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孕育“新劳动因子”
——城区小场地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郑荷囡
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创办于1907年,位于上虞的老城区,学校占地面积只有9600平方米,是一所被居民房包围的笼中学校,可用于劳动实践体验的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如何打破现实瓶颈,让学校的劳动教育“活”起来?这是鹤琴小学教育人一直在探索解决的问题。采用“小场地、巧规划、活课程、多载体”的思路,实施“劳动校本课程、基地活动、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策略,以达成“学生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综合劳动素养的提高”的目标,倾力打开鹤琴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在校长胡月华看来,学校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让少先队员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来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活教育”引领,形成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
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是一所以陈鹤琴先生名讳命名的学校,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鹤琴人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丰厚独特的“活教育文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一直以来,学校以“做中学”实践课题推进的形式,在课程的整体架构中积极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近年来,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结合时代特征和少先队员实际,对原有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改编,从三大方面16个系列进行了“劳动”校本课程的深入研发和实践。校内劳动,包括我爱卫生、小小岗位、DIY创作、STEM创客、美化教室、美化校园;家务劳动,包括整理系列、美食系列、日常技能、中外小点、理财系列、工具使用;社会劳动包括小志愿者、岗位模拟、植物养护、美丽家园。每学期每个系列1课时,小计16课时,每个学生在1~6年级累计192课时,每一个系列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多元、循序渐进、或者螺旋递升的序列。
比如校内劳动中的“小小岗位”课程,少先队员们承担了许多小岗位:小小门窗管理员、电器节能员、队角管理员、垃圾分类监督员等,在这些小岗位中体验劳动的精彩。同时,学校整合拓展型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劳动教育需求。根据对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问卷调查,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分年级设置了“健康、规则、智慧”三个核心课程,都融入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如DIY手作坊、多肉种植社等,队员可以在学习体验中,创造劳动成果,收获劳动快乐。
二、基地活动,丰富劳动教育载体
如何让劳动的种子在校园扎根?创设少先队员们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活动载体,搭建多元的劳动教育活动平台,是实现劳动教育的关键抓手,也是学校在实践中一直致力的工作。
1.基地创设,以点带面
2019年,学校重新改造了北教学楼后面的废旧场地和南教学楼的屋顶,开辟了“做中学”鹤琴小农夫校园栽培自主劳动实践微基地,聘用农技师作顾问,用于创设学生劳动教育的乐园。目前,全校共有30个中队微基地。低年级的队员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松土、播种、浇水、施肥等;高年级的队员则自主开展蔬菜、瓜果、花卉的种植、采摘等生产劳动。
2.节日平台,全面渗透
鹤琴小学把劳动教育与节日教育的内涵相融合,如“植树节”,三月初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先向全体队员发出号召,要求人人参与家庭养花养草系列活动,每位队员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播下一粒种子,播下一个希望,小手牵着大手,为班级的种花、养花,种绿、护绿做好准备;三月中旬,学校又鼓励队员们,走进社会,参观生态种植园,感受花草的美,了解花草的习性和种植养护的注意事项,为后期开展班级养花养草活动做好准备;三月下旬,学校就要求各班专门开辟一角进行花卉和绿色植物展览,队员们纷纷给每一株绿植精心制作美丽的插牌,有的在插牌正面注明植物名称及相关介绍,有的则设计了温馨的爱绿护绿提示语,还有的撰写了一则则养护观察日记。大家用实际行动守护这片春,留住这份美。
从“家庭播种始行动”,到“社会种植园参观”,再到“鹤琴园里布美景”,每一步都是鹤琴小学“做中学”劳动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努力让每一位队员在做中求实学,在做中求真知,在做中悟方法,在做中求发展,让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在“建队节”中,举行“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开展劳动技能的学习与展示:一年级理书包、二年级系鞋带、三年级叠衣服、四年级洗衣服、五年级钉纽扣,通过校内示范、居家实践和校级比赛评选“自立之星”。在“五一劳动节”中,举行“职业体验”活动,让父母走进课堂,介绍自己的职业;让队员走出校园,体验不同的岗位;与父母交流,体会长辈的辛劳;与劳模对话,感悟劳动的价值。在传统节日中,举行“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包饺子”、“元宵节做灯笼”等活动,通过这样的体验劳动帮助广大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习得技能,推动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
3.综合施策,精准特色
为培养少先队员自主管理意识,学校设置了“校园”及“中队”小岗位。校园“小岗位”按需分组,择优聘用,自文明督査组、用餐管理组、环保巡査组、礼仪监督组等小岗位落实以来,队员的自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效更为突出,校园呈现出一片健康、活泼、文明的景象;中队“小岗位”按需设岗、科学设定、个性服务,晨读小老师、植物美化师、节能小卫土、水杯管理员、卫生小管家等小岗位,既锻炼了队员的劳动技能,也激发了队员的劳动光荣感与责任感。
三、家校社联动,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密切联系家长和社区人员,加强了校内辅导员、校外家长辅导员、社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支撑学校探索培养儿童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中队辅导员结合课程内容对队员进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辅导。校内劳动以中队为主体进行;家务劳动由中队辅导员进行引导,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具体实践;社会劳动由中队辅导员事先在校内进行辅导,然后由中队辅导员或相关人员协调,带领队员以中队或以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形式进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中队辅导员在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的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与协调作用。队员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实践体验。
同时,家庭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没有家庭的参与,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注重家校合作,开展了“贤爸贤妈进课堂”“跟着爸妈去上班”等系列活动;搭建了“家长进课堂”平台,让不同行业的家长进入课堂,与孩子们近距离讲解与指导;制定了《少先队员家务劳动清单》,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园艺、烹饪、家政、手工等。学校关注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这两个阶段是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一年级开设“我有一个小小心愿”入学课程,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开展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劳动,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六年级开设“多彩毕业季”课程,涵盖多项家政劳动:清洁环境、烹饪美食、居家美化等。在一次劳动行为习惯专项调研中,辅导员们欣喜地看到队员们劳动习惯整体有了很大的改善,队员们的日常生活劳动覆盖面达到了95%以上。
学校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多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少先队员参与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将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延伸。少先队员们开展服务型劳动,体验生产劳动,参观高科技产业基地。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少先队员们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与经验,树立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劳动情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爱劳动、会劳动是一个建设者基本的素养,时代给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全体鹤琴人将高举“活教育•育新人”的旗帜,不断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拓宽劳动实践渠道、改进劳动教育方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出绚丽的花朵。
(本文作者郑荷囡系浙江省第二批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浙江省首届实验学校十佳智慧班主任。工作单位为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