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视野:拥抱未来的模式转型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王松
■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系列报道(八)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并举、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开展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知识的层级上,还是在技术技能的层级上,中等职业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是进行系统职业教育的奠基阶段。
二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按照美国生涯发展大师萨珀(Donald E.Super)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5个阶段。其中14—25岁的探索阶段是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的时期,而其间对应中等职业教育的15—17岁年龄段,则是最为关键的职业生涯的试探期。
三是中等职业教育所面向劳动人群的巨大规模。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9.08年提高至9.91年。按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三种文化程度对应地将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级,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层次结构仍为金字塔型结构,数亿计的初级、中级劳动力人口构成了金字塔的主体,他们恰是中职教育所面对的人群。
△ 学生参加社会服务
因此,中职的转型改革,要从现代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多教育选择机会、满足学习者多样发展及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基点出发。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近年来,学校把发展的参照系由“现在”转向“未来”,以模式转型为学生的远行做准备,准备知识、准备智慧、准备修养,准备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能在未来世界中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幸福生活的学生。
以“面向未来”的学校观拓展职业教育“触角”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进教育领域,改变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维模式。立志做面向未来教育的学校,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认为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教育站位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活跃,让世界迸发出新的生机。在这种环境下,未来教育既要守住教育的根本——国家责任意识和民族复兴意识;也要放眼世界,有全球意识——做国际竞争中有话语权的世界公民。让学生在国际间的交流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增强民族认同和责任担当,成为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新一代公民。
第二,教育互动信息化。有数据显示,如今中职生一年级所学的知识到了三年级就有可能面临更新或淘汰,新的知识和技能快速拓展和延伸,知识变化周期已大幅缩短。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因此,学校要积极应对这一变化——让教育互动体现出信息时代的特征。首先,应教会学生处理海量信息的方法,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信息选择,搜集有用的网络信息为己所用;其次,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再次,要借助移动终端实现师生交流的实时化、高效化。
第三,教育实践人本化。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认知世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思维能力。这与《中庸》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谋而合。博学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审问、慎思才能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明辨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的抉择,笃行即有坚实的行动、执着的努力。中职教育实践要注重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注入四大成长基因——好读、善学、博识、乐思,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有创造力的行动。同时,也教给学生未来生存的本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 信息技术教学
第四,教育关系伙伴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学习不单是知识的摄入,也是一种社会化活动。你能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合作得更好,将是一项可持续增长的优势。未来的学校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概念,提供可延展的互动式空间,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相融合,打造便于社交、研讨与分享的“未来教室”。未来教室将是一个个学习中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在这里都是合作学习的同伴。教育关系伙伴化让学生合作探究成为常态,让师生的教学相长成为可能,让教师与管理者的平等交流成为现实,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强化,融入社会变得更加顺畅。
以“智慧智能”的模式深耕中职学生未来需求
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面向未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育。教育是社会性服务,教育是系统性影响,教育是互动性实践,教育是支撑性陪伴;以教育的温度厚植人类的善良,以教育的理性定位科学的方向,以教育的情志焕发生命的活力。
学校以“智慧智能”的模式转型深耕中职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按照未来学校建设要求,着力提高新建学校建筑面积规划标准和建设标准。因此,在资源高标准配置的基础上,围绕为区域产业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智能化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打造创新性融合高水平的智慧校园建设。
接轨前沿科学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完善“未来学校”智慧校园基础网络支撑体系,扩大智控、智能、智联场景应用,构建人机协同、人机融合的学校智能环境和新型教育教学空间,形成以智能环境为支撑、融合创新为核心,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环境。例如推动“三只鞋”空间实践传统手工技艺与智能化项目的结合,开拓创业新视野;以“智能+”和传统工艺的结合,推动学生创新力的发展。目前,学校课题“智慧+中职鞋类教学空间的建设和应用”被列为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研究2021年度立项课题。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改进教学质量管理应用平台。开发基于大数据的题库系统,搭建区域、学校、教师三级精准作业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机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跨学科学习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将讲授启发式的直接教法和项目式的学习有机融为一体。目前学校已经开始探索超越班级授课制和单一专业教学局限,增加时间和空间弹性,打破课程结构壁垒,有机融合分专业与综合学习优势,聚焦学生创新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建构生态大课程实践体系,使学生学习活动与积极行为养成相统一,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社会交往过程相统一,使深度学习得以发生;以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学要求为原则,建立完整、先进、稳定的实训体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点燃学生对工作的热情,激发他们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的动力,从容应对未来职业的新变化、新需求。
△ 智能实训教室上课
以智慧之准则、智能之手段实现高水平专业的国际化,让高水平专业成为国际教育标准、国际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参与者。学校遵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准则,传承和弘扬温州缝合鞋技艺等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特色产业(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最终产出有国际影响的课程标准;遵循“中西贯通”原则,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国际合作交流与办学进行学徒制本土化教学模式创新,展现和提升国际对话能力。
作者简介
王松,高级教师、软件工程硕士、高级鞋类设计师,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从事鞋类职业教育、鞋类技术创新创业、鞋文化传承等工作。现任全国职教鞋服饰品专指委副秘书长,《西部皮革》杂志编委,《中国鞋都》杂志特别顾问,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理事,省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研大组理事,温州市鞋革行业创新与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专家顾问,中国鞋都商学院专家顾问。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省中职名师(教育管理),省皮革智慧贡献奖,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温州市第六届名校长,国内首个鞋类专门化职校创办人,“一足间”鞋石收藏馆创始人。
阅读更多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