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链接课程融合 实训进阶师资互通
——绍兴市柯桥区职教中心纺织专业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王鹏
一、纺织专业链建设的背景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指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柯桥是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地,拥有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中国轻纺城,具有从纺织、染整、服装到时尚创意设计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
纺织类专业作为我校支柱和地域特色专业,自建校以来责无旁贷地为当地纺织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学校已形成纺织、染整和服装等完整的专业群。
在柯桥建设“国际化纺织之都”的战略定位下,学校为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新常态,培养与岗位契合的技能人才,对柯桥纺织全产业链做了大量详实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柯桥区纺织产业资源整合、交叉融合现象明显,对从业者一职多能的“复合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原“纺织专业群”基础上,加强专业间的链接、融合,以“专业+”理念建成“纺织专业链”,培养技能复合型专业人才是现实的迫切需求。
二、纺织专业链建设的意义
“专业链”模式的探索,以专业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并形成动态跟踪机制为统领,由顶层设计实施中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呈现出全新的产业人才培养和人才精准供给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纺织专业链”专业建设,按纺织产业关联性,将纺织类相关专业前后链接、相互融合、协同联动,形成“专业链”无缝对接“产业链”的格局,是实现专业与产业同步发展、同频共振的有力举措。
“纺织专业链”专业建设,通过课程的融合,实训的分层进阶,师资的互通等措施,实现了由“单一技能”到“复合技能”的蜕变,培养学生技能复合型人才,对学生首次就业的岗位适应性、再次择岗的发展性以及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三、纺织专业链建设的目标
发挥原“专业群”优势、实施关联专业链接、联动,构建专业结构合理、人才培养模式领先,与产业发展方向吻合、与产业链高度对接“立体链”型专业生态结构。
创新以专业融合课程和专业互选课程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融合课程与互选课程成为链接专业的纽带,成为实现“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创建分层进阶的实训环境,学生基础技能的巩固成为关键点,复合技能的提升成为制胜点,综合职业能力和“双创”能力的升华成为出彩点。
汇聚众智,打造的“技能复合”型师资团队,其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技能水平高,教育理念先进,是专业链人才培养的坚实后盾。
最终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与人才链“三链”紧密对接,“专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中职产业人才培养的样板。
四、纺织专业链建设的主要举措
1.“专业+专业”,链接形成“立体链”型专业结构
按纺织产业链中专业的关联性,实施专业链接,以时尚创意、智能制造和商务贸易为基本方向,通过“强化链、升级链、补齐链、撤销链”等一系列措施,将原纺织、染整、服装和纺织品花样设计四个专业进行拓展、升级、链接和融合,建成“立体链”型专业结构。
(1)强化链。专业链建设中,强化原纺织、染整和服装专业的核心专业方向,如纺织专业的纺织面料设计和纺织品外贸专业方向,染整专业的染整技术专业方向,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方向。
(2)升级链。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特征,将原有专业方向拓展升级,如印花方向升级为数码印花方向,服装工艺方向升级为服装智能定制方向。
(3)补齐链。将缺失专业补齐,如纺织产业向时尚创意方向转型,花样设计在产业中占据较高比重,应在链中补纺织品花样设计专业。
(4)撤销链。对生源萎缩,发展后劲不足的专业方向应及时从链中撤销,如纺织操作性工艺技术方向,染整高能耗、低效率的工艺技术方向。
2.融合与互选双驱,创新“两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
(1)创新构建“融合+互选”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融合和互选课程是专业链纽带,是学生复合技能培养的载体,依托专业链结构,对原有选择性课程进一步创新、优化,具体在原有必修课程中增设专业融合课程,在限定选修课程中增设专业互选课程。形成“融合+互选”选择性专业课程体系。
(2)开发专业融合和互选课程
开发以时尚设计、智能制造、商务贸易为主线,提炼、归纳和整合“纺织专业链”各专业间相互渗透、衔接或共通部分知识和技能点,开发形成全新的专业融合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
整合专业链各支链专业方向中可为其他专业方向服务和奠定基础的课程内容,开发为基础性强、易理解、重技能的专业互选课程,供不同专业间相互选择。如纺织材料的基础知识可供染整技术和服装设计方向选择,花样设计基础知识可供纺织面料设计和服装设计方向选择。
3.融通实训与教学特区分层进阶,创设“一体化”实训环境
创建与“专业链”专业结构匹配的实训环境,以培养学生复合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实训环境由“五区集成”实训——融通实训——教学特区层层进阶。
第一层“五区集成”实训室,主要针对专业链中支链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筑牢基础技能。
第二层融通实训室,以产业链中产品流动为依据,以实训室复合、共享和联动的思路,建成专业融通实训室,如产品检测室,实现从纺织材料检测、成品面料检测到服装成品检测复合与联动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复合技能。
第三层教学特区,建设集“设计、制样、展示和创业体验”一体,集学业、就业、创业“三业一体”的教学特区,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双创”能力,为学生高端就业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并重,打造“互通”型师资团队
针对专业融合课程教师需求,采取学校自身本土化培养与行业、企业等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专业链中各专业“互通”型师资培养机制,搭建师资培养“立交桥”,如:染整相关专业教师培训纺织专业中纤维材料相关知识与技能,服装专业教师培训纺织专业中织物风格的相关知识技能,形成各专业师资协同、联动机制,凝聚“技能复合”型师资互通。
(1)本土化培养。组织教师进行各类培训、进企业实践、企业挂职、轮训、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教师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室等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专业教师。
(2)外部引进。从时尚设计、智能制造和贸易营销等领域聘请大师来校任课,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技师担任校内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教学实训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工作。
职业教育如何融入经济发展过程,如何服务产业升级过程,如何支撑科技进步过程,如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是笔者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本文基于“专业群”走向“专业链”的专业建设,探索实践了专业链建设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打破从“单一技能”到“复合技能”的壁垒,走出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的传统定位,着力培养“岗位契合型技能人才、技能融合性复合型人才、专业导向型‘双创’人才”,使培养的学生不但与市场无缝对接,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本文作者单位为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