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杨战:“茶链教育”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黄三好
人物简介
阙杨战,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美术教育本科毕业,现担任松阳职业中专教科处主任,任教德育,擅长手工制茶,丽水市师德楷模、丽水市优秀教师。曾出版《CAXA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社交礼仪》等教材,作品《小巷》入选浙江省小幅油画展,曾获手工制茶(扁形茶)技能大赛国赛三等奖。
“真的是太感谢你们啦!疫情当前,正愁家里的茶卖不出去呢,职校的学生就主动找上门来,没想到5天时间就帮我和邻居家的茶销售一空,真的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啊!”松阳职业中专2018级茶叶生产与加工班潘志超的家长兴奋地说。据悉,今年3月初以来,松阳职业中专“澜茶坊”、“淘宝茶二代”等学生创客团队通过网络直播、淘宝网店等为松阳茶产业复工复产加油助力,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的“茶链教育”也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
重视背景研究 捕捉时代机遇
茶链教育是松阳职业中专近年来为自身发展所做的实践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戴智敏跨学科融合理念的启发,将学校现有各专业以茶产业为主轴串联成“糖葫芦”,找到各专业与茶产业的切入点,打破专业壁垒,变单科独进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比如,旅游专业立足茶旅、机械专业立足茶机研发与维修等。
据该校吴建伟校长介绍,“茶链教育”为出发点,一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茶产业是松阳支柱产业,年产值达105亿元,全县60%以上的人从事茶产业,80%以上的收入来自茶产业,培养茶产业接班人,服务松阳地方经济发展是学校办学的主旨。二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松阳茶产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全产业链“茶二代”是我们办学的主要方向。三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新时代新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产业发展到个人需求,以茶为主轴,跨学科融合培养,实现家门口就业是大势所趋,是我们当前亟需回应的新需求。四是为破解学校面临的发展瓶颈,老牌专业逐渐失去优势,面对变化中的内外部环境,学校自我革命迫在眉睫。
重视顶层设计 落实重点举措
基于跨学科融合育人的“茶+N”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松阳茶产业,调整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规格,形成“茶+N”专专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如电子、机械专业围绕茶机、茶具研发方向培养,依托上河茶机厂;财会及电子商务专业围绕茶营销方向培养,依托松阳电子商务园区;旅游专业围绕茶旅方向培养,依托县内5家旅游公司及大木山茶园景区;文化艺术、文秘专业往民宿管家及茶艺方向培养,依托150多家民宿;茶叶生产与加工往茶二代方向培养,依托500多家茶企;绿色食品专业往茶叶检测、茶产品研发方向培养,依托浙南茶叶市场。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茶链”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以及课例开发。根据“茶+”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完善各专业原有教学体系,开发校本教材。比如,机械专业教材中的图例尽可能的改用茶机图例替代、电子专业的电路图尽可能用茶机电路图、财会专业中的结算案例尽可能用茶企做账模式替代、电子商务专业则模拟茶电商的营销模式进行授课、旅游专业则针对茶旅开发教材、文化艺术专业针对茶事活动、茶艺展示等内容开发校本教材。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建立“茶+”资源库,每个专业至少开发5堂“茶+”精品课例。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全校性茶知识培训,让所有教师都知茶懂茶;二是建立“1+2+3”跨学科教学团队(1位茶专业教师、2位行业专家、3位原专业骨干),引领示范;三是跨专业整合转岗,对茶感兴趣的教师及停办专业师资通过培训纳入新的岗位。四是扩大外聘教师及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师傅来校任教。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教科研引领。一是成立“四〇工程”,重点依托40周岁以下教师的学科融合教学实践,让理念落地,让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二是每学期开展“茶+专业”主题教研活动。如“信息化教学”、“精准课堂”、“无生课堂”等,它们的共同要求是“所有学科都要结合茶专业进行设计和授课”;三是“茶链教育”课题、论文研究。目前已取得省级课题2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市级课题8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一等奖课题3项;县级子课题12项,论文发表及获奖共计22篇,教学评比获奖共计6人次。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社会培训与服务。一是建立跨学科“茶+”团队,组织和开展相关社会培训。开展“松阳茶师”、“茶艺师、审评员”、“茶点师”、“茶机维护与修理”、“网络直播带货”等线上线下培训8批次共计500多人;二是对接产业,提供技术服务。以今年春季抗疫为例,开展“居家制茶”、“助力振通宏”、“我的茶商大会”等助力复工复产活动;三是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服务原乡上田民宿综合体、云上平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综合体以及大木山文旅综合体,学生从中得到经济回报与职场体验,为就业打通最后一公里。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实训产品商品化”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人才规格是否合格最终要市场说了算,为此,我们改革实训模式,精心打造“实训产品商品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方面是要改变实训脱离市场的现状,让各专业实训教学真正全面对接茶产业;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跨学科抱团创业,让学生接受市场的检验,不仅仅是仿真模拟,而是真学实干;三是通过市场化行为,降低学校实训耗材支出。一年来,建立了学生法人公司“澜茶坊”、 125家“淘宝茶二代”、“手工制茶加工联盟”等十个跨专业学生创业团队,共计400多位学生参与,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短短一年间实现120多万的营业额,实现多方共赢。
基于实效的多方保障。一是制度保障,围绕“茶链教育”制定并完善了相关规范和制度,特别是对“实训产品商品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金往来,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二是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地方政府、学校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并由县政府召开3次联席会议进行部署推进;三是资金保障,学校与松阳农信支行签订了“职创贷”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5至30万的低息贷款,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创新培养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有效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黏连度,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有效助推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改革,从单科独进走向学科融合,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有效提高师生的学习热情。让育人规格与松阳茶产业链对接、专业建设与茶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师生技能与岗位标准对接。
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核心竞争力,打造了一支技能型师生团队。“灡茶坊”及125家学生网店的成功运营可以看出,“实训产品商品化”项目具有很强的孵化能力,很切合市场需求。它受益面广、创业成本低、参与人群多、激发作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以2019年为例,茶叶专业学生蔡海峰获得手工制茶技能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被浙江经贸学院免试录取;学校跨境电商团队参加第一届全国新零售买手创业实战大赛中取得第二名及最佳组织奖;余伟林茶外聘教师拔得松阳县“炒茶王”称号;徐舒婷、汤昊麟同学成为松阳县茶产业形象代言人。
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育人评价方式及激励机制,实现可操作、可孵化。通过“茶链教育”模式,达到“纵向闭环、横向融合”,茶产业发展趋势逐步走向融合,人才规格趋向复合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也要求我们的中职人才规格必须走向跨学科融合;创新产教融合方式,通过与农信银行、原乡上田、界首村等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将学校教学成果打包服务于上述村集体与企业,让多方共赢;创新育人评价方式,通过完全市场化运营,实现精准职业定位,个人兴趣及职业潜能得以激发,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实训业绩成为分数以外新的育人评价方式;地方政府“特事特办”的协调与支持,让我们的“茶链教育”改革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创新县域中职农口类专业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松阳职业中专具有县域中职农口类专业的典型特点,面对生源差、师资少、资金缺、社会认可度低的种种现状,从最初的集体困惑到顶层设计理念的出台、再到实践层面的逐步达成,让我们的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黏连度、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上达到正相关,“茶链教育”成为学校转型升级的致胜法宝,相关做法具有可复制性。
“跨学科创新教学”与“茶链教育”研究,对于转型中的松阳职业中专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