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情境的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王蓓芳
【摘要】在当前新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下,掌握基于真实职业情境,并能融合多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学习是职校学生快速有效获得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导游专业讲解课程教学,从概念的厘清、操作的逻辑起点及具体的方法上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具体案例开展尝试和思考。
【关键词】职业情境;跨学科;导游讲解
一、关于“职业情境”与“跨学科”的解读
(一)何谓职业情境?
职业情境指真实或模拟的实践性学习环境,是“将学习与情境相融合并通过情境演化而优化课程教学的教育活动范式,其主要意图在于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研究发现,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境越逼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工作任务时也就能够越得心应手。
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学习,学生习得专业实践知识,获取职业性经验,实现能力的迁移,构建与工作世界的关联。比如,导游讲解的职业情境一般有沿途(车上)讲解、景点讲解;就讲解对象而言,又可分为针对不同类型游客开展讲解的职业情境,如团队讲解或个别交流。
(二)如何理解跨学科?
“跨学科”作为一种思想或理念源于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下半叶,美国学者克莱因在知识领域明确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究竟什么是“跨学科学习”?美国学者鲍克斯·曼斯勒认为:跨学科学习是个人和群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已确立的领域中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的过程,旨在促进其对一个主题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理解,该理解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
跨学科学习应该是在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单一学科无法解决,需要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与方法才能解决而产生的。而职业学校的跨学科学习必须与职业情境相结合才能够加深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从而解决问题、形成解释、创造产品。
二、基于职业情境的跨学科学习的逻辑起点
(一)教学对象的适切性
研究表明,职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他们对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要明显优于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创设适应职校学生个体的智力优势的职业情境,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去培养社会行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而这正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存在的最重要意义。
(二)技能应用的变化性
在知识社会时代的导游工作,人际交流的频率提高,接触多样的信息与思考的机会也不断增加,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不同客人开展讲解,进行个性化服务,解决多样性问题,将成为新时代导游技能培养的重要课题,因此,建立基于职业情境的跨学科素养,培养导游学生的综合思维也越来越成为专业发展、职场应用的必需。
(三)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跨学科学习”的核心是学科内容的整合与情境化,应根据不同问题情境将不同学科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基于其内在联系实现整合,由此帮助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发展理解力。因此在职校专业技能学习中,要求教师在基于具体职业情境之下有效整合各学科的观点,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富有成效,而这种学习正是拓展学习者的工作能力和提升综合素养的过程。不同的职业情境中环境的变化对学习目的、知识技能的习得以及经验的获取会产生影响,进而深化与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基于职业情境的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教学的“分科主义”在某种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的课程进步和学生发展。因此,今天课程改革的关键就应确立跨学科意识,走向“跨学科学习”,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建议改进方法有:1.建立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科回归生活;2.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开展跨学科教学;3.实现学科整合,重构课程内容。
在职业高中则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建立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如在导游讲解课中,可以将讲解教学过程与为游客的服务过程相结合,融合迎接团队讲解、景点导游讲解和返程导游讲解的不同场景设置,结合不同的游客需求进行不同风格导游词的编写和导游讲解方法的应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导游专业知识排序的方式和相关知识习得的方式的有机整合,开展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政策法规、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等跨学科学习,进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生成与构建。
(二)实施基于职业情境的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而这一事之“始”当是由一个个工作任务组成,而工作任务的完成又必须是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下才得以完成,进而成就“一事之终”。由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学,使得基于职业情境的工作过程作为一个应用性的知识结构进入了教学领域,导游讲解的也不例外。
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可以开展不同学科教师协同开发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协同上课、协同进行探究教学等,形成跨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跨学科教师”的发展机制。总之,学生从事“跨学科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走向“跨学科教学”。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已经就导游讲解与语文学科开展基于职业情境的跨界融合,让学生走进景点、品读经典,先后进行了《酒意共诗情——绍兴黄酒文化》、《惠风和畅说兰亭》等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给中职课堂教学打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让中职教师找到了课堂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也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点亮了一盏闪亮的明灯。
(三)开展基于职业情境的项目学习实践。
我们可以利用当地某一人文景观、历史建筑或地域文化为题材进行教学研究。如学生在专业老师和语文老师的引领下对当地黄酒文化开展合作研究,访问黄酒博物馆,参观黄酒厂,拜访老工人,查阅专业资料,撰写导游词,通过个人短视频和小组PPT的形式在班内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举办技能大比武的方式,邀请当地行业专家和学生家长前来参加,共同见证同学们的研究和讲解成果;同时还可以走进其他学校的研学课堂开展交流与分享,甚至可以在周末或者节假日通过志愿者的身份进行博物馆现场讲解。
通过项目研究推动了跨学科的学习,而展示过程中的面对的人和事恰恰就是职业情境的具体表现。孩子们不需要像并背书一样去生硬记忆关于黄酒品种、酿造工艺、口感差异等僵硬的书本知识,而是去学习如何像专业导游一样自觉钻研、自如讲解、从容应对工作场景。就这样,学习过程与孩子们生活环境、工作情境紧密相连,学习的经历变得自然有趣生动。在学习过程中融合导游讲解和其他学科知识,学生既掌握了专业讲解技能,也学会了专业探究方法,而与真实职业的相关经历更让他们找到了学习的价值与目标。
四、基于职业情境的跨学科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培养路径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可以借鉴芬兰教师培养的“研究取向”开展反思性教学,将课堂教学理论与职业研究实践联系起来,并在他们日常的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工作中继续深化。这样,受过科学研究训练的教师不仅能够做出独立的教学判断和决策,亦能表现出个人道德上的承诺,教师的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必将有效促进课程实施水平。
(二)校企合作互融共进培养学生技能
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不同的社会交往情境,创设多样化的服务文化情境和高效务实的职业活动情境,通过高仿真的旅游岗位实践情境和学徒制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其中按照岗位具体业务流程和真实工作过程,通过企业课堂的锻炼将经验逐步转化为工作策略,并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完成工作任务。经过校企跨界的系统学习,学生在不同组织的团队合作中能够更好地表达出面对各类职业情境的应变水平,从而更大程度发掘个体应对企业岗位的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20-29
[2]泰德.丁特史密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68-195
[3]黄宝辉. 台湾职业情境教育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4]张华.论理解本位跨学科学习[J].基础教育课程,2018.11(下)
[5]杨宏.岗位能力为核心,职业情境化教学[J].课程教学科教导刊,2014.6 (中)
(本文作者单位为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