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有广度 报道才有深度
在深度报道采访写作的全过程中,采访环节是决定稿件成败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深度报道的采访充分展开,深入实际,贴近一线,甚至还要克服一些阻力,才能使后续的成稿有足够的深度。
提前做功课,摸清基础信息
深度报道的“深”体现在记者对信息掌握的全面与深入上,与一般的新闻采访不同,写好深度报道除了懂新闻业务外,还要求记者对于所涉及的行业背景有全面的了解,比如行业的历史、现状,宏观大局、微观细节,这样才能判断出新闻的行业价值,掂量出新闻个案的“新”与“旧”,才能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掌握与专家、学者的对话权,才能把报道写得一针见血。
在对于行业背景逐渐了解的同时,记者对于稿件需要采访的行业人物也会逐渐清晰起来。就像侦探福尔摩斯,能顺着蛛丝马迹判断出谁是新闻采访的关键。
为了搞懂行业,需要记者向同事请教,向书本请教,向网络请教,向相关专家请教。比如,在采访图书出版行业相关稿件时,笔者不但力求对行业历史、现状和宏观大局的了解,还搞清了图书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等重点、难点,对于开本、尺寸、印张、印数等十分专业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在采写稿件《深度报道部被撤,被放大的误读》(2015年6月16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发)一文时,笔者提前翻阅了深度报道相关书籍,了解了深度报道部从诞生到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度报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意义等信息。同时,笔者也通过网络查找到了三家深度报道部被撤销的相关信息,较充分地了解到了被撤销的不同说法。
顺藤摸瓜,找对人
“找人”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找到目标采访对象更是做好深度报道采访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
首先,深度报道记者最好能平时积累一张“大表”,表中一方面包含报道领域的核心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相关机构、资深从业者的联系方式,另一方面包含外围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相关机构、从业者的联系方式,同时,还包括关联性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相关机构、从业者的联系方式。有了这张“大表”,记者找起人来就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其次,用新媒体找人。万一在手中的“大表”里没有找到目标采访对象,记者还可以考虑利用媒体“找人”。比如“百度一下”,目标采访对象单位联系方式就有了,找到单位再找具体的人就方便多了。近年来,移动终端给了深度报道记者更大的便利。记者的微信群、微信朋友圈里往往聚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有时候,只要在微信群里仔细观察,也能直接找到目标采访对象。比如,到微信朋友圈里发一条求助信息,有时也能从热心的同行那里获得信息。当然,作为工作的有心人,深度报道记者可以多建几个微信群、QQ群,平时还需要细心地加入一些同业交流群。
如果很不幸,通过以上方式都没能找到目标采访对象,那么,记者就该考虑用人际关系找人了。比如,可以请朋友、请朋友的朋友帮忙,再顺藤摸瓜,也能较快地找到要找的人。网上一度流行这样的观点:只要通过六座桥就能和全世界做朋友。据说这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提出的“六度空间”理论,这个理论通俗地阐述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确实如此,一般情况下,通过人际关系找人,一般只要四五个“给力”的朋友就能找到目标采访对象了。
多对象互证,力避孤证
对于同一事实,观察者受角度、立场等不同所限,会给出各自描述的事实、表达的观点。很多时候,深度报道记者受知识的局限性以及掌握信息的局限性,也会真假难辨。为了无限趋近于新闻事实,写出客观、公正、真实的稿件,需要深度报道记者不厌其烦地“备课”。
不论是背景材料查阅,还是直接采访,都需要深度报道记者采访有“广度”,要做到多对象“互证”,力避“孤证”。对于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尽可能地采访两位或以上目标采访对象。一旦采集到的信息相互有出入,甚至出现不同或相反观点,记者要进一步扩大采访范围,同时提高警惕,细心研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独立思考的智慧,抽丝剥茧,发现无限趋近于真相的事实。务求掌握的信息客观公正准确,避免片面。
笔者2015年10月采写的《媒体微信“涨粉”有妙招》就是经过大量采访、调查,经过对事件条分缕析,最终找出事件前因后果的。除了在北京的采访外,笔者还利用出差机会,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对采访内容进行互证。多年来,笔者写作的《退货,不能回避的话题》《童书,陷入同质化竞争》《传统出版内容数字化: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被《中国出版年鉴》《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等广泛转载,得到业界专家的肯定。只有力求“互证”,避免“孤证”,充分地占有新闻材料,才能无限接近新闻真相。(作者单位: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作者:范占英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