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中职学校社团思政活动的开展研究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蔡火光
【内容摘要】在中职学校社团活动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积极能动的德育活动中,将“德”字深深地烙印在学生们的心头,表现在学生们的行动中。利用丰富的社团思政活动,从思想到行动中渗透和传递立德树人的理念,让学生们在丰富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积极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社团思政活动;立德树人;策略
在信息时代和高等教育普及等多重背景的影响下,中职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品行不良、学习很差、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良习性的学生。很多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印象也是停留在素质低下,能力不足等刻板印象的基础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而且这种现象将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所幸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中职教育也在新的教育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学校积极地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结合社团活动,在对学生的积极的思想和行动引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等发展积极的转变。让立德树人在具体的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具体有效地渗透和影响,为造就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奠定积极的现实基础。接下来就以立德树人的时代需求及其在中职教育实践中的意义,以及中职社团思政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践行立德树人的任务等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需求
1.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看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分数等一些数据性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平衡性的特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素质的快速发展时期,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尊重和肯定,他们希望自己的实力能力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证实。不同特点的学生,学生们的动手和动脑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得不到科学的评价,他们的思想和认识逐渐出现了偏差,很多学生开始放任、开始随波逐流、开始自甘堕落,学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不学孩子的前途渺渺无期。因为缺乏德育这一核心的引导,在学习活动中缺乏了积极前进的动力,缺乏可靠的技术技巧,缺乏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对学生的科学公正的评价等要素,让中职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
2.立德树人的社会需求
进入到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企业、工厂等各种用人单位,在用人考核的时候,越来越多地关注人才的品德素质,选人用人,“以德为先”,品德素质成为企业聘用、考核、日常表现等的重要内容。“人无信不立”,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企业用人更加注重人员的品德素质,有德有才的人,才能够坚守心中的信念,能够坚持正义、能够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分析,能够在是非曲直、利益取舍面前,保持本心,不被利益或者任何物质精神需求所左右。才能够不断追求知识领域的丰富、技术领域的突破、能力领域的提升。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业,能够将学生日常表现纳入到考核的范围中,能够以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基础,致力于以德育为基础,以技能为保障,以能力提升为宗旨,在三者的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中,实现学生的健康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社团思政活动中,立德树人理念在中职教育实践中实施的意义
中职学生在毕业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要面临就业,他们就业遇到的最大的竞争就在于缺乏核心驱动力,不能够在科学的核心价值观的驱动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方式去分析和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而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学生,因为有了强大的核心内驱力,他们对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认识,对未来有着科学的判断和规划,对是非有着明确的辨别力等,因而,在工作中他们能够积极进取,在生活中他们能够昂扬向上,在技术上能够不断突破。因此,在社团思政活动中,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活动实践中,通过生动活泼、一针见血的思政专题教育,渗透和实施立德树人教育,让立德树人能够透过社团思政活动,透过感官进入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透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榜样的事迹,让学生在丰富而深刻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等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中,感受“德”在现实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发展等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学生们对“德”的丰富内涵的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驱使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知识的进步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德——技——能”三匠一体中职学子,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在能动地社团思政探索实践中,获得精彩的表现,发现人生的追求,探索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中职社团思政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组织,高效运作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中职社团思政活动的事迹,需要在强有力的核心组织领导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展开和实施。形式主义难以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和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核心,让社团思政活动成为学校的常态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师、学生、团委等工作人员,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和强化行动实践,在高度的思想认识和具体的行为科学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中职社团思政活动的积极有效展开,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地生根。
因此,在德育副校长带领下,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社团,并委任相应的指导教师。紧紧围绕学生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双导共同体的社团设计理念。在思政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能够系统地挖掘社团活动的德育元素,善于将思政因子与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相结合,与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相结合,在充分地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发和设计丰富而能动的思政社团活动。
1.建设课程基地,丰富感性体验
利用社团思政基地建设,为同学们建设丰富的德育主题的教育基地,在系列主题基地建设中,利用积极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对积极的环境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航天精神、抗疫精神基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进入到基地中,看到英雄的人们,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开拓进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他们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咱眼。他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人民和国家集团的利益,而将自己的个人安危和利益放在最后,他们的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
红色基地中,红军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经典片段欣赏,让同学们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纪念物模型等来引领同学们重新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对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支持和帮助。老百姓们从衣食住行方面来支持,他们搓草绳、纳鞋底、做鞋子,手和腿都被挫得皮都磨没了,依然不舍得放下手里的动作……当时的中国,能够勉强保持温饱活着就行,随着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渡,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工艺的精益求精,追求生命的完美至上。利用教育基地建设,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氛围,让学生们通过感性体验和感悟,激发起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社会的积极的情感,在以德为先,积极奉献的观念的驱动下,驱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社团活动
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是立德树人在中职社团思政活动中能够得到系统科学的渗透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积极地组织一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身边的资源,去丰富和拓展社团思政课程活动的内容,在立德树人理念与丰富的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素质的科学引领和促进。
例如,利用视频资源,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心理期待的作用下,实现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能动的理解和把握。视频中的林俊德院士,带着呼吸机,看起来非常憔悴,但是他仍然坚持操作电脑设备,只听他说,C盘整理好了,D盘整理好了……工作人员劝他躺下休息休息的时候,他支撑着脆弱的身体说,“我不能躺下,一旦躺下就起不来了”,看到视频中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在拼命地苦干,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而儿女都会被感动。中职学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并不缺丰富的情感,缺乏的只是那灵犀一触,教师利用学生的观后感、学生的观后交流等活动,在积极的活动体验中,渗透民族精神中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生动活泼的课程体验和活动交流中,实现立德树人背景下的社团思政活动的有效开展。
3.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肯定强化
在社团思政活动实践中,通过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积极的价值观导向。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摒弃传统的唯分至上,将学生的平常表现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中,纳入到学生的考核范围中,通过对品德素质高、积极向上的学生的各种激励、表扬和肯定等方式,有效地强化德育内涵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的影响,凸显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结合学生的日常品行表现作为学生的评价的重要指标;结合社团思政活动,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给予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品质等,在细致地量化和细节等的评价中,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在活动实践中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丰富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互动评价、交流评价、小组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让同学们在丰富的评价体系的影响和驱动下,形成积极的德育影响,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二)科学育人模式,社团思政校本化建设
从学生社团初步建立到社团思政活动体系化、校本化、特色化建设,中间经历了由量变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从最初的社团单一的主题活动开展中,教师们发现了其中丰富的教育契机和资源,教师们在偶然中发现必然,从单纯的现象中总结出德育教育的规律,在科学的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探索中,实现社团思政活动校本化建设的目的。
在校本化课程的创建中,教师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层层推进的立德树人课程建设体系,从最初的兴趣激励前提下的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社团思政活动,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开发、学生探索、学生实践的生本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社团活动运行仿企业化模式,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生本理念。在校本化社团思政活动建设中,以任务探索为驱动,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媒介,以学生的探索和实践为基础,建设校本化活动实践体系。学生们每大周的社团思政活动,从最初的课上教师组织,逐渐结合课上课下活动,“活力社团”、“阳光学子”内容的不断充实和丰富,促使社团思政校本化课程建设得以更加科学高效地运作。
(三)打通内外壁垒,开放式活动体验
在学校社团思政体系建设得到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实力和教学特色都得到有效地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立足行业、面向地方,开展了服务区域发展,打造“德——技——能”兼备的三匠学子。
2020年突发的疫情局势并没有打消同学们的热情,学校结合地域特点,打通校内外割裂局面,参与到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中,利用点亮黄马甲品牌服务社团,打造地域志愿服务校园样板。在该活动中,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在严峻的疫情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疫情的传染固然非常危险,但是医护人员、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都毅然决然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作为志愿者的同学们,深刻地体验到那种全民抗疫的强大的核心凝聚力,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都能够在积极的活动体验中得到有效地培养和发展。
总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丰富的中职社团思政活动实施,让德育的种子在具体生动而活泼的活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凸显,在积极的德育体验中,建构起积极的立德树人情境,在积极的情境体验中,彰显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的特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责编:魏子涵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