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跟班学习 提升培训质量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张佳丽 俞锦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系列报道(三十一)
12月4日上午,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中学二组五位学员来到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展开为期三天的沉浸式跟岗学习。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励耘好校长”项目组的安排和本组学员及所在学校(单位)的发展需要,本次实践能力提升暨“入校跟岗-沉浸式案例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参观校园、听课评课、专题讲座和座谈交流。
深入考察学习 研学办学特色
4日上午,五位学员俞锦、张佳丽、竹林烽、童冯娜、王炜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副校长杨亮陪同下参观了校园,在行走中了解校园风貌、办学历史和特色。
6日上午,五位学员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工会主席、特色发展中心主任肖文陪同下参观了知春分校,感受了其培养“上进、包容、担当”学子的育人目标,以及“爱学生、懂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春风化雨、各得其所”的办学理念,并听取了该校党委书记祈建欣的“集团共生 促进质量提升 五育并举 绽放知春风采”专题报告。
在考察学习中,学员们不时驻足讨论“学校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迎来快速发展”“是怎么样的心血和努力造就了学校的深厚底蕴和强劲动力”“作为一个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该有怎么样的格局与见识来助推学校新发展”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校园考察学习的意义,激励学员们返嵊回校的新思考、新作为,也为本次跟岗学习铺就了良好的开端。
聆听专题讲座 聚焦内涵发展
该校校长苏纾为学员们带来“登峰 蕴和”专题讲座,带领大家进一步全方面、多角度认识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苏纾从学校“创业时 迎难而上”“发展路 敢为人先”“腾飞梦 锐意进取”“转型期 志存高远”的四个发展阶段讲起,指出“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出发点和“科教协同 共育英才”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历史胎记和现今战略,定位为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开放式办学的战略转型之路。接着,苏纾介绍了学校引进社会增量资源、激活办学活力的创新举措。
此外,苏纾还为学员展示了学校一体两翼“雁翔课程”的理论模型,列举了地理、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生动案例,引领大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依托“深度学习”,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宝贵实践,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
学员们用眼睛捕捉该校发展留下的痕迹,用心思考北京市教育科研走在全国前列的诸多原因。反躬自省,嵊州教育或在“创新”等方面存有差距和不足,作为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发展定位、五育落地等方面亟待学习和加强。
观摩主题班会 研磨课堂教学
无论是课程,还是实践,终归要用教育教学质量来衡量检测。无需花哨的修饰吹擂,不用妄自的菲薄谦虚,学生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消释了学员心中所有的疑虑。4日下午,学员们在展播厅观摩了高一(4)班、高二(4)班的班会课。据悉,班会课完全由学生策划、主持、主导、主讲,班主任主要起到了宏观把控作用,既锻炼了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聚焦问题查找原因和寻求对策的意识。在高二(4)班的“寻宝藏”主题班会上,在主持人引导下,全班学生以趣味游戏为始,穿插富有思辩性的辩论和勇于剖析自我的坦诚发言等,循序思考“宝藏意味着什么”,渐至聚焦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直至“严守纪录、完成目标、视线梦想”的核心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学员们领略了学子的风采。
5日上午,学员童冯娜、王炜来到知春分校观摩初中英语课和初中数学课,学员俞锦、张佳丽、竹林烽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聆听高一语文、高二数学和高三历史三节示范课,观摩教学实践,感知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北京的扎实落地。听课却不止于课堂,观课而不滞于课内。听课结束,五位学员第一时间组织了听后评价研讨,就课堂的亮点做出分享和交流,就课堂的异构提出思考与见解,重要的是对比自己上课再一次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努力的方向和进步的空间。
开展靶向交流 拓宽工作思路
5日下午,学员们跟随该校副校长杨亮、柳琦,党委副书记金恩华等人的步伐,来到学校第一会议室就教育、科研、教学等核心问题进行学习交流。
座谈会上,俞锦老师就“学校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特色发展、教研活动、学生成长”等虚心讨教。童冯娜老师也紧抓机会,询问“能否与中科玉兰展示的课题成果见面”“周恩来班的推举制度”等问题恳求指导。张佳丽老师就“新教师成长,区级或校级层面各有什么样的培养机制”“对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有哪些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发展,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做个评价吗”等寻求交流。此外,王炜、竹林烽老师分别围绕“学校管理机制”和“助推班主任工作的策略与困境”提出问题。这是一场面对面的深度交流,虽没有预先的具体沟通,但气氛活跃、融洽,思想有碰撞,分享有启发。
“每一次研修都受益匪浅,却倍感‘越学习,越惶恐’,时常反思自己,我还是个称职的教师吗?我还是个合格的校长吗?不忘勉励自己,面对教学,我们还可以做很多;面对管理,我们还需要学习很多。”学员童冯娜说道。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