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小海:涵养高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周晓雅
人物简介
茅小海,民进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机械电子工程工学硕士,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电子电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师,电工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轨道机电系主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专家组成员,机电一体化、电气安装与维修赛项国家级裁判,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茅小海绍兴市电子电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编参编多本教材出版与发行,主持多个省市级教科课题研究,曾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技工院校省级专业带头人、绍兴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计算机检测与维修等赛项获全国一、二等奖。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你以为这是一堂法律课,然而却是一堂《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与公共安全》课程中客运伤亡事故案例分析的一堂课,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茅小海老师正带领同学们观看并分析关于2022年1月22日上海地铁15号线一名老年女乘客下车时被屏蔽门夹住,经送医院抢救死亡的案例。“法律+专业”的跨界融合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正确及时的操作规范是多么重要,也让同学们感受到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顺序不当的后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逝去以及公司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职业教育育人过程中,知识传授、技能学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何培育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管理人员来讲“会观察、会预防、会处置、会管理、会担当、会应变”是必需具备的综合素养。如何培育地铁“六会”员工是现阶段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轨道机电系系主任,积极探索多学科融合的“六会”地铁好员工,“蓄水池式”人才培育新途径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岗定课,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岗定课,开启蓄水池式人才培育新路径。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主要岗位群,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通过“1+1”的合作,即企业+学校,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深入合作,围绕岗位、课程、1+X证书要求确定专业课程内容,把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分解为各学科融合性知识储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为服务链的“蓄水池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确保人才培育质量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场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嵌入到“多元多景”的学习场景,提升学生职业迁移力。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综合性的职业能力,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跨界融合,包括思想政治、英语、普通话、舞蹈、统计学、计算机技术、演讲、公文写作等学科知识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其学习场景也各有不同。在教学设施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工作情景与需求,合理导入任务实施要求,跟根据不同任务提出不同的实施方案、拟定任务实施的措施、方法,如岗位情景的模拟、外出调研、课件制作及总结演讲等,以及到最后自评、互评和师评等环节,使学习过程多元化,更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以客流分析项目中的“居民出行调查”教学任务,把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数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服务礼仪等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构建教学内容。学习场景在社区也在实训室,学生围绕教学任务要求,通过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进入社区分组实施数据采集工作,回到实训室对采集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分析,做出客流预测的分析报告,最后得出车站应采取的客流应急预案,保障地铁车站的正常运行。通过这样的教学回答,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数据素养、社会活动素养、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信息技术、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学习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有时候可能是在双休日、可能是在企业等场所。学习的内容不一定一门学科的也有可能是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也不一定是单独完成,很多时候需要团队合作去完成。教学成果的展示不一定只是考试,许多时候可能是一场演讲、可能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展示,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力。
习惯养成,融合多元课程思政
多元素课程思政内容无缝接入课程和人才培育全过程,确保“六会”地铁好员工一派(π)好习惯养成。我们以培养具备一派(π)好习惯的“六会”地铁好员工为最终目标,通过跨学科教学,把一派(π)好习惯的职业素养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充分利用团队合力,发挥集体智慧,实行基于“一派(π)好习惯”核心素养培育机制,以站在对社会、对公众、对企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精细严谨,将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将生命教育、法治、规范操作等安全文化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同时寓工匠精神、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教学中通过引入一些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关于安全生产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生命、保护生命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等。
多元跨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多元跨界的教学共同体,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由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我们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而且不同学科知识的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为此,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多学科教师共同教学或跨学科教学的形式,这种根据不同任务构建的教学共同体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如在对客运服务学生仪态训练时,融入舞蹈训练的动作,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与舞蹈教师共同构成教学共同体,把车站客运服务仪态所需的坐、立、行、蹲等姿态动作与舞蹈嵌入在一起,通过舞蹈动作的排练共同实施教学。
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时,我们一方面结合普通话进行教学,同时还请音乐老师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学生的发声技巧等。所有这些跨学科的融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
(责编:夏雨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