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演习:心智与踏实底色的“三行”课程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王松
■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系列报道(十六)
核心素养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的意义和价值,它意味者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型,在中职学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正当其时。学校基于“课堂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主阵地”的理念,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中职生不仅拥有“匠人”的技能,还能拥有“大师”的思维,提升核心素养,立足于校情、师情、生情构建了“行之基+行之美+行之舞”的“三行”课程体系,为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器提供了重要窗口。
对接核心素养,厘清课程目标
探究学校课程目标,思索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教育命题,必须植根学校文化背景,厘清学校文化的由来及特点,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架构的逻辑起点和上位依据。自建校起,学校就持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断表达学校文化价值诉求,构建“行文化”体系,明确提出“人人能行,人人出彩”的课程理念。新的发展时期,结合核心素养培育新要求,学校将课程理念修改为“心智阳光,踏行千里”,其思路是进一步聚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突出学校文化中原有的、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智和踏实。心智指向生命的内核,踏实勾勒生命的外显,与培养有温度有素养的准职业人形成完整统一。
△ 学校“行文化 ”
面对日新月异的全球化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愈来愈强大的挑战,现如今教师该如何培养孩子,以应对未来竞争?这是近一年来学校特别关注并积极探讨的话题。为此,在基于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深度区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对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全新定位,以确保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时代性。
心智指向成匠成才,踏实指向成人成器。在育人的三个维度中,心智侧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凸显人的综合能力培养;踏实更多指向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育人系统。由“心智”和“踏实”为底色,最终提出了“五有五会”的课程目标:有底蕴会做人、有抱负会创新、有专长会生活、有涵养会共处、有担当会做事。
在“五有五会”课程目标之下,学校进一步提出了多元化、互补性、可选择的课程开发原则。
多元化原则即课程内容多元化和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要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即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具有语言、音乐、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多种智能的观点,课程的内容涵盖面广;要遵循“自主开发为主,合作开发为辅”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培育校内课程开发力量,适度借助合作企业、社会团体和家长导师团开展课程建设。
互补性原则是指课程开发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地方的课程要求,对国家、地方课程缺少灵活性、强调统一性的课程现状进行一定的弥补。学校需要在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基础上,经统筹、整合、拓展和创新形成新的校本课程体系。
“让学生学会选择”是课改的重要目标。可选择原则是指课程设置多层次、选修科目多样化,可供学生个性化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大,促进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的概率大。因此,课程设计要多梯级分层实施,即在一个大项目下设计若干小项目,让学生根据情况选择,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体现核心素养,优化课程结构
△ “三行”课程图
行文化课程体系包括行之基、行之美、行之舞三类课程。行之基课程:行得踏实,身心必须健康,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行之美课程:行的漂亮,人需要接受艺术的熏陶;行之舞课程,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长袖善舞,学好专业知识,受益终身。“三行”课程彼此之间并不仅是补充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其中,行之基处于底层,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目标的具体体现,而行之美课程和行之舞课程是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行之基课程是必需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直指培养目标中最关键素养的校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行之基课程为后续的行之美课程、行之舞课程服务,譬如数学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常被喻为锻炼人思维的保健操;语文培养学生书写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这些基础课程均为必修课,旨在激励、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 社团文化节
行之美课程,围绕核心课程所学内容拓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根据学生需求的层次性,行之美课程分成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拓展课程是必修课程,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是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如审美与设计、摄影技术等,强调全体参与。提高型拓展课程是选修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有兴趣,而且要有一定学习基础,如鞋石艺术赏析、生活中的数学、微视频制作等,学生可双向选择,在选修人数超出规定时需要参加入选资格考试。
行之舞课程,主要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指满足个人定制化需求的校本课程,不限制学习的时间和空間,因人而异,因需而设,绽放个性,鼓励特长发展。其开展形式根据综合程度,分成学科类、项目类、竞赛类、活动类等课程。学生团队自主抱团申请,满额即可开办,由学校提供师资。
“三行”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立体的系统,体现在行之基、行之美、行之舞这三类课程的有效整合上,体现在不同学段课程目标的整体布局、分步实施上,体现在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等修习模式的灵活运用上,体现在因需而设的长短课时设置上。
总之,在“三行”课程体系中,行之基保证基础,行之美满足个性,行之舞延展能力;行之基提升质量,行之美发展兴趣,行之舞注重实践;行之基面向全体,行之美面向差异,行之舞面向社会。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三行”课程体系,推动了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了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落实核心素养,整合课程实施
有了课程架构,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学校紧扣核心素养,按“三行”课程的不同特点,以“学科(专业)内的“1+X”整合、学科(专业)间补融整合、主题课程下的综合渗透整合”为方式,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第一,学科(专业)内的“1+X”整合。这里的“1”指的是一个学习目标,“X”是指在某门学科或某个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所渗透、补充的相关学习资源。“1+X”整合方式将目标进行聚焦,目标直指本门课程重点承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围绕目标,重组、补充本学科(专业)内相关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转向深度、认知走向多元。如语文学科,基于学科特点,聚焦“善思、交流”两个要素,将一个单元围绕某个表达训练点,重组原有单元学习内容,补充课外相关篇目,按“单元整体预习——课时整合授课——单元整体回归”的策略进行教学。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本单元表达共通点。在同类阅读、多元思考中培养深度思考、归纳概括、自主探究等高级认知能力。
第二,学科(专业)间补融整合。“补融”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围绕共同的目标,实现知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里的目标是不同学科(专业)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共性要素。例如为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交叉内容进行融合,重新设计专题,用“情景任务”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再如鞋结构设计课程,语文与鞋知识点学习有相通之处,为鞋取名赋寓就是学生语文涵养的体现,如何使学生设计的鞋子既能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又能直击购买者心灵,就是语文与鞋专业跨界的终极目标。资源补融,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习的高效,也让他们学会了前后贯通相关知识,思维的广度得到延伸,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
△ 学生在T台展示设计创作的皮具作品
第三,主题课程的综合渗透。这里的“综合渗透”是指围绕某个主题,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开展跨学科教学,巧妙交叉、融合多门学科资源,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综合应用。主题课程目标即为学校提出的“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工匠精神、动手实践、学会学习、人文底蕴、创新创业、科学精神”8个要素,整个学习过程,融合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知识,整合鞋类专业、电商专业等专业技能要求,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是在一节课中完成,而是超越了学科(专业)边界,在主题目标下自然渗透、巧妙穿插,且教师通过不同单元、不同方式将对应的八大核心素养进行综合落实。
为提高课程实施效果,“三行”课程体系中行之基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占总课时数的 50%;行之美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延伸和深化,主要服务学生能力提升,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占总课时数的 20%;行之舞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主要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占总课时数的30%。让全体师生找到了自已的发展方向,展现了自已的耀眼光芒。
作者简介
王松,高级教师、软件工程硕士、高级鞋类设计师,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从事鞋类职业教育、鞋类技术创新创业、鞋文化传承等工作。现任全国职教鞋服饰品专指委副秘书长,《西部皮革》杂志编委,《中国鞋都》杂志特别顾问,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理事,省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研大组理事,温州市鞋革行业创新与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专家顾问,中国鞋都商学院专家顾问。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省中职名师(教育管理),省皮革智慧贡献奖,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温州市第六届名校长,国内首个鞋类专门化职校创办人,“一足间”鞋石收藏馆创始人。
阅读更多
(责编:夏雨 审核:黄三好)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