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职业中专“茶链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研究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阙杨战
一、“茶链教育”与“跨学科创新教学”的渊源
1.殊途同归。跨学科创新教学以文专融合为主,侧重于“语文+”,茶链教育以专专融合为主,侧重于“茶+”。两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高度契合;
2.茶链教育是松阳职业中专近年来为自身发展所做的实践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戴智敏跨学科融合理念的深度启发,两者一脉相承,互为发展;
3.我团队有幸于2018年6月开始参与戴智敏名师工作室“语文+茶”课例研究,并于2019年4月成为戴智敏名师工作室“跨学科创新教学”团队一员。
二、松阳职业中专“茶链教育”实践研究
1.什么是“茶链教育”
“茶链教育”是指松阳职业中专现有各专业与松阳茶产业(支柱产业)上下游业务(或岗位)相结合,找到各专业与茶产业的切入点,打破专业壁垒,将学校原有不相干的各专业以茶产业为主轴串联成“糖葫芦”, 变单科独进为链式跨学科融合教学。比如,旅游专业立足茶旅、机械专业立足茶机研发与维修等。
2.“茶链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一是解决“为谁培养人”问题。茶产业是松阳支柱产业,年产值达105亿元,全县60%以上的人从事茶产业,80%以上的收入来自茶产业,培养茶产业接班人,为松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的学办主旨。
二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松阳茶产业已经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松阳茶产业培养全产业链“茶二代”。
三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新时代新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产业发展到个人需求,以茶为主轴,变单科独进为跨学科融合培养,实现家门口就业是大势所趋。
四是破解学校面临的发展瓶颈,老牌专业逐渐失去优势,面对变化中的内外部环境,学校自我革命迫在眉睫。
3.“茶链教育”顶层设计与举措
①基于跨学科融合育人的“茶+N”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松阳茶产业,调整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规格,形成“茶+N”专专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例如,电子、机械专业围绕茶机、茶具研发方向培养,依托上河茶机厂;财会及电子商务专业围绕茶营销方向培养,依托松阳电子商务园区;旅游专业围绕茶旅方向培养,依托县内5家旅游公司及大木山茶园景区;文化艺术、文秘专业往民宿管家及茶艺方向培养,依托150多家民宿;茶叶生产与加工往茶二代方向培养,依托500多家茶企;绿色食品专业往茶叶检测、茶产品研发方向培养,依托浙南茶叶市场。
②基于跨学科融合的“茶链”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以及课例开发
根据“茶+”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完善各专业原有教学体系,携手相关企业开发对应的校本教材。比如,机械专业教材中的各类图例尽可能的改用茶机图例替代、电子专业的电路图尽可能用茶机电路图、财会专业中的结算案例尽可能用茶企做账票证替代、电子商务专业则完全模拟茶电商的营销模式进行授课、旅游专业则重点针对茶旅主题开发教材、文化艺术专业针对茶事活动、茶艺展示等内容自主开发教材。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建立“茶+”资源库,每个专业至少开发5堂“茶+”精品课例。
③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全校性茶知识培训,让各个专业的所有教师都知茶懂茶;二是建立“1+2+3”跨学科教学团队(1位茶专业教师、2位行业专家、3位原专业骨干),引领示范;三是跨专业整合转岗,将对茶专业感兴趣的教师及停办专业师资通过培训纳入新的岗位。四是扩大外聘教师及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师傅来校任教。
④基于跨学科融合的教科研引领
一是成立“四〇工程”,重点依托40周岁以下教师的学科融合教学实践,让理念落地,让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二是每学期开展“茶+专业”主题教育活动。如“信息化教学”、“精准课堂”、“无生课堂”等,他们的共同要求是“所有学科都要结合茶专业进行设计和授课”;三是“茶链教育”课题、论文研究。今年,省级课题2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市级课题8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一等奖课题3项;县级子课题12项;“茶链教育”论文发表及获奖共计22篇;课堂教学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获奖共计6人次。
⑤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社会培训与服务
一是建立跨学科“茶+”团队,组织和开展相关社会培训。开展“松阳茶师”、“茶艺师、审评员”、“茶点师”、“茶机维护与修理”、“网络直播带货”等各类线上线下培训8批次共计500多人;二是对接产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抗疫期间为例,针对性组织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居家制茶”、“助力振通宏”、“我的茶商大会”等助力复工复产活动,得到《中国教育报》《丽水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三是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服务原乡上田民宿综合体、云上平田集体经济综合体以及大木山文旅综合体,学生可以在相关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与职场体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通最后一公里。
⑥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实训产品商品化”学生创业团队建设
人才规格是否合格最终要市场说了算。为此,我们通过改革实训模式,精心打造“实训产品商品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方面是要改变实训脱离市场的现状,让各专业实训教学真正全面对接茶产业;二是通过引导学生跨学科抱团创业,让学生接受市场的检验,不仅仅是仿真模拟,而是真学实干;三是通过市场化行为,降低学校实训耗材支出。
一年来,建立了“澜茶坊”(学生法人公司)、 “淘宝茶二代”( 125家茶淘宝网店)、“手工制茶对外加工”等十个跨专业学生创业团队(共计400多人),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短短一年间实现120多万的营业额,实现多方共赢。
⑦基于实效的多方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围绕“茶链教育”制定并完善了相关规范和制度,特别是对“实训产品商品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金往来,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二是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地方政府、学校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该项目已经成为松阳县政府改革创新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并由县政府召开3次联席会议进行部署推进;三是资金保障,学校与松阳农信支行签订了“职创贷”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5至30万的低息贷款,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三、取得的成效
1.有效提升了我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黏连度,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有效助推我校跨学科融合教学改革,从单科独进走向学科融合,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有效提高师生的学习热情。让育人规格与松阳茶产业链对接、专业建设与茶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师生技能与岗位标准对接。
2.有效提升我校毕业生综合素养与核心竞争力,打造了一支技能型师生团队。由高三学生徐舒婷创办的“松阳县灡茶坊茶业有限公司”及125家学生网店的成功运营可以看出,我们的“实训产品商品化”模式具有很强的孵化能力,很切合市场、很接地气。它受益面广、创业成本低、参与人群多、激发作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比如,2019年,茶叶专业学生蔡海峰获得浙江省中职院校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今年被浙江经贸学院免试录取;2019年,我校跨境电商团队参加第一届全国新零售买手创业实战大赛中取得第二名及最佳组织奖;2019年,松阳县第二届炒茶王大赛中,我校余伟林茶师傅荣获第一名及“炒茶王”称号;徐舒婷、汤昊麟同学成为松阳县茶产业现象代言人;2019年,丽水市技能大赛中,我校共计125位学生获奖。
3.受到《中国教育报》等诸多媒体广泛报道,学校美誉度显著提升。2020年抗疫期间,基于实训产品商品化模式下的茶专业学生,组成“居家制茶”服务队,利用学校送锅上门为临近茶农加工茶叶达到近万斤,极大地为茶农挽回损失。在帮助茶企振通宏复工复产过程中还受到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的点赞,成为我省职业院校助推复工复产典型案例。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方式、育人评价方式、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通过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多方协作,实现可操作、可孵化。通过“茶链教育”模式,达到“纵向闭环、横向融合”,茶产业发展趋势逐步走向融合,人才规格趋向复合型。华为公司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产业闭环何其重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农产品高附加值都要求我们的中职人才规格必须走向跨学科融合;通过与农信银行、原乡上田、界首村等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创新产教融合方式,将学校教学成果打包服务于上述村集体与企业,让学校、学生及企业均受益;通过完全市场化运营,创新育人评价方式,实现精准职业定位,个人兴趣及职业潜能得以激发,在市场的摔打与得失之间达到自主纠偏,通过市场检验实训产品质量进行报酬分配,实现自我驱动,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实训业绩成为分数以外新的育人评价方式;教学创新与改革可谓难上加难,政府的协调与支持是关键,地方政府“特事特办”的政策让学校“茶链教育”改革成为可能,这种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创新,让我们的改革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5.创新县域中职农口类专业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松阳职业中专具有县域中职农口类专业的典型特点,茶叶专业创办以来遇到的问题一点不比其他学校少。面对生源差、师资少、资金缺、社会认可度低的种种现状,我们从最初的集体困惑到顶层设计理念的出台、再到实践层面的逐步达成,让我们的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黏连度、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上达到正相关,“茶链教育”成为学校转型升级的致胜法宝,相关做法具有可复制性。
综上,“跨学科创新教学”与“茶链教育”研究,对于转型中的松阳职业中专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高级教师,作者单位为松阳职业中专 )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