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构建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课程为例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周银堂
【内容摘要】校企融合教学改革是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新时代要求,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快速达成。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加强校企融合采用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从环境、任务、环节、文化等四个方面深度融合,让学生身临其境享受新课堂带来的视觉、听觉强烈冲击,加快自身专业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校企融合;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职业素养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学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路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建筑业是当下区域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伴随建筑行业新技术日新月异,教师组织教学必须切合中职学生学情现状紧跟技术发展趋势,以高效的新教学模式即时有效提升学生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实现零距离就业培养目标。
为实现职教改革目标,革除以学科为中心的填鸭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力求融“教、学、做”为一体,紧密结合工程建造实际,反映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教学模式突出以仿真施工项目为载体,以施工环节先后顺序为导向,选取关键工序设计为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下理解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学习即工作,随学习推进,学生准员工的职业素养日臻积累,为毕业后更快适应岗位职责任务实施要求打下扎实职业素质基础。
二、探索思路
教学团队密切配合专业教研组通过调查、走访等多形式调研,从行业宏观面、企业微观面掌握建筑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职责素质要求,确定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及职业能力、以此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团队虚心听取企业技能大师对人才培养的建议;与企业专家一道开发项目课程并校企共进课堂授课;与企业工程师一道指导专业工作室运行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为落实学生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主动加强学校实训基地与行业的对接,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以“鲁班文化”为载体,弘扬鲁班精神,强化工匠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新型技术培训中心,跟踪现代施工有关装配式技术及BIM技术的运用;开展“双创”教育,设立专业工作室,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真刀真枪学技术,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培养。
三、融合举措
工学结合是中外职教界早已实践证明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特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课程通过教学改革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内外结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无缝对接分层递进,校企融合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效功能。
(一)以关键项目及典型任务串联课程教材内容
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校企合编校本教材《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以企业工程关键项目实施先后为逻辑纽带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工学结合教改要求,靶向企业一线人才培养目标,加快职业能力迁移。
各关键项目基于工程实施过程所需完成的重要任务又进一步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材学习重点内容,它以仿真的工程项目背景为教学情境,校企双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训教学任务,随着一个个工作任务的渐次完成学生未来岗位从业能力得以迁移和形成。如:土方工程施工项目就包括以下典型工作任务:
(二)以学生认知规律及任务驱动设置项目化教学内容
各项目学习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及工程任务完成所需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组织设计教学过程,首先介绍项目实施所及工程基础理论,包括阐释基本概念及相关规范标准中重点条款内容以此武装学生头脑强化专业认识,列出规范及标准参考目录引导学生养成学规范的专业习惯,给出真实技术交底案例以此让学生感受项目实施新领域强化所涉专业知识,为后续对接项目任务完成打好专业认识基础,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前专业热身。其次铺垫基础后再一一布置工作任务,针对具体任务完成匹配相关专业知识辅以知识链接开展对口辅导。最后为保证教学效果激励实训任务顺利完成,教学评价以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此促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三)以任务驱动工学紧密结合方式组织项目化教学
各项目具体任务的学习实施均按以下流程进行教学安排:
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教师要提前编制好各项目的详细学习任务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引导和帮助,课堂中加强相关内容的典型案例分析和重点基础专业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打牢基础,学会查阅资料信息,按时完成学习工作任务,逐步升级工作任务的教学要求,一步一步使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靠近就业岗位的职责要求。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加强课堂学习小组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意识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会分工,学会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创造学习情境,对学习任务进行任务分析,互动交流,积极讨论,引导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以积极的心态认真投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实践(实际或模拟实践)相结合,完成工程项目建造的过程。
(四)以线上校企融合新课堂匹配教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建筑行业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组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建筑施工技术进步成果及早树立行业信心,有效激发自我学习潜能,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专家共同开设校企融合新课堂。新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却能借助仿真或真实的工程环境感受施工场景,体验任务实施过程,积累施工技术经验。校企融合新课堂对本课程贯彻工学结合教改精神起到积极明显的促进作用。校企新课堂从四个方面抵达深度融合:
以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工艺》教材项目三“砌体工程施工”为例陈述校企融合新课堂对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有力促进作用。
1.工学环境融合
以砌体项目为载体创情境、强感性、激兴趣。建筑工程结构复杂、工序众多,学生对单纯的施工规范或规程阅读学习往往感觉枯燥无味,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之学生平时接触实践环境困难,对学习内容难以建立有效的感性认识,老师的课堂讲解令不少学生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施工工艺技术条款的有效记忆。鉴于此,课程组在校企新课堂的设计思路上采用大量真实图片或仿真软件模拟项目现场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施工现场环境,教师理论讲解与现场实践模拟演练相得益彰,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重点课程内容还借助小实验或企业专家现场岗位讲解,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规范疑点难点,开拓学生视野,补充教师线下授课可能遗漏的知识点。形象直观的“三管齐下”讲解演练措施,让学生专业学习理解障碍处于零状态,学习信心得到增强,学习激情得到激发,学习成效得到强化。
2.工学任务融合
以工艺流程重构项目课程体系、重融合、强思维。建筑物墙体施工不少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墙体组砌施工环节上,忽视墙体施工是个系统工程。在校企融合新课堂中基于墙体项目施工工作过程所需完成的各阶段工作任务重新确定墙体施工课程体系,首先是墙体定位专门安排了墙体施工测量放线内容的学习,不仅将测量课与施工技术课有机结合做了理论上的介绍,更结合企业真实的现场项目实践操作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在以往所有的大中专施工技术课程中是一次创新尝试,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学习跟着项目工艺流程走,校企高度融合大大强化学生的现场工作思维能力;接着按照项目施工流程先后一一学习墙体重要元素的施工工艺:墙体组砌、构造柱、圈梁、墙体抹灰、门、窗;最后为了拓展学生对墙体的整体认识,再安排剪力墙木模板、柱钢模板、砖胎模板的安装施工工艺学习,使得学生对墙体施工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对墙体的认识再度深入。
3.工学环节融合
以施工关键环节定重点内容明学习目标,强融合,深认识。在整个墙体施工工艺课程体系中,墙体定位、墙体组砌、墙体构造柱与圈梁施工、墙体抹灰是确保墙体安全、稳定、舒适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施工质量通病高发的关键环节,伴随新材料、新技术在现实项目实践中的大量使用,教科书对此往往反映滞后。为帮助学生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新技术,了解新情况,在关键环节的施工工艺学习中,本课程积极尝试打造产教融合新课堂,将可能影响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确定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人人熟悉、明白原理。为此教学安排时不仅学校专业老师借助高仿真软件讲解时做重点讲透,而且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在现场重点解析,校企共同围绕课程重点时而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徜徉,时而跟着企业专家的步伐身临项目现场聆听专家指点,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内学生目不转睛,享受视觉、听觉双重冲击,印象深刻至极,施工工艺中的一些重点细节体验,不知不觉转化为学生未来处理现场技术难题的潜在能力。
4.工学文化融合
以责任引领课程、强担当、提素养。建筑产品不同一般的产品,投入大、是当今中国绝大数老百姓最大宗的家庭资产,也是安身立命之地,所以产品的制造者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方能担当此任。在课程介绍时,即首度提出“合格的墙体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工作遮风挡雨,不合格的墙体会带给我们无尽的烦劳”激发年轻人未来从业的社会责任心以及学习的自觉性,期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未来做一个有技术有责任心的工程人,让老百姓生活工作舒适安心,让自己事业蒸蒸日上”。在后期的课程学习中,如:承重砖墙砌筑、非承重填充墙砌筑、构造柱及圈梁施工、墙体抹灰施工等课程引入环节都首先展现墙体开裂警示图片,警醒学生未来从业要有质量意识,从现在开始就要认真学习专业技术,要用技术规范去指导未来的施工,唯如此可以避免墙体开裂,自己的工作才有价值,老百姓满意了,自己的事业方可蒸蒸日上。
四、实践成效
1.校企融合积极构建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提升了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建筑行业技术发展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践行工学结合、校企融合教改新理念,取得明显实践成效:
最大限度全方位改善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软硬件条件,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得到保证。深度探寻学生专业成长的规律,内因和外因完美结合,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潜能和兴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习即工作,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保证了零距离就业目标的实现。
2.周银堂主编出版《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评为2015年浙江省中职课改省级示范校本教材。2017年《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评为绍兴市精品课程。2016年《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内外结合、分段递进”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绍兴市第五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绍兴市规划课题《中职建筑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获评市二等奖。2020年绍兴市中职学校跨界融合优秀案例:《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产教融合教材编写案例二等奖,《产教融合新课堂——共话墙体施工新视野》产教融合案例三等奖。2020年绍兴市第十三届创新创业作品大赛获奖:《美康竹木纤维集成板全屋整装》二等奖;《宜季设计工作室》三等奖;《寻梦(逆向建模+工业化内装)工作室》三等奖。
3.提升师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对学习发生极大兴趣,并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项目化教学模式由于校企合作,实战训练,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的较大提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傲人成绩:2017年《新星验房工作室》创业竞赛获评浙江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18年创业竞赛绍兴市一等奖;2019年浙江省测量竞赛一等奖;2019年度绍兴市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若干;2020年全国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竞赛一、二等奖;2020年全国建筑BIM应用技能竞赛一、二等奖;相关教师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叶立超老师在浙江省建筑CAD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等。
4.创新项目化课程网络教学新模式,建设并实施5门项目化课程在之江汇网络平台开展同步教育。其中《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获评绍兴市一等奖。
五、反思谋划
1. 内外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整合教育资源内外密切配合,打造校企融合新课堂,将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操作环节、质量标准植入课堂教学中,新课堂有声、有图、有实训模拟、有施工现场视频讲解,课堂不再是教师枯燥的理论说辞,代之动态的生产场景再现,企业技术专家的现场分析令学生耳目一新。每一堂课教师借助仿真软件或企业现场录频把学生带入全新的项目生产环境里,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师积极指导下,学生专业认识得以有效提升,完成任务的信心得以增强。
2.融思品于专业教学中,强化学生责任担当
建筑产品质量事关社会和谐,要求产品的制造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建造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要结合专业课教学将思品教育渲染或切入课程当中,让未来的建造者内心铭记:如果自己从事的工作不专业或不认真就可能给社会带来痛苦,给老百姓带来烦劳,从而激励学生在校努力学习专业,只有学好专业,掌握技术,将来才能更好服务社会,为百姓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3.新老搭配,推动教师团队进步
校企融合课程建设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要求组建课程建设团队,以老带新,共同实施。课程团队成立后,为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致性、逻辑性、工学融合性,课程负责人即教材主编积极带领团队成员下工地观项目与企业专家一道研讨课程建设共同分析项目教学内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教学模式,分工合作,各取所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司其职按期完成课程建设任务。通过课程建设,老教师积极贡献教材分析、教材处理、课堂组织等宝贵经验,新教师热心帮助老教师熟悉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期间,课程建设团队相互交流学习使得团队年轻老师快速成熟起来。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活动是一场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新实践,有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快速达成。我们将沿着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新模式及校企融合新课堂教学改革砥砺前行,不断总结实践成效,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新课改带来的全方位冲击从而加速自身的专业素养发展。(本文作者周银堂系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工作单位为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责编:夏雨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