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发展全过程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需先强师,强师重在铸魂。在迈向“强起来”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升华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形象,强调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等方面的核心要义,为广大教师队伍筑牢了精神支柱,也是新时代大国良师培育方向的应有之义。
目标维度:
从精神象征走向群体培育
传统上,教育家往往被看作一种精神维度的崇高象征和荣誉标志,他们被赋予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而这种观念更多强调的是教育家个体成就和影响力,忽视其作为师资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实际上,成“家”应当是教师及校长职业生涯和发展阶段的最高境界和目标。教育家不仅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教育当作毕生事业和使命,在探索教育教学本质规律、关注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走得更远。因此,需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资队伍教育工作中,实现从精神象征到群体培育的目标转换。
实现这一转换的关键是寻找目标激励性与实际发展可能性的平衡。一方面,将个人发展需求与教育历史使命相结合,将个人情感动力转化为时代奋进力量,激励广大教师、校长心存“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校长”的种子,让他们看到成为教育家的广阔空间与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到成为教育家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和探索,让心底的种子生根、发芽。只有不断提供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其汲取养分、健康生长,在实际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
从群体培育层面来看,应该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师范院校应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培养培训各环节,确保准教师们在教育事业之始便能理解并实践教育家精神;教师及校长培训相关单位应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明确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特征”,突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此来优化培训设计、培训课程,帮助理解和实践教育家精神,为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注入强大引领力、推动力,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发展自我与浇灌学生并行,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将宝贵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助力学生高质量成长发展。
总之,要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于师资培养、培训的各环节,锻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育人队伍,持续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动力维度:
政策引领与问题驱动协同推拉
“推—拉”理论是分析人口迁移、政策执行等领域动力机制的经典模型,可适用于教育家精神在师资队伍培育中的动力生成。其中,政策引领是吸引师资队伍、凝聚教育家精神的外在拉力。
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顶层设计,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国优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既为教师、校长队伍建设指明方向,又明确教育家办学和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展现出对教育家的认可与重视,对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跨越式提升提出期望和要求。政策引领所形成的强大拉力,引导更多教师、校长标榜与践行教育家精神,磨砺素养和能力。
问题驱动是促使教育师资接纳和实践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推力。社会的变迁发展衍生出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挑战和困境,工具理性、技术崇拜、功利主义的冲击使得师资队伍的道德风险和价值冲突愈发凸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和滋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现阶段师资队伍已经意识到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亟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问题驱动形成的内在推力促使着教师们主动寻求教育家精神的融入,以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提升育人质量和效果。政策引领与问题驱动形成强大的“内外合力”,推动教育家精神在师资队伍教育中的嵌入、深入、融入,为培养新时代良师提供有力保障。
内容维度:
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习得
教育家精神是内在逻辑完整的精神统一体,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等方面的培育和习得尤为必要。
从理想信念层面“立根”。教师、校长职后培训中应持续、连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保立德树人成为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实践中,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始终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以崇高的理想精神与自信自强的姿态,把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实现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
于道德情操层面“明志”。通过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精通专业知识、精进教学技能,做好“经师”;同时应坚守规范、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把坚持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健全教师招聘引进、培养培训、考核晋升、评奖评优等环节制度和教育教学、学科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职业规范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涵盖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师德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清朗”环境。要千方百计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好事,把提升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落到实处。
在育人智慧层面“践行”。在职后培训时指引广大教师、校长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每个学生看作独特的生命个体,在深入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性特点、需求、感受的基础上,创设走向生活、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实现精彩人生指路领航。
载体维度: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承体系
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教育家精神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显性课程,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给学生,使教育家精神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是教育家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学科文化、课堂文化都是有效传播途径。通过校园景观、活动、展览等方式,让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到教育家精神,使其内化、内生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此外,相对于显性课程的直接性,隐性课程更侧重于间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相关部门应主动组织如活动课程、主题演讲、辩论等形式,让教师、校长在与新时代教育家的对话和互动中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倡导与教育家直接探讨学校管理与教育实际问题,实现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搭建多元发展平台也是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手段。智慧学习空间、在线学习平台等网络资源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以其便捷性和丰富性,极大地拓宽师生的学习视野。而线下的成长平台,如教育家纪念馆、主题展览等,则为教师成长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机会。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更加真切地感受教育家的风范,更深刻地领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教育家型教师的直接参与,可以使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为具体、个性化的引导,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总之,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以及多元化的发展平台,都在传播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家精神传承体系,为推动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坚实支撑。
新时代大国良师既要“传道”更要“弘道”,要始终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理想信念的底色,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守己,用心怀学生、胸怀天下的气度格局践行育人智慧,回应新时代对良师强师的呼唤,勇担教育强国的伟大使命。(作者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作者:代蕊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