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二驻”跨界融合培育护理人才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寿菲
为全面深化落实《职教二十条》促进产教融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从而满足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发展人才配套需求,绍兴市职业教育精准扫射产教融合的“瓶颈”,打造“1+4+N”跨界融合创新团队共同体,以破解职业教育人才供需“两张皮”的难题,推进职业教育高质发展速度。趁此东风,绍兴护士学校“1+4+N”跨界融合创新团队亦应运而生,构建“一心二驻”跨界融合培养模式。
一、背景——人才需求问题导向
2018年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契合度,绍兴护士学校赴市属卫生局、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养老院和民营医院等34家行业单位进行了“护理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总量和质量存在明显短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先进医疗设备的引入,护理岗位逐渐往现代化、专科化方向发展,对护理人员的学历及岗位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80%以上的医疗机构倾向于招聘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68%的行业单位建议护理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即在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道德培养和心理软性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为适应行业需求,学校拓宽办学思路,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申报开设中本一体化试点班级,增加中高职一体化班级数量,实现中职与高校的跨界融合一体化培养;同时为进一步契合行业需求,通过护理专业教育联盟深入加强与多家医院合作,实现“校院合作,双师共导”的校院跨界融合培养。
同时,为加强护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软实力,适应日益增长的岗位能力需求,设计“护理专业课+”融合课程,例如,护理文案的书写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能精确清晰表达的文字功底,护理工作国际化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英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护理人员日班夜班三班倒需要强健的体魄……于是,护理+语文、护理+英语以及专业课程与体育进行融合的“体专融合”课程应运而生,实现了“护理专业课+”的系列课程跨界融合课堂,构筑了绍兴护士学校“一心二驻”融合模式。“一心”指的是以护理专业为核心,进行“护理专业课+”的课程跨界融合,“二驻”指的是驻足高校与医院,进行中职学校与高校的跨界融合、学校与医院的跨界融合。
二、举措——跨界融合拓宽专业
1.立足教育联盟,组建跨界融合团队
以诸暨市护理专业教育联盟、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联盟、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平台,集中高校、医院、学校资源,产学研一体化,组建了三个“1+4+N”跨界融合创新团队, “1”即一名导师,“4”为一名专业课骨干、一名文化课骨干、一名医院护理专家、一名高校名师,“N”指多名不同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各创新团队分别联系一所高校、对应一门文化课,各司其职又融会贯通,探索“跨界融合教学项目”。
2.依托创新团队,共研人才培养方案
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与论证会,绍兴文理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诸暨市人民医院、诸暨市中医医院、诸暨市中心医院、黄丽华大师工作室共同参与,研究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医教协同”要求,构建中职、高校、医院三方联合培养模式,遵循 “技能+规范” →“思维+规划”→“运用+规行”三个维度的递进式培养思路,确定了“尚格”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知礼、知事、知性的“三知”育人目标,建立“认知实习+课程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四个阶段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跨界融合培养“品正、学优、仪端、技强”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3.优化育人方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团队利用团队力量,共建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集中优质一线课堂资料,创设了资源库平台,资源库主要包含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护理学基础》等课程,资源类型涉及校本教材、习题、PPT、微课、思维导图、动画、视频等,资源总量达到30G以上,借助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平台的院校共享。
4.升级智能互动,实现校院同步课堂
升级实训室信息化,建设理实虚一体化教学的互动智能实训室,互动智能系统由老师示范教学系统、互动显示系统、互动实训授课软件、直播互动系统及声音系统等五大子系统组成,打通了信息化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中职学校与高校的课堂互动、学校与医院的课堂互动,解决了中职学校、高校、医院共导的跨界融合同步课堂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合作矛盾。
5.彰显专业特点,构建护理+融合课堂
创造了“事半功倍体育运动”的体专融合案例,“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体育”运用解剖、生理两门护理专业核心基础医学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人体结构与人体功能,其中重要的一个章节为“人体运动系统”,学习了人体运动系统之后,学生掌握了骨骼运动原理、肌肉收缩原理等,将这些掌握的医学原理应用到体育课当中,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动作要领,避免错误动作对机体造成的伤害。同时在体育运动中掌握了较难背诵的解剖知识,较难理解的生理机理,老师与学生都乐在其中。“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体育使体育课更深入,使专业课更浅出。
一堂“护理专业课+英语”的课堂解决了疼痛评分的要点、新进展,也教会了学生各部位疼痛的英语表达,从而激发师生探索更多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开拓护理专业学习的领域广度。一堂“护理专业课+语文”的课堂用语文知识解决了学生在书写护理文案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杜绝不正确用词的后患,帮助了学生在学习护理程序这一知识时对护理目标的正确描述,更教会学生如何开启正确职业保护……一堂堂“护理+融合课堂”破解了一个个学习中出现的难点,拓宽了专业学习的领域,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三、成效——校院师生共同成长
(一)凸显了省特色优势专业的“优”与“特”
我校护理专业为省三名工程特色优势专业,在跨界融合思维的引领下,专业的“优”与“特”得以进步体现。
1.拓宽了与高校的合作。2019年我校成功申报了浙江省中本一体化试点学校,牵手绍兴文理学院,开办了中本一体化班级,吸引了全省优秀的学子报考。增加了中高一体化合作学校,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增加了与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舟山旅游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增加了中高一体化班级。
2.成功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本质特点是将学历课程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相融合,考验的就是跨界融合思维,基于我校一直探索跨界融合培养,创设了较好的校院合作环境,成功申报了第一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老年照护),继而成功申报了第二批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母婴护理)。
3.成功报批省德育品牌。在“尚格”人才培养模式下,始终坚持“德有所养,以德承学,以德载技”,将专业与德育相融合,努力打造“尚·格”德育品牌,以“四尚”树人,育有“格”天使,即“尚德,养品格;尚则,成立格;尚技,升才格;尚新,促变格”。既传承与弘扬了南丁格尔精神,又体现与发展了具有跨界思维与专业特色的德育文化,有效助力学生成为“品正、学优、仪端、技强”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成为浙江省德育品牌。
4.推荐申报省校企合作共同体、省产教融合工程。“1+4+N”跨界融合项目,让学校与医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2020年被推荐申报省校企合作共同体与省产教融合工程,这既是项目的产物,又将推动项目的开展。
(二)培育了一支复合型护理教师队伍
近两年来,我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等跨学科综合素养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创新团队成员,在课题论文、教学比赛、教材编写、学生带赛等方面脱颖而出。2019年,团队两名教师参加全国教学能力大赛,分获二三等奖;八名教师获浙江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两名教师获2019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三等奖;四名教师2018-2019年度绍兴市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科研课题结题二、三等奖;四名教师在绍兴市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2020年,团队四名教师绍兴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说课比赛分获一二三等奖;绍兴市中职文化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获三等奖;教师团队参加绍兴市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获二等奖,并冲进省决赛。2020年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两个项目获三等奖。团队教师在绍兴市诸暨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多次。
(三)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品正、学优、仪端、技强”是“尚格”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近两年,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9年,四名学生参加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一名学生参加全国技能竞赛获奖奖励(护理技能)获二等奖;两名学生参加绍兴市中职学校学生英语竞赛笔试(服务类)获二等奖;四名学生参加绍兴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比赛分获一二三等奖。四名学生参加浙江省第四届“梦想杯”中职学生征文大赛,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2020年单考单招中,我校以77人上线本科领先全省。
另外,立德树人在“尚格”人才培养模式中尤为突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着医护人员,我校大量毕业生分赴临床一线,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士、我校毕业生马青娜为浙江省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患人员之一,57天的战“疫”生活,与母校学妹们分享了“我的抗疫故事”,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跨界融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必由之路,任何职业都不仅仅是光靠技术技能就能足够支撑的,中职教育只能不断更新理念,将朦胧的诉求不断清晰,将更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融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才能培养出职业素养越来越高的人才,才能让专业建设和中职教育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本文作者单位为绍兴护士学校)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