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灵娟:“青瓷+”提升复合型技艺人才品质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黄三好
人物简介
陈灵娟,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语文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学高级。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质量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龙泉市学科带头人,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热爱语文教育教学,先后在全省技工院校国学知识大赛暨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全省技工院校国学进课堂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丽水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课题《青瓷专业校企一体人才培养的课程构建》获得省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并有多个课题和论文在丽水市获奖。
“您看,这个刻兰盘子,我把它命名为《不争朝夕》,兰花、青瓷、蝴蝶、诗句,四个元素都是可以不争朝夕,容古留芳。青瓷盘上兰花婀娜多姿,叶子碧绿狭长,风吹过带来了兰花的香气,蝴蝶闻香而来;佩兰的盘子,典雅高贵,低调内敛、自带光华,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情调与境界。”一旁的学生面对着游客侃侃而谈,精美的作品加上富有文化的推介,一下子就卖出了。在本次“春华雅集”中,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共设展卖帐篷16个。学生作品造型优美、创意十足、釉色精美让人目不暇接,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本次学生作品共卖出50多件(套),毛收益4000多元。
青瓷技艺传承需要复合型人才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会创作精美的作品,还需要用文化来丰富作品内涵,用口才来推销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以更高价格、更快速度让人买下。”多次参与青瓷创意集市产品展卖的江黎丽老师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
进入21世纪,青瓷等工艺品因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工艺的独特和造型品质的完美而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推崇。“而当下龙泉青瓷产业虽蓬勃发展,但总体而言,其产品存在设计原创不足、仿造较多,在技术及艺术上突破还不够等问题。”龙泉青瓷协会会长陈爱民曾说过,龙泉老一辈的制瓷人大都是上世纪原上垟国营瓷厂或者是家庭作坊师带徒培养出来的,现已到了青黄不接的时期,希望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成为造就新时代大师的摇篮。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新时期青瓷技艺人才要求德、技与艺全面发展,具备青瓷制作及创作相关技能,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需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青瓷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指。在人才培养中,学生首先应该成为青瓷工艺的“匠人”,了解熟悉青瓷工艺制作完整工序,能独自完成作品制作,并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然后成为“艺人”,成为龙泉青瓷技艺与文化传承的新生代,在制作的基础上还要会创作、创新,并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厚度,并为最后走向“大师”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图为拉坯实训 摄影/叶华青
跨界融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跨界融合成为新时期青瓷工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融合不仅要求产教融合、学做融合,还要求学科融合、素养融合。为开展新时期青瓷工艺专业学生融合培养的实践,我们在产教融合、学做融合的基础上,探索青瓷工艺专业与语文学科融合培养。
(一)产教融合以技艺为根本,校企来助阵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艺,学校以产教融合为基础,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构建学生一体化的学习、实习环境和场所,夯实技艺。一是引企入校,如引进蒋氏刀剑、南宋哥窑生产性实践基地等,建立校内教学工场,引入企业文化和生产管理制度,连接校企最后一公里;二是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如“张晞青瓷大师工作室”“郑国荣刀剑大师工作室”两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和“蒋为民绘画大师工作室”等深化大师引领下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建设的高端引领;三是建立企业教室,如“龙泉古越剑铺”“龙泉至德瓷坊”企业教室,深度融合企业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同时,通过以展促学、以卖促学、以赛促教,搭建学生专业展示平台、个人成长之梯。一是专业展示平台,学生作品走出校门,走向大众视野,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连续三届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成果展,连续三届参加温州双创博览会作品展,连续两届参加景德镇春秋大集作品展等;二是以展卖为平台,学生作品面向大众展卖,接受市场检验,增强学习动力,如每年校内的“秦山南田”集创意集市,龙泉市的“春华秋实”雅集市,该平台也成为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重要平台;三是以技能大赛为平台,与同行同台竞技,与同龄人同展风采,促进教师教,丰富学生学,如行业协会组织的作品评比和技能大赛、丽水技能竞赛等。
同时,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企业与学校共建6个青创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1位专业带头人和1位企业技术能手组成,带学生5-6人。在“青创”空间,学生进行“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学习创作。学生作品通过校内外布展,面向大众展示、展评和展销,产品与市场对接,收入主要用于激励学生。
(二)学科融合以素养为基点,双师来助阵
青瓷工艺与语文学科学科的融合培养,引导学生在文化挖掘、创作淀积和创意解读方面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做好青瓷文化的传承、挖掘和提升, 以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驱动,知晓创作之源,丰富创作之思,表达创意之美,实现学生技艺和文化素养双提升,从而满足新时期青瓷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如《青雅兰饰》课堂设计了“赏花摩兰形、绘兰构兰图、诗典品兰韵、精工出兰饰”四个环节,其中赏花摩兰形、诗典品兰韵由语文老师担纲,负责文化底蕴的拓展、充实。在“赏花摩兰形”中,语文“以写促观”的方式带领大家从各个角度观察兰花,指导他们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细节,并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让观察不仅停留在形态上,更注重神韵,这为后面的构图、刻花奠定基础。“诗典品兰韵”环节,语文教师带领着学生走向历史远处,走向文化深处,追溯源头“孔子咏兰”“屈原佩兰”,深入了解兰花的文化象征和情感依附;由溯源到探流,通过有关兰花的古典诗词解读及题写诗句的选择,回应文化意蕴,呼应构图关系。两个环节让同学们对兰花这个意向了解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对兰花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全面而深入地理解。
作为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学生技艺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习得、熟练。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教师的教,感受自己的学。“绘兰构兰图”中,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兰花绘画构图,重点理解主次、虚实、疏密、藏露、呼应五大构图关系。现场构图,这是课堂的第一个实践。根据学生实际,基础好的学生直接在青瓷素烧盘上构图画图,有的则先在草稿上画一画,再画到盘面上去。“精工出兰饰”是课堂重点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专业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再次实践,结合此前对兰花文化意蕴的了解,兰花绘画技能的掌握,在青瓷素烧坯盘上进行实际刻花操作并展示。学生实践,教师巡视,点对点辅导,这是技艺掌握的根本。
图为青瓷作品展 摄影/叶华青
青瓷作品更有生命力和灵气
融合培养是回应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走向深水区的有益、有效探索。特别是在产教融合基础上的学科融合培养模式,开启了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019级青瓷1班的同学表达了对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欢迎和期待。项雪菲同学说,我认为这样子的课堂是十分有趣、别开生面的一堂课,使学生文化、专业两手抓,并且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兰的文化内涵以及美好的创意,使我们所做的器皿更加有生命力和灵气。陈柏琳同学认为这一次特殊的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是实践与灵魂的交汇。语文课上的天马行空与专业课上的脚踏实地竟也相融地恰好,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加融会贯通,对于专业课来说语文的加入等于为作品注入了灵魂与思想,而对于语文课来说,专业课的加入则赋予了(语文)抽象与形象。舒雨桐同学的话语则让我们看到了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未来。“语文+青瓷的一场跨学科交流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第一次, 我们学到很多东西。青瓷的制作需要情怀与理解,语文与青瓷的融合,让我看到了专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融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青瓷工艺专业人才品质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作能力更加凸显:2017年青瓷工艺专业师生参加龙泉市首届金牌创意产品评选活动,包揽所有奖项;2018年“90”集合青瓷生活美学展开展,29名90后青瓷艺人代表共展出90件(组)作品,其中毕业于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的共22人。
融合发展是青瓷工艺专业的今天,更是它的明天。青瓷工艺专业跨学科融合培养,着眼于当前,更着眼于未来。以技艺为根本,人文为底蕴滋养,我们将为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大师素养”“大师审美”“大师思维”的青瓷技艺人才而不断求索。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