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国际商务+政治”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姓名:李丹萍
【内容摘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经济与政治从来都是紧密关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已成为衡量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国与国之间由于民族矛盾、立场不同等原因往往会引起政治上的纠纷,这种政治纠纷必然会转嫁到国际贸易上,这就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因而,“中职国际商务+政治”的文专融合课堂,旨在培养学生能够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国际贸易中的一些问题,学习贸易理论、实践知识的同时更能实时关注贸易政策变更情况,形成不卑不亢的民族气概以及养成严谨、踏实、敏锐、创新的国际贸易职业素养。
【关键词】 国际商务;政治;文专融合;教学模式
一、开展背景
1.政治学科与各类学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思想政治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肓课。针对中职学生层次特点,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知识。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要全方位全程育人。总书记的要求,为新时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方法、新思路。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2.中职国际商务学科融入政治元素的必要性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经济与政治从来都是紧密关联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已成为衡量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国与国之间由于民族矛盾、立场不同等原因往往会引起政治上的纠纷,这种政治纠纷必然会转嫁到国际贸易上,这就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因此,在国际贸易各门专业学科的教学上,也势必绕不开政治,以中职《外贸业务协调》为例,讲到其中的纺织品出口退税、REACH法规、交易磋商、大陆桥运输、商品品质、关税、检验检疫、索赔等知识点时,我们必然会提到中国的大国国情、对外开放政策、中美贸易战、民族企业发展等,只有通过这些政治元素的加入,才能使课堂更加丰富、完整,符合时代教学的要求。
3.文专融合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积极推进
近年来,浙江省戴智敏名师网络工作室应职业教育的新时代要求,积极开展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以“1+4+N”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创建跨时空智慧教研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混合的“跨界一融合一重构”教学与教研新模式,探索跨界企业课堂,探索文专融合课堂,重构跨界融合新课程(新教材)。通过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实践研究,融合了职校、行业、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最大限度打破了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边界效应,探索出了职业教育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文化课+专业课”的文专学科融合模式也作为其中一种形式在绍兴各所中职学校积极推进,因而,我们也组建了“国际商务+政治”的教学创新团队,开展文专跨界融合教学实践探究,积极开发成果,争取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二、“中职国际商务+政治”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对策
1.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融合教材
课程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学实践中,应编写相应“中职国际商务+政治”的文专融合教材,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融入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内容中。作为授课教师,应当明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梳理国际贸易课程素质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深入挖掘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政治素材,找寻切入点,将所涉及的思想教育、价值观等教育内容融入日常教案和课件中并进行教学实践。
关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以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之一的《外贸业务协调》为例,进行说明。比如在讲到国际运输方式时,应结合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着重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不同地区与相关国家的在农业、旅游业、教育资源等领域存在的合作机遇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陆桥运输对我国以及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在讲到合同条款内容的品质条款时,我们可以结合华为、福耀玻璃等有担当、讲诚信的优秀民族企业介绍,引出“提升产品质量,助力民族复兴”的话题,并教育学生在合同磋商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作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又比如在讲到关税壁垒时,可引入“中美贸易战”,介绍中美贸易战的产生、影响及我国的应对策略。应对这场战役时,我们需要正确判断国际贸易发展方向和全球化动态,切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享受着祖国带给我们强大安全感的同时,要清楚时代赋予我们的民族使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及爱国情怀。
2.双师联合授课,打造生动课堂
充分利用“双师授课”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真正解决学生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困惑。
课前集中智慧,共同备课。除了备课标、备学生、备优质教学资源外,还要备“另一师”、备“衔接”,使双师的衔接能严丝合缝、浑然一体,不着痕迹。
课中精讲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打破传统外贸课堂“重理论讲授”的惯例,利用政治时事、企业案例等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思考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大胆尝试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参观式教学等。比如,问题讨论式教学,在讲到大国和小国实施关税的变化、美国的出口管制以及各国的歧视性政府采购等限制进出口贸易的措施等相关政策法规方面,可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利弊讨论分析。又如参与式教学法,在讲到国际运输方式时,与十九大精神“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挖掘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在农业、旅游业、工业等领域存在的合作机遇。
3.提升教师素养,改变教师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轻价值引领、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全面育人能力,使自己能够真正胜任教好书育好人的光荣使命。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高度,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改革中去,不断探究,勇于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外贸人才。而作为政治教师,也应当充分挖掘外贸政策、时事、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课堂充满趣味性、生动性。
介于此种情况,文专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加强协作,共同探讨“中职国际商务和政治”学科的融合点,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能更好契合。
三、总结与反思
“中职国际商务+政治”的学科融合,通过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生动地呈现,可以说,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均充满了吸引力和挑战性。
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国际贸易课堂的“双师教学”运用途径,努力做到融合课程目标定位准确、思政元素挖掘深入、教学过程踏实有效、教学方法灵活创新,促使国际贸易专业教学高效、科学地持续发展。(本文作者李丹萍系绍兴财经旅游学校商贸教研组长。)
(责编:魏子涵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