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研平台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戴智敏 沈兆钧 林慧
【摘要】当前,中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理念和教法较落后,参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成长缺少平台、路径狭窄等瓶颈,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从“单科独进”走向“跨界融合”的要求,我们尝试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共同体由多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交流的“1+4+N”跨学科、跨领域教学创新团队组成。通过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开发新形态教材与网络课程,探索跨学科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从而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最终培养具有学科教学能力的“讲师”、学科(专业)融合能力的“通师”、学生职业生涯规指导能力的“人师”。
【关键词】智慧教研;跨界融合;共同体;“1+4+N”教学创新团队;专业发展;生态
跨界,是目前职教学界所公认的现代职业教育异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如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的界限,企业与学校联姻的跨界合作,改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跨界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职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新任务、新要求。但是,分析当前职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却无法适应职业教育跨界要求。一是中职教师理念与教法落后,教师普遍缺少跨界合作意识,缺少主动探究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不能适应当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职业关键能力提升要求。二是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与相关生产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脱节;“双师型”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成长目标模糊、动力不足、模式不清。三是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缺少平台。中职学校教师受学校、地域和专业限制,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团队和导师,青年教师成长缺少学习的榜样、赶超的目标、历练的场所。
如何突破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局,尝试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引导并支持教师从“单科独进”走向“跨界融合”,实现跨学科(专业)、跨学校、跨地域教师集科研、教研、培训于一体的创新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值得探索的一条改革之路。
一、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正是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发展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一)重构理念和教法推动转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打破传统的一元主体的育人结构和办学格局,向学校与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的双元或多元办学及运行格局转变。企业与学校联姻的跨界合作,必然打破了企业与学校割裂的桎梏,工作与学习分离的藩篱,职业与教育脱节的鸿沟;也必然将打破教师传统的学科教学思维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以职业教育“跨界、融合、创生、重构”等四大理念为指导,让不同学校、学科和专业的教师在跨界融合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和主动探究精神,找到提升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推动中职教师教学理念和教法转型升级,构建起适应校企深度融合需要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拓宽发展路径助力转型。在当前教师专业化成为师资培养领域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如何凸显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价值,以及如何彰显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在专业化方面的区别,成为我们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狭窄,教师参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与企业和高校结成相互合作的命运共同体,将生产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迁移到课堂上来,有利于中职教师形成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进而在具体的教学与实践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
(三)搭建智慧平台服务转型。中职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缺乏系统提高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及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平台、时间和机会,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惠及每一位教师,教师大规模的外出学习也难以实现。但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用户至上、快速迭代、跨界融合、开放众筹”为标志的互联网思维正在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信息技术与教研活动深度融合,构建基于“智慧教研”“在线课程”和“线上教学”的“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能有效破解中职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缺少平台的难题,通过组建线上线下跨界融合的创新团队,搭建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为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突破学校、地域和专业限制,在跨界团队互助培养中,树立榜样、目标,增强职业自信和成就感,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度。
二、“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的内涵和模式
(一)“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社会中广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逐渐成为一个高频词。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多元、形式多样,“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就是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中职教师,以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共同目标,组建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特征的一条专业发展路径,是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它依托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智慧教研平台,逐步形成“跨学科(专业与学科融合发展)”“跨领域(校内与校外融合发展)”“跨时空(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创新团队合作联盟,在团队协作、合作培养、共同发展中不断优化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生态。
(二)“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的模式
“共同体”由多个“1+4+N”跨学科、跨领域教学创新团队组成,按“共同体”总体目标推进“跨界融合”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创建“线上+线下”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为广大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站式”研修平台;通过开发能支持“跨界融合”教学的新形态教材与网络课程,优化课程生态;通过探索“跨界-融合-创生-重构”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路径,优化教学生态;最终培养具有“三师”素养的教师,即学科教学能力的“讲师”、学科(专业)融合能力的“通师”、学生职业生涯规指导能力的“人师”(如图1“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构建与培育框架所示)。
图1:“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构建与培育框架
三、“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完善组织架构:“共同体”内组建多个“1+4+N”教学创新团队
教师的行业群体属性决定了教师研修团体具有实践、学习和研究三大特征,如何更好发挥三大特征的效能,寻找“生态伙伴”,打造“共同体”内完整的生态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笔者着力发挥“共同体”内名师引领作用,组建起多个跨领域、跨学科的“1+4+N”教学创新团队(如图2“1+4+N”教学创新团队所示),为不同专业(学科)教师发展寻找“生态伙伴”,教师在“共同体”范围之内开展广泛的研习与进修,以平等、自由、互惠为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师在空间上的集聚,以共同体的姿态应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巨大挑战,营造促进中职教师发展的良好生态。
图2:“1+4+N”教学创新团队
1.打破学科与专业界限。以浙江省中职语文名师网络工作室为平台,联合各专业(学科)的特级教师(省、市)名师工作室、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由专业(学科)名师牵头,组合成多个由专业(学科)骨干教师、企业技术能手和青年教师参与的“1+4+N”跨学科、跨领域教学创新团队。团队以专业(学科)名师为核心,招募2名以上文化(专业)课骨干、1位企业师傅、1位高职名师和N名有创新意识的不同学科(专业)中青年教师,实现专业(学科)互补、年龄结构互补、经验互补、思维互补。
2.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界限。“创新团队”以“企业需要、学生成才”为目标,立足专业和岗位课程,主动与企业融合共建,实现企业与学校、车间与实训室、生产与教学、岗位情境与教学情境的“四对接”;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两融合”,有效提升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打破中职与高职界限。“创新团队”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培育的路径与方法,开出一系列中高职一体化职业素养和能力拓展课,努力实现基础性与应用性相衔接,实用性与创新性相衔接,操作性与拓展性相衔接。
4.呈现动态合作新形态。创新团队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交流,举烹饪教学创新团队为例,一开始主要探索烹饪与语文的跨界融合,创新团队由烹饪特级教师领衔,1位烹饪教师、1位语文教师、1位企业烹饪大师和1位高职烹饪名师构成其骨干团队,在深入探索过程中,团队觉得要进一步拓展跨界融合的学科(专业),于是在“共同体”中寻找其他合作伙伴,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烹饪为主体,综合语文、数学、美术、历史、财会、营养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综合性教学创新团队。
(二)实施平台策略:创建“线上+线下”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教研”,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首先要为团队教师搭建起“线上+线下”智慧教研平台,便于“共同体”内教师开展开放性、协同性的跨时空混合式研究活动。为此,笔者借助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智慧教研平台,为“共同体”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创新团队”搭建起合作互鉴的桥梁(如图3“线上+线下”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所示)。
图3:“线上+线下”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
1.通过工作室网络资源平台,上传、分享各种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学成果,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互动,常态化培养优秀青年教师。
2.通过无边界网络思维坊平台,打破学科的横向壁垒,破除专业的纵向屏障,开展丰富的无边界教研活动,以“跨界问题”为中心,对工作室成员普遍反映的疑难问题在思维坊平台中互动交流,由导师或骨干牵头,组织成员进行联合诊疗,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拓展了教师的跨界思维。
3.通过名师面对面、名师带你学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中职教师跨界融合教研活动,线下开展现场讲座、教学展示,线上创建网络直播与录播课,师生们通过网络平台对活动进行点评、提问,打破了教研活动的地域和时空限制,达到了跨时间、跨区域、多层面、大范围的交流效果。
(三)优化课程生态:合作开发“文道匠心”新形态教材与网络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更是教师落实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策略、提升专业能力的主要载体。打造“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要着力优化课程生态,让跨界融合的新课程成为教师团队合作创新的“演武场”。为此,笔者按照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准)员工”的培养规律,编写能支持“跨界融合”教学的“文道匠心”系列教材和基于智慧教研平台的网络课程(如图4“文道匠心”新形态教材与网络课程所示)。
图4:“文道匠心”新形态教材与网络课程
1.开发生活素养类教材。如开发《读赏练》《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等,打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开发职业素养类教材。如开发《影视剧本创作》《诗画造园》《中国菜肴艺术与制作》等职业素养类教材,将新文化、新业态、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探索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提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笃实好学的职业品格和精进不舍的创新精神。
3.开发基于智慧教研平台的网络课程。依托“中国大学MOOC网”“之江汇教育广场”“浙江微课网” “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开发一系列体现跨界融合思维的MOOC课程、网络同步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建立起动态化、立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形成多学科(专业)资源并存的超市式移动学习平台,努力打通从单一学科思维教师走向具有“三师素养”教师的“任督二脉”。
(四)优化教学生态:探索“跨界-融合-创生-重构”的跨学科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跨界特性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学校联姻、职业场与教育场的融合、工作场与学习场的交迭。以职业教育为桥梁,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不仅体现在课程开发上,更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上。为此,笔者打破学科界限,拆除专业藩篱,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创生-重构”的跨学科教学路径与方法。跨界即打通常规课堂,开展“嵌入式教学”;融合即探索创新课堂,尝试“文专融合式教学”;创生即拓展企业课堂,践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重构即推进网络课堂,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图5“跨界-融合-创生-重构”的跨学科教学的路径和方法所示)
图5:“跨界-融合-创生-重构”的跨学科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1.跨界常态课堂,开展“嵌入式教学”。2004年,笔者开始在语文学科中开展“跨界”研究,自创“嵌入式教学法”,在文化课中嵌入职业素养培养,以文化课教师为主导,开展与文化课素养提升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在专业课中嵌入人文素养培养,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增加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嵌入式教学”一度成为“共同体”内创新团队的常态课堂,但这还仅仅是教师单向的“跨界”。
2.融合创新课堂,实施“文专融合式教学”。探索文化课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简称“文专融合式教学”)。由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如语文和烹饪双师带领学生在品味一碗酒香悠远的东坡肉中展开一场文化之旅,美食与美文相遇,学生迸发出无限灵感,即兴创作的美食推介词精彩绝伦,烹饪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不再是“火头军”,而是博学多才的“儒厨”。双师努力选择交叉内容,制定交融目标,设计交织流程,组织交互活动,实施交叠评价,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和跨学科创新思维得到提升,但这也仅仅是教师内部的融合探索。
3.创生企业课堂,推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企业课堂,发挥学科与专业、学校与企业的“杂交”优势,创生出精准对接社会需求、企业深度参与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课堂。校内,通过创设仿真工作场景,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邀请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同堂授课;校外,将课堂设在岗位上,由多名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合作,以真实生产或经营项目为载体,开展“理实一体”与“教学做”合一的研学活动。如语文老师、建筑老师、项目经理、企业销售四方参与的《爱在江南里》一课,将课堂设在售楼中心,三个研学小队以售楼设计与推介为主题展开研学,建筑识读说设计理念,进行实景建筑的图纸分析,撰写特定户型推介词和图纸分析说明,最后以户型设计海报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具有创生特质的“企业课堂”培育“匠行”、孕育“匠心”,教师完成了从校内常规课堂到企业开放课堂的转变,从知识教学到素养教学的培养目标转变。
4.重构网络课堂,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实现常规课堂、创新课堂和企业课堂的跨界融合,需要有强有力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笔者在三种课堂基础上,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智慧教研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海量移动学习平台资源的在线使用,使嵌入式教学常态化;实现了线上自学答题、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线上作业评价的三步课堂,即使教师不在教学现场也可提供学习资源与评价建议,使创新课堂可时时发生;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即使不出校门也能与企业师傅连线,活化了企业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构课堂生态,让学生在校内、网络、企业三个情境中经历深度学习的过程,保证“共同体”内创新团队教师“三个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四、“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笔者以智慧教研平台为抓手,带领工作室团队,努力构建与培育“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形成线上与线下、学科与专业、校内与校外跨界融合的教师合作发展新生态。一是教师组团作战辐射面广。在该模式研究的推动下,教师组团作战,共同探索跨界融合的空间、方式和意义,并将该模式广到浙江省各个地市,继而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示范的中职教师培养新路。近五年来,“共同体”共组织线上线下跨界融合教研活动近400次,创新团队导师与骨干成员在全国20余个省市作专题讲座或开出观摩课、示范课200多次。二是科研和教学能力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实践研究深入推进,教师跨学科(专业)研究能力,尤其是教材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共同体”共开发了20本“文道匠心”系列教材,其中生活素养类教材6本,职业素养类教材14本,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材《读·赏·练》(一二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检测用书(基础版、提高版)已出版发行。开发的16套(270课时)体现“跨界融合”理念的网络金课,受到了全国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普遍认可与广泛使用,如语文和电商双师融合的“微信公众号珍珠饰品图文编排”课,以跨学科的边界效应为突破口,直击学生专业和生活的兴趣点,构建起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生本课堂”。三是教师从个体优秀走向群体卓越。跨界融合是教师的一场“自我革命”,这场变革倒逼每位教师打破学科思维界限,人人研究教材,人人研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从而实现教师从个体优秀走向群体卓越。开展“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激发了教师抱团前行的热情和专业的自信,一大批既能上好课,又能线上教学,既能服务本校,又能区域分享的具有跨界融合思维的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近五年来,共同体9人次评为正高级或特级教师,12人次被评为省市级名师,25人次被评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56人次被评为省市级教坛新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
[3]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
[4]熊勇清,刘霞.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促进机制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
[5]]陈仲刘.跨界——现代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 [J].职业·中旬,2013.
[6]骆新强.以学科捆绑实现跨学科教学[J].教育视界,2018(01).
[7]于国文,曹一鸣.跨学科教学研究:以芬兰现象教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7).
[8]徐欢云,胡小勇.借鉴、融合与创新: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多维路向——基于AIED(2011-2018)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9(06).
基金项目:1.浙江省中职教育教学精品化成果暨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中职精品化专项课题“基于智慧教研平台构建‘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ZZJP028,主持人:戴智敏;2.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匠心、匠术、匠行:基于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理念的‘三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20SC173主持人:戴智敏;3.2020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基于名师网络工作室平台的中职语文‘跨界融合思维’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ETDA40,主持人:戴智敏。
戴智敏,1971,女,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绍兴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专题教学研究、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中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等。
沈兆钧,1982,男,浙江省戴智敏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高级讲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课例研究、基于专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
林慧,1976,女,绍兴财经旅游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花卉园艺技师、园林高级工程师,浙江省三名工程园林名师工作室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职园林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