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助力打造复合型技能人才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鲁亚华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本文在理论与实践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探讨知识复合、技能整合和素养综合,论述在学科融合教学中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学科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学科融合教学和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成为教育界的两大焦点,两者相辅相承,积极探索学科融合教学,对助力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打造复合型技能人才背景
复合型技能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在质和量上的需求。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中职学校,无非是培养众多低端的劳动者,技能岗位大多是重复性机械劳动,缺乏技术含量,学多学少似乎也没有太多区别。但随着时代的改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互联网+”催生下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迸发,对中职生的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在需求端,不少国内企业对有跨学科知识、了解多项技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表现出求贤若渴之心,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不少企业“成长的烦恼”。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的时代,其最大的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职业教育必须破除专业、学科的界限,从单一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向多元跨界型人才培养,融合课程的开发、学科体系的打破、学习时空的跨越、评价主体的多元,必然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学科融合——打造复合型技能人才策略
学科融合,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共同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索与解决,促进建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交织着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这与具备多方面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不谋而合。那么,如何使两者相辅相承,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呢?
(一)学科融合原则
与单一的学科教学相比,“学科融合”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流于表象,演变成简单的“形式点缀”和“活动拼盘”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没有真正经历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在学科融合中,我们应遵循向内聚焦,向外发散,就近遴选,就业导向,学科关联,专业互助的原则。
1.向内聚集,向外发散,就近遴选
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是融合课堂的关键所在,所以融合教学应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先从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梳理主导学科的学习模块,再纵向挖掘深化模块,横向寻求拓展补充模块,头脑风暴,分析学科之间的共通点,找到知识与知识,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联结,最后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落实融合教学“知识清单”。真正实现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2.就业导向,学科关联,专业互助
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以实用、适用为原则,在强化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激励学生掌握部分与本学科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学科关联和专业互助的目的,实现具备多方面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科融合方法
1.知识复合:构建多学科融合教学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来不会运用单学科知识去解决某个问题,如果忽视学科之间的关联度,把知识以孤立的形式教给学生,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视角的窄化。作为复合型技能人才,不仅要学习当下,更要应对未来,不仅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所以必须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科学地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方面,我们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分析不同学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呈现,把其他学科知识,放置到主导学科的问题场景中,让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产生深度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学习之间的衔接,尊重教学的知识序列,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规律。所以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首先,要确立主导学科,再根据主导学科选择可与本学科相渗透的其他学科。例如,就纺织专业而言,可以与染整、服装等学科专业相关联,英语专业可以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学科专业相互渗透等等。其次,研究各学科知识模块的设置,包括主导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公共学科知识,由此构成知识的主模块和子模块,形成多学科融合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复合。
2.技能整合:开展多专业联合任务实践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旨在培养实践性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基本途径,它不仅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向技能转化,还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新能力观认为,单一的专业能力缺乏职业发展后劲,故需以任务为中心,设计多专业联合任务实践体系,形成多样化、层次性的专业能力结构。
一方面,我们要丰富实践内容,根据学科融合教学体系,合理安排综合性实践任务,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类实践操作环节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联合实践任务应以本专业能力模块为主,同时包含相关专业能力和公共能力。同类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相互渗透,灵活机动,但必须与理论教学、企业需求、岗位实际相结合。如“制作安昌古镇宣传片”这一实践任务,撰写安昌古镇宣传片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利用数字媒体中的拍摄、剪辑、配音、配乐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语文写作+数字媒体”的联合任务实践,打通了学科之间的脉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由此,开展多专业联合任务实践,既培养了学生主干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也提升了相关专业的拓展能力,公共能力,实现了能力复合的目标。
3.素养综合:完成多领域融合素质提升
复合型技能人才不仅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简言之,复合型技能人才应是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精神品格上都处于较高层次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而综合素质的培养渗透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素质模块同样包括本专业领域素质、相关专业领域素质和公共领域素质。一方面,与单一学科相比,通过融合教学内容的学习,联合任务的实践,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练就“一专多能”。另一方面,学科融合教学以真实问题为核心展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实际,是需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当然,“互联网+”时代的素质融合,也应注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学科融合中所完成的素质培养,决定了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展知识,提升技能,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动手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高尚品德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结语
在“互联网+”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科融合,以现实问题为核心,开展具有真实工作任务的多学科知识学习和多专业联合任务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必将助力打造复合型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武媚.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专业融合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谈,2016(12)
[2]林旺兴.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03)
[3] 王美敬.“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19(09)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