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工艺专业跨学科融合的刻花装饰实践探索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陈灵娟
【摘要】文章从龙泉青瓷产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考量,认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发展的大势所趋,而融合培养则是技能技艺型人才培养的途径选择。作为学科融合的一种,文章探讨“青瓷+语文”跨学科培养的模式构建,涉及到课程开发、学生培养、师资建设以及创新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以青瓷工艺专业装饰教学中的一个项目——兰花装饰为载体,开展“青瓷+语文”的《青雅兰饰》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科融合;核心素养;语文;青瓷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捧回“人类非遗”证书,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新时期青瓷技艺人才要求德、技与艺全面发展,具备青瓷制作及创作相关技能,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
融合培养成为新时期青瓷工艺技能技艺型人才培养的途径选择。融合,不仅要求产教融合、学做融合,还要求学科融合、素养融合。为开展新时期青瓷工艺专业学生融合培养的实践,我们在产教融合、学做融合的基础上,探索青瓷工艺专业与语文学科融合培养。跨学科融合培养以素养融合为基础,学生不仅要掌握制作工序,还要学会创作,并以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驱动,知晓创作之源,丰富创作之思,表达创意之美,从而满足新时期青瓷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模式构建
“青瓷+语文”跨学科培养以素养融合为基础,确定青瓷工艺专业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交叉融合区块,从学生培养、课程设计、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入手,打造青瓷工艺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生态链。其中,课程设计以融合化为体,综合化、情境化、特色化为翼,开发基于青瓷专业与语文素养的模块化课程项目;学生培养以复合型为本,素养兼顾学生的生活必备、职业必备和生涯发展;师资队伍以跨学科为基,通过明确目标和搭建平台实现团队教师的知识扩容,以达到讲师、技师和人师三个维度的融合培养;评价体系以多元化为目标,着眼于多主体、多角度、多层面,通过“以展促评、以评促学”,实现对课程、学生和教师的融合评价,从而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制度保障,实现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师资培养和评价体系建构中均以制度化为保障,确保实施开展与效果呈现。
图-1跨学科培养思维导图
二、青瓷工艺“专业+语文”融合化培养的探索
(一)培养定位
龙泉青瓷协会会长陈爱民曾说过,龙泉老一辈的制瓷人大都是上世纪原上垟国营瓷厂或者是家庭作坊师带徒培养出来的,已到了青黄不接时期,希望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成为造就新时代大师的摇篮。
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我们一方面注重基础技能与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创新意识及设计能力,并使之具有一定的青瓷营销和市场开拓能力。学生首先成为青瓷工艺的“匠人”,了解熟悉青瓷工艺制作工序,能独自完成作品制作,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然后成为“艺人”,成为龙泉青瓷技艺与文化传承的新生代,在制作的基础上还要会创作、创新,并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厚度。语文学科与青瓷工艺学科的融合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在文化挖掘、创作淀积和创意解读方面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做好青瓷文化的传承、挖掘和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
根据调研,确定青瓷工艺专业核心素养为青瓷成型、青瓷装饰、青瓷烧制、青瓷创作、青瓷鉴赏;根据教育部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职语文的核心素养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参与。根据青瓷工艺和语文核心素养特点,确立交叉融合部分,即创作审美、思维创新、文化传承和创意表达。
在“青瓷+语文”的课程设计中,以素养融合化的课程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着眼于学生融合素养的培养。在项目设置中,体现为综合化、情境化和特色化。综合化即以设计典型任务为主,典型任务体现综合、多样和开放的特点,综合融入语文核心素养,多样呈现融合方式,开放连接课堂内外与校企之间;情境化指以具体情境为依托,内容对接学校、企业和市场情境,通过情境导入、情境问题和情境方案等,唤起并丰富学生的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色化主要指课程体现青瓷工艺专业的“非遗”文化与“非遗”技艺传承的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体现语文的语言与审美的结合。在教学中,以青瓷工艺专业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为依托,融合语文核心素养,实施项目教学法,并建立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布置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实现与资源互动;课中以项目任务为依据,以合作探究为主线,融入语文核心素养;课后以项目任务的完成为导向,开展多元评价。
(三)师资建设
为配合青瓷工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本、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及素养提升为基,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融合发展机制,实现“五个一”,即引领一个专业发展,联系一家企业,参加或指导一项技能大赛,开发一门课程,主编一本教材,并以“讲师、技师、人师”三师融合为方向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是前提,了解跨学科融合的相关知识和方式是提升,具备行业发展的前瞻眼光和理性认知,并具备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热心和能力是亮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使用和管理并举,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建设机制,完善激励与评价,培养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四)创新评价
为满足青瓷工艺专业学生融合化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创新评价方式,实现多主体、多角度、多层面评价融合。多主体主要指改变原来由教师主导的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呈现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社会人员等多方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并注重学生主体之间的互评;多角度指改变原来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把作品展示评价与课程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统一;多层面指面向班级、学部、学校和行业,从四个层次把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比,为学生搭建不同的专业展示和发展平台,学生作品从面向教师走向面向大众,评价标准越来越接近行业标准水平,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实现以展促学,以评促教。
三、青瓷工艺“专业+语文”融合化培养的课例实践
(一)技艺与人文贯穿课堂
2019级青瓷1班是学校第一届3+4中本一体化培养班级。学生培养通过夯实技艺与人文底蕴,使之具备作品创作欣赏、内涵挖掘和作品推介能力,为小城市培养高层次青瓷非遗传承的大匠、大师奠定基础。
1.技艺为根本,实践来助力
青瓷工艺是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学生技艺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习得、熟练。《青雅兰饰》课堂设计了“赏花摩兰形、绘兰构兰图、诗典品兰韵、精工出兰饰”四个环节,其中绘兰构兰图、精工出兰饰由专业老师担纲。
“绘兰构兰图”中,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兰花绘画构图,重点理解主次、虚实、疏密、藏露、呼应五大构图关系。现场构图,这是课堂的第一个实践。根据学生实际,基础好的学生直接在青瓷素烧盘上构图画图,有的则先在草稿上画一画,再画到盘面上去。“精工出兰饰”是课堂重点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专业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再次实践,结合此前对兰花文化意蕴的了解,兰花绘画技能的掌握,在青瓷素烧坯盘上进行实际刻花操作并展示。
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教师的教,感受自己的学。学生实践,教师巡视,点对点辅导,这是技艺掌握的根本。
2.人文是底蕴,语文来助阵
青瓷工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做小匠,更要做未来的大匠、大师,文化底蕴尤为重要。在语文学科与青瓷工业专业融合的中,语文负责文化底蕴的拓展、充实。
在“赏花摩兰形”中,语文“以写促观”的方式带领大家从各个角度观察兰花,指导他们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细节,并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让观察不仅停留在形态上,更注重神韵,这为后面的构图、刻花奠定基础。“诗典品兰韵”环节,语文教师带领着学生走向历史远处,走向文化深处,追溯源头“孔子咏兰”“屈原佩兰”深入了解兰花的文化象征和情感依附;由溯源到探流,通过有关兰花的古典诗词解读及题写诗句的选择,回应文化意蕴,呼应构图关系。两个环节让同学们对兰花这个意向了解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对兰花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画树画骨,画花画魂,语文助力溯源探流走进兰花,让学生了解兰花品性,这对他们在作品上更好地呈现兰花装饰具有深刻意义。
(二)情境与合作渗透课堂
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更高效完成作品,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龙泉青瓷釉色的细微差异,共分为梅子青、粉青、豆青、官青、天青五个组,各组内每个同学各有所长,相互搭配,实现团队最优化。
1.情境是桥梁,沟通校与企
团队合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五个队对当地名家青瓷作品进行价格竞猜,这也是情境化的导入。情境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连接企业与市场的一座桥梁。
价格竞猜让学生置身于技艺与价值的可观可感的情境中,把自身对作品的价值判断与市场现实进行比照,激起学生内心的小涟漪,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何能卖这样的好价钱,如何才能提高技艺,以此来点亮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过程,学生以企业、市场的要求对标自己的设计、创作,努力让现实的作品朝着理想道路行进。最后当各小组都完成作品派代表展示时,教师点评肯定,让学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在这样一个情境的场中,也激发了大家传承龙泉青瓷“非遗”文化、技艺的神圣使命。最后同学们的君子之约结束本堂课,又迈步走向漫漫“非遗”传承学习之路。
2.团队是合力,汇聚技与艺
团队的合力,保证了在课堂中高效完成作品创意、创作以及展示。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各司其职,最优组合。
赏兰中各小组先讨论观察到的兰花特点,然后派代表陈述小组观察结果。五个小组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观察细致到位,比单独个人观察更加全面。兰花构图小组合作,纸上创意构图和盘面细致构图相结合,整体兰株构画与蝴蝶点缀相合作,效率大大提高。“诗典品兰韵”中,也是小组讨论,根据本组构画的特点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选择最佳的诗句,作为与构图的呼应关系,也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根据每个小组的选择诗句,诗与画、情与景都实现了完美照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后作品成型时间紧张,小组合作展示得最充分。两个同学分别刻出先前绘的图,然后大家一起涂泥浆,从调泥到工具准备,从涂抹到刮泥,小组合作完成,节约了课堂时间,使得在较短时间较完美地呈现了各小组作品。
(三)实践中反思提升课堂
两个不同学科共同上课,融合是否紧密,过度是否流畅、指向是否集中,每个细节都能影响全局。关注细节,在细节中把握课堂的准度和精度。
1.时间的准度是对双师的考验
跨学科融科的课,每个环节的时间把控就尤为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人的时间误差就会影响到后面老师的上课甚至是影响到全局,这对两位教师都是考验。任何时候都不能只想到自己学科,要顾全大局,要合理利用时间。反思我们这堂课,总体时间把握还是比较理想。但中间也出了一点小插曲,在“诗典品兰韵”这一环节,大家的情致很高,一不小心就比预想时间超了三分钟,这就给后面的老师带来很大压力。所幸的是青瓷专业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卖力,大家通过平时练就的较为熟练的技艺很好地完成了最后的作品成型。
2.学科的融合精度在素养的融合
从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上来说,生活不分科、能力不分科,中职跨学科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契合时代的脉搏。“学科+”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分科教学的局限,打通学科教学的藩篱,紧盯培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各专业各学科通力合作,使得课堂教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较传统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式服务于内容,如何从外在的融合促进内在核心素养的更加紧密、更加深入的融合,使融合精度提升,真正实现无缝对接,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
学生作品展示
融合发展,是青瓷工艺专业的今天,更是它的明天。青瓷工艺专业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培养,着眼于当前,更着眼于未来。以人文为底蕴滋养,我们将为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大师素养”“大师审美”“大师思维”的青瓷技艺人才而求索前进。
(作者单位系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