专业融合课程校本教材,教材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技能的复合性。目前,纺织专业链已完成《纺织外贸跟单》《典型面料织染与服装设计》《纺织外贸英语》《纺织面料与服装风格》等11门专业融合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与课程标准制定。
融合与互选双驱,创新“两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融合+互选”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融合和互选课程是专业链纽带,是学生复合技能培养的载体,依托专业链结构,对原有选择性课程进一步创新、优化,具体在原有必修课程中增设专业融合课程,在限定选修课程中增设专业互选课程。形成“融合+互选”选择性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融合和互选课程。开发以时尚设计、智能制造、商务贸易为主线,提炼、归纳和整合“纺织专业链”各专业间相互渗透、衔接或共通部分知识和技能点,开发形成全新的专业融合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整合专业链各支链专业方向中可为其他专业方向服务和奠定基础的课程内容,开发为基础性强、易理解、重技能的专业互选课程,供不同专业间相互选择。如纺织材料的基础知识可供染整技术和服装设计方向选择,花样设计基础知识可供纺织面料设计和服装设计方向选择。
建链强链助力人才培养
1.“专业+专业”,链接形成“立体链”型专业结构
按纺织产业链中专业的关联性,实施专业链接,以时尚创意、智能制造和商务贸易为基本方向,通过“强化链、升级链、补齐链、撤销链”等一系列措施,将原纺织、染整、服装和纺织品花样设计四个专业进行拓展、升级、链接和融合,建成“立体链”型专业结构。
强化链。专业链建设中,强化原纺织、染整和服装专业的核心专业方向,如纺织专业的纺织面料设计和纺织品外贸专业方向,染整专业的染整技术专业方向,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方向。
升级链。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特征,将原有专业方向拓展升级,如印花方向升级为数码印花方向,服装工艺方向升级为服装智能定制方向。
补齐链。将缺失专业补齐,如纺织产业向时尚创意方向转型,花样设计在产业中占据较高比重,应在链中补纺织品花样设计专业。
撤销链。对生源萎缩,发展后劲不足的专业方向应及时从链中撤销,如纺织操作性工艺技术方向,染整高能耗、低效率的工艺技术方向。
2.融通实训与教学特区分层进阶,创设“一体化”实训环境
创建与“专业链”专业结构匹配的实训环境,以培养学生复合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实训环境由“五区集成”实训——融通实训——教学特区层层进阶。
第一层“五区集成”实训室,主要针对专业链中支链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筑牢基础技能。
第二层融通实训室,以产业链中产品流动为依据,以实训室复合、共享和联动的思路,建成专业融通实训室,如产品检测室,实现从纺织材料检测、成品面料检测到服装成品检测复合与联动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复合技能。
第三层教学特区,建设集“设计、制样、展示和创业体验”一体,集学业、就业、创业“三业一体”的教学特区,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双创”能力,为学生高端就业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并重,打造“互通”型师资团队
针对专业融合课程教师需求,采取学校自身本土化培养与行业、企业等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专业链中各专业“互通”型师资培养机制,搭建师资培养“立交桥”,如:染整相关专业教师培训纺织专业中纤维材料相关知识与技能,服装专业教师培训纺织专业中织物风格的相关知识技能,形成各专业师资协同、联动机制,凝聚“技能复合”型师资互通。
本土化培养。组织教师进行各类培训、进企业实践、企业挂职、轮训、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教师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室等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专业教师。
外部引进。从时尚设计、智能制造和贸易营销等领域聘请大师来校任课,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技师担任校内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教学实训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工作。
纺织专业链按纺织产业关联性将纺织类相关专业前后链接、相互融合、协同联动,形成“专业链”无缝对接“产业链”的格局,是实现专业与产业同步发展、同频共振的有力举措。通过课程融合、实训分层进阶、师资、互通等措施,实现了由“单一技能”到“复合技能”的蜕变,培养学生技能复合型人才,对学生首次就业的岗位适应性、再次择岗的发展性以及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均有积极意义。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