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傅卫莉
【摘要】本文借助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念,通过构建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分别来解决指向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的概念问题、教学问题和评价问题;并通过“跨界—融合—重构”的跨学科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岗位实践和职场应用时积极开展创意表达,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创意表达
一、实施背景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1] 颁布,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进一步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4 个方面”。其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作为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的表达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在学生专业学习、岗位实践和职场应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职学生在很多时候存在“手能灵活操作而口却不能自如表达”的不足,在课堂上学习快乐轻松有余,思维强度不够;在人际交往时私下说话多,独立表达见解少;岗位实践时按部就班训练多,提出创意设计少;等等。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与专业教学、生产生活和学生职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打破学科界限,开展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成长发展助力。
二、实施策略
借助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念,开展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具体实践。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是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形成一个对企业的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2] 根据这一理念,构建跨学科创意表达识别系统,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和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3个方面内容,以让中职学生通过跨学科教学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语言文字将所要表达的专业内容进行个性设计或创意展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着重要解决“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是什么”的概念问题。“职业教育的跨界特性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学校联姻、职业场与教育场的融合、工作场与学习场的交叠。”[3] 因此,所谓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应打破学科界限、拆除专业壁垒,引导学生把专业学习中的创新内容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即通过各种口语和书面表达,运用音、图、文、乐等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专业、产品、作品等相关内容或信息,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协调发展。
(二)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需要解决“指向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应通过哪些课堂教学行为方式来实现”的问题。即以中职学生4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为教学目标,通过企业跨界课堂、文专融合课堂和重构网络课堂三种形式,综合运用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短、平、快”的语言形式,对与专业有关的“物、事、情、理”等内容开展跨学科创意表达训练。
1.企业跨界课堂,多线聚焦出成果
企业跨界课堂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将课堂设在岗位上,以真实的生产或经营项目为载体,由语文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等多线聚焦共同合作,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创意表达的同时制作出真实的产品或作品。这一创意表达应以实用性说明为主,语言以简短凝练为要,重点倾向于让产品或作品能为人所知。如《手柄的设计与编程说明书》的教学时,把语文的说明文写作、数学的圆弧知识与原理和数控的编程加工技术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企业数控车床生产出手柄零件,另一方面又配以手柄零件的产品说明书,可谓一举两得。
2.文专融合课堂,双线并行倍出彩
融合创新课堂一般由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双线并行在专业实训场所或相关的工作场景中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如《点睛之笔——亭的命名与说明》的教学时,园林专业教师从亭的风格、材料、位置等方面着手,指导学生设计亭的造型;语文教师从亭的由来、造型、内涵等角度思考;指导学生展开描写并最终为亭进行命名。这一创意表达语言要求平实自然,能够引发人对亭的向往:如具有田园诗意的“归园亭”、形如飞鸟展翅的“飞翼亭”、因地理位置而得名的“摘星亭”等,在语文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交叉互融中,创意表达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构网络课堂,线网一体展创意
通过混合式教学法,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网状教学模式。教师要注重创设专业模拟仿真的情境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指导学生寻找创意表达的最佳切入点。如在关于“珍珠”话题的语文微写作教学时,语文教师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线上营销技巧,设置“感恩母亲节”珍珠营销活动情境,让学生设计制作“感恩母亲节”的微信公众号珍珠产品营销图文。这一创意表达的写作方式定位为抒情,即“用真心感真情”;创意表达的语言以快捷生动为要,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充分激发起顾客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进而产生购买珍珠商品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可以连线珍珠生产厂家或企业销售人员,开展远程式教学,让学生的创意经由网络展示而为企业所接受,进而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视觉识别系统
一旦书面表达或口语表达的创意成为作品,其必然是可视化的。如一份产品说明书、一个导游讲解视频、一则安昌古镇宣传片等。因此,跨学科创意表达的视觉识别系统就要解决“指向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作品如何评价”的问题,这是一个可视化、可操作的系统。一是多元化评价。采用教师(师傅)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其表达能力的提升。二是层级化评价。将创意表达定位为“简明、连贯、得体”三个层级。“简明”即学生能够抓住专业内容要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扼要地表达;“连贯”指学生能联系职业相关情境与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进行平实流畅地表达;“得体”指学生能够根据职场语境和语体要求,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进行快捷生动地表达。三是动态化评价。根据语文与专业跨学科结合的实践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动态分析评价。特别要肯定学生在创意表达过程中的进步,使其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表达水平。
三、实施成效
开展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跨学科培育的创意表达研究,将中职语文学科与各专业课程、企业、岗位等进行跨界、融合、重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大胆发表个性化见解和创意设计,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其学习生活、专业实践、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然而,跨学科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智慧的创意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平时要多加强训练,使学生在语文与专业的相通共融中学会更好地表达。
参考文献:
[1]许实霖.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8(09).
[2]蔡靖航.语文的跨学科教学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王效范.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2015(10).
[4]韦晓军.创意表达:基于“微时代”混合学习模式创新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
(本文作者单位为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