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味巧牵线 语文专业撞火花
——基于乡土文化的“语文+X”跨学科教学实践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陈静
【摘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与新课标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与人文性。借助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使语文和专业融合链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跨”的时空视野,凸显“跨”的文化底蕴,创新“跨”的教学思维,让学生亲近和领略乡土文化,汲取乡土文化的营养,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乡土文化
我们身处的时代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在素养时代的推动下,在智能教学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学科学习局限太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所以,跨学科的融合学习应运而生。在这一主题下,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来设计学习内容,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去完成和达到目标,这就是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如何预设合适的主题,将语文和专业知识再构建,做减法,最后达到“1+1>2”的效果。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对未来的种种预测,可以让我们清醒地看到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大局观和综合能力成了重中之重,我们需要培养完整的人,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的人,能够将各种思维能力灵活运用,而不只是徘徊在信息库里的“机器”。由此,作为教师要有发现的眼光,自我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前提,面对不确定的学生和不确定的自己,让未来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有创新。
在前期“语文+X”的教学实践中,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模式,从学科知识到思维方法,磨合、实践,再磨合、再实践,最后生成了乡土文化作为融合点的主题开展教学。下面,笔者就三堂基于乡土文化的“语文+X”跨学科教学做简单阐释。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拓展“跨”的时空视野
以学科为依托,跨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问题的全面认识并得到解决。每一片土地都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无限的宝藏。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融合散发,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效果。
(一)古典诗词巧穿越,语文和建筑联姻
当语文与建筑联姻,语言与建构联结起来,有了别样的趣味!《说不尽的桥》挖掘乡土资源的融合点是“桥",以水乡那座桥为落脚点,链接绍兴十座古桥,上虞章镇大桥(全国首座斜拉独塔桥)等具有地方建筑特色的桥。将古诗里的桥和建筑里的桥相连,从解读古诗里关于桥的多种意象到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建筑里的桥。“桥”是跨学科的融合点,古典诗词是“桥”的触发器,从京都——南京——杭州——绍兴,一站站穿越,一环环讲解。文化内蕴的深入理解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传情达意。建筑力学的结构设计让学生掌握桥面受力特点,内蕴外型整合成一座座赋予灵魂的桥。
(二)名胜古迹巧链接,语文和旅游联姻
当语文和旅游联姻,风土人情有了地域的悠远凝重。《妙语生花——演讲技巧助力导游讲解》缘起是上虞——中华孝德园,于是,跨学科的融合点便是传承孝德文化,乡土资源源自上虞孝德文化,上虞的孝德园和二十四孝文化链接。将上虞的孝德文化链接龙泉本地景区,一脉相承。一堂课,语文老师重在讲解孝德的内涵和口语表达技巧,旅游老师重在引导孝德的传承和导游职业技能。文本内容和专业岗位紧密对接,语文+旅游的深度融合很好地呈现出来。
(三)风土美食巧相连,语文和烹饪联姻
当语文与美食联姻,烹制品鉴有了文化的厚重感。《东坡肉的前世今生》在讲述一碗酒香悠远的东坡肉中拉开了文化之旅的序幕。本课挖掘乡土资源的融合点在“东坡肉”,语文老师通过苏东坡诗词,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艺术,理解苏轼诗词创作与其人生经历的关系,深入苏轼的灵魂,为美食推介词的融入文化元素做好铺垫。烹饪老师结合学生实践,从色香味对东坡肉进行不同角度的介绍,并进行现场烹制,美食的文化元素和烹制秘诀完美融合,课堂酒香扑鼻,回味无穷。
三课三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打通了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打开一个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延伸语文学习的知识天地,更为学生开辟了技能成长的沃土,能让他们在感受乡土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的提升,全面发展。
二、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凸显“跨”的文化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文化。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凝聚的精神结晶,是一方人呈现的最质朴的内心情感,也是发展学生情感的源泉,它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语文+X”的教学形态注入乡土资源,融入当地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家国情怀,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自觉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一场深远的文化之旅。
(一)一带一路展愿景,建筑里的文化之旅
一带一路致力于互联互通,在构思设计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我们把桥的沟通连接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想到了一带一路的建设点上。《说不尽的桥》将一桥一路的发展变化提升到我心中的桥的高度。微型桥模型是从意象解读中拓展,延伸为我心中的桥,那么心中桥的寓意就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放飞,课堂的延伸有了一个台阶,顺势提升,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设计了一张任务表,将心中寓意的桥和桥建筑特征相结合,让学生去体会未来这座桥的所在、所用,本课以"我手搭我桥,我心述我桥,我桥我做主"三个环节为任务点,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兴趣,手中的桥不再是一个构架,更有了文化底色。
(二)感恩孝德传千里,口语中的文化之旅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乡土文化之中的,乡土文化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乡土文化融入语文+x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校内生活和乡情联系起来。《妙语生花——演讲技巧助力导游讲解》这节课以大舜庙为引发点,串联起“百官朝舜、舜的出生、遭石井、象耕鸟耘”等景点及其历史故事,以家乡名人为榜样,追寻孝德精髓,引导学生参与与推介文化古迹,使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人都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导游口语实践活动是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语文口语表达恰到好处地运用其中。
(三)家国情怀尝人生,舌尖上的文化之旅
烹饪的每一道菜品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是语文+烹饪的连接点。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一碗厚重的“东坡肉” 在两位老师的思维碰撞下擦出了品的火花。色香味烹调技艺上的“品”和人生经历情怀上的“品”无缝结合,由味觉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以深层次的“品”为设计重心,在一份菜品推介词中,“品尝”作者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在跨学科教学中巧妙融入乡土文化资源,找到两个学科的融合点并借题发挥,生成别开生面的非常规课堂。这样能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知识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巧的生动有趣,平面的书本知识在乡土文化的载体中立了起来,简单的“听说读写”有了一块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而这正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三、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创新“跨”的教学思维
跨学科教学实践并不简单是几个学科教学知识要点的拼凑,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共同的学习研究主题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节课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在思考问题如何设定,而不是结束后思考。乡土资源的融合点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向外延伸并构建一个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探究情境或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或任务驱动下进行阅读、理解、感受、创作等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最真切、最生动地理解相关内容,让他们浮想联翩,找到书本知识与生活的交汇点,利用乡土资源将书本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可见可感。所以,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是两个老师的智慧结晶,是两种学科的思维碰撞。具体设计有哪些关键点,以下作为前期教学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学习目标“跨”要深,别有一诀
学习目标不再是单项目标,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多维目标,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来构建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另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那么教学设计中要有所侧重,结合学情进行预设。三堂课,以三项不同类别的写作任务为载体,“我心中的桥”——“导游词”——“菜品推介词”,基于乡土文化,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材料“跨”要广,别出新“材”
构建一个跨学科教学情境多需要的背景材料是很多的。学生积累运用的学习资料自然也会包含许多的教学材料。这些教学材料与常规语文课中的教材相比,在数量上、形式上和开放性上有着很大不同。新材新意,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式教学中,这些教学资料并非由教师阅读、理解后教授给学生,而是直接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和讨论。其次,借助智慧教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也并不局限于静态文本(图文材料)。更多的可以是视频、微课、展示,如语文+旅游的《模拟导游示范》、《桥梁构造的动漫视频》,都有将成为新颖的教学材料,既有简单的诗词接龙,也有图文猜猜等趣味性题目,学习资料更贴近学生家乡生活环境,乐于思考。最后,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生成的教学材料成为必要的补充和调整,如乡土资源的丰富性,延展性,学生举例的故事资源等都成为有效的生成性教学内容。
(三)探究任务“跨”要准,别有特色
探究任务是根据学科融合知识点为学生精心搭设的专题性学习任务。这些专题任务依托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利用各类特设的情境、情景、任务、资料、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索热情,为学生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交流提供引擎和动力。语文+旅游给出的是一份创写个性化“中华孝德园”开场白,建立听众档案;语文+建筑给出的是一份“我心述我桥”的表达秀;语文+烹饪给出的是一份“美食推介词创写”,在两位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利用专题中相关性很强的扩展资源对人物、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体验,完成对课本某个主题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有各种职业体验,桥的模型搭建和导游模拟,都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力,检验专业技能的有效任务,一动一静丰富课堂内容。
(四)探究方法“跨”要灵,别出心裁
跨学科探究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探究活动过程更为严谨、视野更为开阔、方式更为灵活,两种学科的思维碰撞不仅触发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对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也极为有利。传统的说教早已过时,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深入。跨建筑,以实操为专业学习效果检测,各小组合作探究,把所学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但与此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呈现高度综合的特点。例如,语文十建筑这一课,实操环节和语言秀环节同步准备,各组成员发挥特长,互相交流,任务呈现一份完整的作品。当然,还可以采取各组竞赛比拼的形式活跃气氛,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必答题抢答题,口述题写作题融合进行,课堂内容丰富有趣。
(五)学习评价“跨”要新,别开生面
探究主题中的学习成果也不可或缺,既有内隐性,又具外显性。内隐性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必备品格等。外显性学习成果一般指由学生完成的读后感、小论文等文字作品或语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有时二者往往交叉在一起。跨学科教学设计中要明确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寻找相关的关联点、共同点,专业嵌入式拓展。因此学习评价也要测评学生是否在核心素养上得到了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外显性学习成果,即学生作品作为主要评价对象。比如,设计学习过程评价表供学生自评,互评,最后师评,用实际数据量化学生学习效果。《说不尽的桥》一课通过“我手搭我桥、我心述我桥、我桥我做主”三个环节比拼,当场给分,量化评价,在充分的互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等这些内隐性学习成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评选出最佳合作之星。两位老师的评价角度也各有不同,从语言组织、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层层评价,给到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空间,还可以给出一些示范标准,供学生参考学习,那样的评价想来是比较给力的。
带着课堂的余温,语文跨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同时也意趣缤纷,笔者运用跨学科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实践尝试与粗浅理论思考。我们发现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加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一切都在尝试,一切源于创新,当乡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别开生面的“语文+X”跨学科成为一个新的主题泛起课堂改革的涟漪,静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为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