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小识古文面,琅琅书声推诗门
——浅探农村初中基于核心素养的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汤利英
【摘要】一般来说,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字、词、句、语、修、逻、文、思。由是观之,语文学科最主要的内容仍然是围绕着听说读写进行教学的。“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最大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守正创新”。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社会环境复杂,统编教材中践行的核心素养之风并没有刮到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尤以古诗文教学课堂为典型。本论文尝试探究以诵读与画图法合力改进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诵读;画图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明确了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对传统学习模式的认知,培养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而“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及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及功能,不断改变语文教学的策略。以语文课程为基点,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部分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上获得较大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一个将外在于学生的语文课程中的优秀语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生命个体一部分的过程,并且这一内化过程将伴随语文教育过程的不断进行而继续、深化。它不只是能力,往往更深入到人的心理结构之中,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不懈追求。
统编本语文新教材正是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相当一部分课文内容的调整改换。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三位一体,不同课型,学生从学习知识、策略、方法到将其应用于实践,体现的正是由教师引导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其指导思想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而不是穿靴戴帽。”语文学习背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要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最明显的就是古诗词篇幅的增加,以及古诗词教学在新教材中位置的调整。以七年级下册为例,统编教材古诗篇目在整体课文数目减少的情况下,从之前的17篇增加到了19篇,位置也由之前的最后一个单元后面调整到了每三个单元结束穿插放四首。由此可见,将古诗文更加重视起来,要求教师加强引导学习。
总体思路中提到:“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读书,语感的培养自然需要通过不断诵读的方式来得到实现。另外,统编教材“突出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整体素质的要求,有对学生未来必备品格与核心能力的要求。因此,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是统编语文教材追求的目标。古诗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书面语。它与现代汉语之间隔着遥远的时空,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诗文文字孤僻,晦涩难懂,而其背后的文化传统背景也对学生较陌生,所以教师得思考如何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笔者尝试探究以画图为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国的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优,“留守儿童”居多,大多数家长也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人文素养的教育.而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短缺和教育理念上的短视,又是初中教育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严重“缺钙”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必须从理念上予以新的期望与突破,必须站在人文性的理论视域,给学生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必需的“维他命”。
当前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从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遇到的古诗文的阅读情况来看,农村初中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很不尽人意。农村初中学生接触古诗文数量不多,对许多古诗文现象比较陌生,加上古诗文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学生没有形成古诗文语感,造成了农村初中生“谈古诗文色变”,古诗文简直成了第二门“外语”的现象。因此学生一般不喜欢学古诗文,对古诗文学习有很大程度的畏难情绪。而我们农村的中学许多教师直接无视这一现象,并不愿花功夫去排除学生的这种情绪,不愿去深究古诗文,没有创新,忽视了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诵读体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提高。作为奋斗在一线初中语文教学岗位的老师,个人认为,古诗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在诵读的基础上加上画图,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又对古诗文起到开放式教学效果,也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力。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诵读读出古诗文的“神”,让画图画出古诗文的“形”,认真品味古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达到神形兼备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主要探究以诵读为基础,融合运用画图法合力作用于古诗文教学,帮助学生对古诗文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归于无形的生“趣”、理解、记忆过程。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学会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的欲望;在画图过程中使古诗文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动手和动脑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预习阶段:初步诵读,因文绘图
从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母语的途径上看,语言习得的过程告诉我们,感性认识不仅先于理性认识更重于理性认识。诵读,就是要求学生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在预习阶段“初步诵读”,先得到感性认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诵读多了,学生自然就能够从文中感悟出某些道理,自然就能够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某种满足。预习阶段通过古诗文诵读,让学生形成基础的语感,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诗文的用词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句式逐渐熟悉。
在预习阶段“因文绘图”,要求学生画出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图画,能够打破原有古诗文教学的单一和枯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古文以及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想象,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支撑他们再现意象,构建意境。
画图的基础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目视其文,心悟其情,意会其理,感官其色彩和轮廓,根据自己的大胆想象进行创作绘画,因此学生必须走进古诗文中认真寻找图画的基本信息,对文本有一定了解而且能够诵读,才能够下笔去构思稳重所涉及到的图画。图为学生在预习阶段根据《桃花源记》内容画的四个小漫画,从漫画中反应他们在复习时候所抓住的主要情节,这是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
由读转化为图,由无形转化为有形,把其声、形、意等融入到一幅完整的图画中,真正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二、激趣阶段:由诵激趣,因图扬趣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期进自不能已。”兴趣是学习的重要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激发的是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它当然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古诗文课堂上,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诵读的乐趣。
教师还要实施多项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例如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展示欲,或者笔者发现使用手机app“为你诵读”也是不错的形式,利用现代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边玩边学,极大的调动学生热爱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同时也在调动思维的活跃度,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古诗文语感,陶冶情操。
辅以现代教育手段。在音乐伴奏下的诵读,可大大扩展学生想象的范围,提高学生的悟性,触发学生的灵感,净化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诵读效果。譬如,我在教《木兰诗》时,就使用音乐伴奏的录音诵读,让学生充分体味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激发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兴趣。
在这一阶段,再“因图扬趣”,根据预习阶段已经作好图,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激趣,比仅仅看着课本中已有插画或现成诗句进行想象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为笔者在教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时让学生根据诗句画成的图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句千古名句,但学生往往对其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不解,对这句诗的重点理解也放在了老师教程式讲授的“面对困境时要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的哲理含义,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以及这句诗的美却无法鉴赏出来。通过用自己的画笔,学生一下子就能主动而直观得感受出诗歌的意境以及背后的意蕴来,也就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下去的热情和兴趣,对于接下去的学习也更加容易形成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理解阶段:随诵入文,依图解文
伴随着诵读,在基本感知课文后,进入课文的理解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预习时根据文章内容所画的图画,全面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理解,把课文与图画融为一体。比如在教《核舟记》时,这篇文章全文以空间的位置为顺序:先写核舟的船舱,次写它的船头:正面先写人物部分,次写船尾,最后写船背。 这部分内容空间位置复杂,人物神态各异,动作不一,学生在学习时候就比较吃力,一旦理解不清,很容易对该篇课文失去学习兴趣。那么这个时候“依图解文”效果就会很好。学生可以先根据文章分小组绘制图画,然后各小组交流并通过查漏补缺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就会在纠错、修改与评赏过程中对文章再现的人物位置关系和神情了如指掌。
由此可见,画图教学法是一种把体验法和情景教学法、观察法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四、背诵阶段:再诵熟文,依图背文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诵读原文,熟读成诵,并要求他们将图画和文本相结合,指着图画用书本上的原句进行对照解说,将图画再次还原为文本,达到对古诗文词语的理解。这正如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说:“词中思想的表达是按照同样的联想途径从思想里体现的物体向词语表达的反向运动”。这是一个由图画转化为文本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由有形再归于无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很快的解说出来,因为他们已经把文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了。学生对形象记忆的能力比抽象记忆的东西强得多。利用预习课文时已经画好的图画进行关联记忆,完成对课文的被动。学生用画图法画图的过程,就是使课文的抽象语言变成直观的形象画面,在完成画图的过程中,已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时就不需用太多的时间就能到到记忆的效果。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语文的终极教育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摒除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自觉地改变身份,做课堂的主导者,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对农村学校而言,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很难在一朝一夕得到改善,那么以古诗文教学课堂为例,从诵读、画图等简单易行又喜于被农村学生接受和实践的方法入手,将会大有所益。温儒敏说:“对文言文来说,通过诵读知其大意,能对文章的文气和语感有整体感觉,这是基础。建议文言课少一些串讲,少一些活动,不一定要‘先译后背’,也不一定要‘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诵读。古诗词教学最好的办法也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要有过多阐释,也不要要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宗旨是几点下来,有所感觉了”。
[参考文献]
[1]章新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教学月刊,2016(12).
[2]杨丽萍:浅谈画图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5).
[3] 钱梦龙.古诗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4] 黄群芳.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9(3).
[5] 高艳.回归古诗文教学的本真——浅谈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手记,2014(5).
[6] 任凯.书声琅琅满课堂——论诵读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1(4).
[7] 夏峥嵘.画图易识古文面[J].语文教学通讯,2013(3).
[8] 颜宝玲.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初探[J].教学研究,2010(2).
(本文作者汤利英系上虞区学科带头人、绍兴市语文研学共同体成员,工作单位为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中塘学校)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5-13
- 2025-05-12
- 2025-05-12
- 2025-05-09
- 2025-05-09
- 2025-05-08
- 2025-05-08
- 2025-05-08
- 2025-05-07
-
2025-05-07
넷 竹乡共熠夜校课堂
- 2025-05-07
-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