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孙英俊
■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幼儿动商教育研究·系列报道(十一)
特点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人或某事物所具备的特征”。幼儿教育的特点是指幼儿园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有自身独有的教育特征、内在特质与发展趋向。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具有独特特点。综合相关文献,本书对幼儿教育的基本特点梳理如下,供读者朋友加以参考。
△ 图为幼儿动商教育示范校幼儿登高望远
一、幼儿教育的特点
1.幼儿教育的启蒙性特点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智力得到有效的启蒙及发展。“启蒙”一词,最早在我国汉代应劫(约153—196)《风俗通》的“皇霸”篇中,即:每辄挫屺,亦足以祛弊启蒙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启蒙是使初学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蒙是由动词和名词共同合成的复合词”“启”是动词,义为开放、打开,引申为启发;“蒙”是名词,是草本植物的一种,即莬丝子, 引申为蒙翳、蒙 昧。在启蒙这个复合词中, 它又进一步引申为蒙 童。因此, 启蒙概念在词源上是由借喻或隐喻而来的, 它的核心内容就是除却蒙昧而使理智开显出来。
最新版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在《幼儿教育学》中幼儿园教育的启蒙性是指幼儿园教育要与幼儿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而育,以免损伤“幼嫩的芽”,而促进其茁壮成长。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极具有启蒙性。通常,幼儿语言教育、动作教育、认知教育、社会新教育、营养与喂养、卫生和保健等六项是幼儿启蒙教育的内容。
2.幼儿教育的终身性特点
幼儿教育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主要是给未来更高级的教育打下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等。
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学会生存》中认为“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
幼儿教育作为人发展的根基,着眼于人的未来发展状态,基于幼儿的发展状态,养成其良好的习惯,培育其良好的心性,引导其健康地成长,为其提供发展的无限可能,为其终身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3.幼儿教育的游戏性特点
“游”与“戏”作为一个词始见于《韩非子》中:“或曰: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这里的“游戏”主要指嬉戏和娱乐。汉代的王逸又将“游戏”一词进一步引申并用于文学创作之中。唐代的王维用“游戏”描述创作中的乐趣:“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
皮亚杰认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游戏分为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以及“有规则游戏”。杜威认为“游戏不等于儿童的外部活动。更确切地说,它是儿童的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它是儿童全部能力、思想、以具体化的和令人满意的形式表现的身体运动、他自己的印象和兴趣等的自由运动和相互作用。
传统教学把知识追求作为最高目标,使“人”在教学中失落,充满游戏性的教学强调人是游戏和教学的契合点,人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强调教学是提升人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强调教学是对人生命的关怀。具体而言,从内在特征来看,游戏性可以表现为愉悦、自由、规则和和谐,从外显方式来看,游戏性可以表现为对话、体验、表演和虚拟。
△图为幼儿动商教育示范校幼儿篮球游戏
4.幼儿教育的养成性特点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 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学者为养成性教育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 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也学者认为养成性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 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人类的繁衍、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都有离不开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增强能力。 叶圣陶曾讲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 目的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 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 并且要自我教育, 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 能力越增强越好。”人类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 知识是无价之宝, 是胜过金钱的财富。要把它发扬光大, 首先要受教育, 要学到知识, 理解知识, 然后才可能创造, 才可能发展。
对于养成教育而言,他是孩子一日生活经验的累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他往往是因为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作为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周易·蒙卦》中指出:“蒙以养正,圣之功也。”孔子则进一步指出:“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一个人后天形成的习惯,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而且,幼年时期的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影响极大。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幼儿教育是“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图为幼儿保育专业幼儿动商教育示范校职业体验
二、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
学前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事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规律是对事物之间必然关系的客观反映,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由内部教育规律与外部教育规律组成。教育的外部规律指向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它既表示为教育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适应和促进,也表示为社会各个子系统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内部规律作为其自身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特定关系的反映,主要表示为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动态的网络关系系统。
1.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是以入学前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在价值定位、教育形式、实施机构和实践体系上都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所蕴含的教育规律可以分别从外部与内部加以审视。
学前教育的外部规律是指向学前教育与社会系统和其他因素之间客观而肯定的关系。如,幼儿教育与人口状况、经济实力、公共政策、科技水平、风俗习惯、生态环境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它既表示为社会系统中不同方面或因素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制约或支持,也表示为学前教育对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特定功效和贡献。
学前教育的内部规律是指向学前教育自身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实质联系和其发展的肯定趋势。如,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的有机性,教学中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学与游戏的合理融合,保育和教育的相互结合,等等。这些都是学前教育内部规律在不同层面上和不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2.基本规律与特殊规律
学前教育发展有必然联系的因素及其存在的关系向度不同, 学前教育的规律有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之分;而基于规律适用范围的大小或层次高低不同, 学前教育规律便有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别。
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学前教育规律中最一般的和最具普遍适用性的规律,它存在于一切学前教育现象之中,并始终贯穿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则是反映学前教育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特殊性规律。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是学前教育基本规律的具体化,而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特殊规律的归纳和概括。
在学前教育内部复杂多维的关系体系中,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范畴,它对其他诸因素具有普遍的制约和统摄作用。所以适应和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可视为学前教育的内部基本规律。学前教育的内部基本规律直接表示为学前教育教学对于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以和人格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适应和促进。
学前教育的外部基本规律存在于学前教育系统与外界支持系统之间一起具有的实质联系和肯定趋势之中。适应外部环境特别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是对学前教育外部规律最基本、最一般的概括。而作为外部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示,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科技、自然生态等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各自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对学前教育的支持或制约便是学前教育的外部特殊规律。
3.学前教育的核心规律
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前教育规律中最核心的是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是开展科学保教的基础和前提。3到6岁儿童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教育将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和感知运动发展阶段,他们主要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经验,他们关注周围环境中生动有趣的事物,关注同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一切事物。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深入观察自己所面对的每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他们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儿童提供适宜的、可选择的和有趣味的环境和材料,以便引发儿童与同伴、环境的相互作用。
作者简介
孙英俊,高级讲师,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幼儿动商教育研究院领衔人,余杭区体育学科带头人,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体育学院客座教授。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国家级荣誉5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主编教材4本,个人专著2本,国家专利1项,计算机软著2项。
阅读更多
(责编:夏雨 审核:黄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