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之温商精神:自主开拓的创新观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王松
■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系列报道(三)
△ 学校教师团队、行政中层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在称赞着温商,称赞着他们的精神,有着“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虽然没有数千年的经商史,但是他们的智慧却促使他们在短短的四十几年创造了世界商界的奇迹。温商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不仅创造了许多财富,而且为全国商人提供了一套可学、可操作的经商哲学。
温商精神是温州人优秀品格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是当代社会主义精神在温州的具体化,是温州文明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温商精神内容很丰富,如敢为人先、唯实务实、敢担风险、勇于拼搏、不等不靠、争强好胜、善于学习、吃苦耐劳等,但最主要的是创新精神。这种自主开拓的创新精神随着温州区域经济大发展走进了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园。近年来,学校切实寻找提升办学品质的落脚点,力求当好新时代温商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创新型职业学校的锐意践行者。
众多第一背后的创新之战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如建立了第一座中国农民城、全国第一个股份合作企业、全国第一个农民跨国公司,做到了全国第一批发放个体工商执照、全国第一个制定股份合作企业条例、全国第一个制定“质量立市”条例等,在发展的洪流中,创造了“温州模式”。1998年召开的中共温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把温州人精神概括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
△ 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当代温商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为世人瞩目,然而这创新能力并非天性使然,从根本上说源于人的生存压力和本能的欲望。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尖锐,温州人民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资料显示:1978年,温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113元,全市三分之二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与此同时,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受现代西方文明冲击较大,人民较早地接触到新鲜事物,逐步形成较高的物质文化需求。正是这种矛盾,促使温州人民迸发了高度的创造力。
创新是极其艰难的。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商品经济,鼓励经商,但“好人不经商,经商非好人”的传统观念在广大农民中还是比较普遍,广大农民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强大的守旧势力和顽固的守旧观念常常使创业者处于两难境地。好在温商们继承了永嘉学派“以利和义,而不以义抑利”的思想,不耻言利,认为会赚钱、能赚钱是值得自豪的。为此,有着经商传统的温州人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并立下了汗马功劳。
事实上,温商闯荡世界的条件并不好,不通所在地语言,不熟悉所在地生活习惯,到处遭受歧视和打击,但温商就是凭传统观念去闯荡世界,通过“以资金为纽带联合打拼”“借鸡生蛋”“虚拟经营”等经商法则轻松地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们凭借无处不在的商会网络及时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人才是挖掘不尽的宝藏,他们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外部人才的引入强化了组织的管理能力,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 学校温州人精神
也正是在创新精神的支撑下,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十万供销大军走南闯北,创造了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温州模式。历经四十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出经商人数也大为增加,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如今温商足迹遍布全世界,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论穷乡僻壤还是通都大邑,都活跃着他们矫健的身影。诚如作家莫言所说:“世上凡是鸟儿能飞到的地方,都有温州人的足迹。”
放眼全球,近70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创业,其中有38万人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放眼全国,有175万温州人在各地发展创业,268个城市建有温州商会。可以说,温州之所以引起世界的一片喝彩和关注,其声望很大程度上是由在外地闯荡的温商带来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的语言。”
立足双创时代的办学思考
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不管是有创业经验的还是没有创业经验的,不管是在职员工还是在校学生,他们都开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动,梦想着在这片如火如荼的创业潮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创新已成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中小企业发展、创业发展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及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企业、社会对于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在温商创新精神的引领下,瓯越大地上立足双创时代的办学探索也掀起了热潮。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师生坚信创新的核心是改变,但不是没有根据的胡乱改变,也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是创新。对于学校来说,这种改变必须坚持学生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立场,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知行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因此,学校提出了打造一座极具现代气息的创业型职业学校的目标。
何为创业型职校?创业型职校是指具备强烈创新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及成果转化、商业化能力的新型学校,它通过拓展传统教学与科研职能,扮演区域知识创新主体角色,与政府、产业界建立新型紧密合作关系,拥有跨学科研究中心、衍生企业、成果转化等创业型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几年探索与实践,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用管理创新和育人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创业型职校发展之路。
第一,结构创新——条块化。“十四五”期间,学校迎来发展新机遇——将开始为期三年的校园扩建工程,旨在解决办学规模偏小、教学及辅助用房短缺、住宿紧张、食堂拥挤等一系列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瓶颈难题。为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采取了“统一领导、条块联动”的管理措施。“统一领导”,就是要保证校党支部对学校全面工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条”式管理,就是将学校的整个管理层面分为行政、教学、德育、后勤4个方面,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为行政综合处、学生工作处、后勤保障处、教学科研处、培训就业处、信息处等,各职能部门对各专业、各年级的相关工作进行协调、服务。“块”式管理,即全校分为市场流通、工艺设计、信息技术三个系部,每个系部对教师和学生、教育和教学具有全方位、多层面的管理权。各系部可根据学校的有关管理条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条块联动”,就是各处室、各系部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总体目标和阶段工作重点协调地开展工作,既相互合作,又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条块联动”的模式使学校管理由“大”变“小”,化难为易,极大地方便了管理。
第二,过程创新——精细化。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创新为载体,学校制度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因而,为避免学校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失控,学校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提出了“学校OEC( 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 )管理法",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的责任分解与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利益共同体。精细化管理弥补了学校在转型扩张过程中因管理宽度过大而导致的管理效率较低的不足,形成了带动学校良性发展的健康机制。
△ “一足间”创客空间
第三,模式创新——个性化。如果说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是灵魂,它 是关于教育的“道”,那么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体”。学校遵循“创造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一基本原理,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教学。即把“培养兼具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双创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根据学业水平开展分层教学,结合生源类型实施分类培养。一方面,不断扩大“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将双创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打破班级、年级、专业等常规建制,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批有发明创造基础、创新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设立以创新、创意、创业、就业为一体的专业社团——“一足间”创客空间,打造出一个集皮艺、手工鞋、创意鞋、鞋靴手绘、3D鞋样以及视觉传达、电商、营销、推广等专业社团于一体的鞋文化微创业链(生态体系),助力创业实践,将创业教育制度化、日常化,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营造创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自此,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也实现了“道与体的统一”。
作者简介
王松,高级教师、软件工程硕士、高级鞋类设计师,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从事鞋类职业教育、鞋类技术创新创业、鞋文化传承等工作。现任全国职教鞋服饰品专指委副秘书长,《西部皮革》杂志编委,《中国鞋都》杂志特别顾问,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理事,省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研大组理事,温州市鞋革行业创新与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专家顾问,中国鞋都商学院专家顾问。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省中职名师(教育管理),省皮革智慧贡献奖,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温州市第六届名校长,国内首个鞋类专门化职校创办人,“一足间”鞋石收藏馆创始人。
阅读更多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