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见”中,寻找最适合的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冯亦藏
投身教育二十八载,我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挚爱的孩子们——用真心陪伴童心,以坚持守护梦想。在一步步追寻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儿童便是理想所在”的内涵。我与龙港市第八小学的遇见,是我教育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看见”中,寻找最适合的……
看见传承,从“和”出发
2018年8月15日,我被任命为龙港市第八小学校长,再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既在其位,必尽其责。“国家把整个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思去做整个的学校。”那么,如何尽整个心思做学校呢?我认为核心在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对了,方向也就对了。
从到任就职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启了龙港市第八小学的寻根之旅。翻阅校史记载,拜访历任校长,溯源学校前身。
原来,龙港市第八小学源于1970年村建的洪宫小学,已有近50年的历史,历任校长带领老师们营造了学校深厚的办学底蕴,从学校初办时提出的“创造美好”到后来的“感悟幸福”“享受成功”。
犹记得2018年8月20日下午,天微热。我约上工会张主席一同拜访了学校第一任校长,老校长就办学之路向我们娓娓道来。办学初期,学校的地面是不平整的泥地,教室没门没窗。老校长和同事们边上课边修理门窗桌椅,在最艰难的时光里,用最朴质的真心陪伴一届届学生茁壮成长。当年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回忆起来却依然神采飞扬,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当年老师们的和谐共事,孩子们“被看见被期待被鼓舞”不停地告诉我,时间在走,但学校纯粹真诚的办学理念从未改变。而一路追溯学校几十年来的发展与理念更迭,我也欣喜地发现学校文化渊源中的“儿童”基因,这与我的教育情怀不谋而合:让这一份文化传承与美好的理想相撞、融合、发扬,这就是我该用整个心思去做的学校的事。
笃定目标,便坚定前行。憧憬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我组建学校文化建设骨干力量,共同思考,共商规划,几经求证,不断修善,提出了“和”教育理念。在这里,“和”即恰当,亦即合乎法度(适合),“和”教育即教人学会恰当地生长的教育。看见儿童,寻找最适合的,便是“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于学校,寻找最适合的服务之方;于教师,寻找最适合的育人之法;于学生,寻找最适合的成长之路;于家长,寻找最适合的陪伴之道。学校成为一个适合生长的多元世界。学生成长为“多见闻、会辨别、能取舍”的“和润”少年;教师成长为“广识、明辨、笃行”的大爱之师。
“和”教育理念的提出,让学校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家长的“陪”都有了明晰的方向与可依存的文化支撑。于是,我们开始行动,努力让“和”文化浸润校园的一砖一瓦;我们大胆践行,努力涵养师生的一言一行。每一步前行,在我眼中,都是“和”文化在校园的拔节生长。
看见儿童,向“和”而行
当“和”文化理念与校园提升工程撞了个满怀,我紧抓契机,深度挖掘文化融合,打造“和”文化校园,让学校的理念文化和育人文化弥漫在校园每一个角落,唤醒师生真正的成长需求。
学校基于“和”文化理念打造了“一塑”“一墙”“一树”“一园”等浸润着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建设,让“和”文化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比如,刚走进校门,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寻找最适合的”雕塑群,一只美丽的蝶翩然憩于茧之上,寓意着寻找最适合的,便能“破茧成蝶”;七个星球组成北斗七星形状,寓意“寻找方向”。而在这七个星球中,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大星球,为不锈钢高光镜面,可以照见周边的世界,十分空灵。寓意“照见”,照见自己,照见他人;师者要认识自己,更要看见儿童,方能找到正确的成长之路。
而在校园右侧的大片墙面,“梦想飞8”墙绘跃然而上,七彩的圆形大小不一,交错重叠,汇成数字“8”。圆,多彩多姿,各不一样,寓意着着一群“和而不同”的个体,共同组成一个适合个体生长的多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各自追寻圆满的生命状态。从“8”到“∞”,在学校寻找最适合的成长之路,实现个体的无限可能。
而最值得一提的则是孩子们“种桃,种李,种春风”的禾园,位于校园左侧的一片土地上,内设耕种畦、樱花林、盆景园、和润亭,是集耕作、学习、休闲为一体的学生劳动体验基地。三四月份,禾园是最热闹,也最有春天气息的,你翻土,我洒水,孩子们在各班的耕种畦上播撒着种子,栽种着幼苗。秋收时节,禾园是最欢乐的,如果看到孩子们嬉笑着啃着黄瓜,捧着苦瓜,那准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为了传递丰收的喜悦,我们策划了丰收节,邻里互享劳动成果。那几天,校长室也是最热闹的,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孩子来送自己种出来的果蔬,一条小黄瓜,一只掉牙的玉米……都是他们的得意作品。
记得一个五年级的大男孩送来了一大捧青菜,涨红了脸激动地告诉我,这是班级里种的最大的一株,大家商量着送给校长,还向我提出了一个心愿:希望分到的耕种畦能多一排。惊讶之余,我不禁哈哈大笑,这就是我们“和”文化浸润下最纯真的孩子呀。
不仅如此,校园里还有清廉园、体育乐园、榕树下、林阴小道、漫画墙、微舞台、观礼台等承载欢声笑语的“快乐星球”……目之所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文化。行走于校园,不禁感觉脚底升温,文化的能量于心中汩汩涌动。
看见课堂,融“和”再生
行行重行行,从理念主张到文化自觉,师生是主角,课堂亦是主阵地。朱永新教授说,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了教育的基本品质。如何让站在讲台的人成为师生成长的主动引领者?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突破口。
于是,一则“这所校长居然带头做这事!”“龙港网红校长又出手了!”的新闻不时刷屏朋友圈。这校长就是我,带头做的事其实是“表率式”执课,也就是作为校长,每学期两次面向全体教师上公开课。这事也成了校园里师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的导师方斐卿老师说,校长上课,上的是一种思想。就是这种思想,推动了老师们向前迈进的步伐。他们羞于亮相的顾虑消减了,我顺势推出了“卷入式”教研。鼓励教师在全员参与、全程卷入的教研模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展现自己恰当的专业风格,采用最恰当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寻找最适合成长的“学为主”课堂。
在这样的教研模式下,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被点燃,每位老师在集体备课前积极研读教材,学习课程标准,做好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你说课、我上课、她评课,以骨干教师为主带领教研组团队卷入共同探讨、补充、修改、提升。参与教研的教师群体就像在进行接力赛,每个人努力跑好适合自己的那一棒,还要给同伴加油互助,没有一人是旁观者。
全员“卷入”,诞生了学校的“和”教研,教师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了最适合自身的内在成长点,促使教师对“学为主”课堂的探索与深耕体验远比旁观、旁听更丰富、更深刻。
“现在的我又重新点燃了教学激情,平时会多看看书,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多想想自己的课堂要怎么上,自己的学生要怎么学。这些都是‘和’教研带给我的收获。”一位工作近30年的老教师深有感触。
如今,卷入式“和”教研1.0版本已经成熟运作了,如何让教师找到的最恰当的教学方式亮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让孩子们在“和”课堂中体验“学为主”,找到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学习方式,将是学校“和”教研未来思考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向未来出发,让“和”文化深耕课堂,融“和”再生。
看见成长,“和”而向上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经历了四年多的探索与前行,与“和”文化一起成长的龙港市第八小学人,努力践行着“把课堂还给孩子,把学校还给儿童”的教育理念,唤醒儿童在“和”文化传承中全方位的个性的真实成长,“看见儿童,让每一个儿童成为重要人物”的教育理想也在一天天萌芽长叶。
“校长,谢谢你为我们打开了教育的视角,体验‘学为主’课堂是我今年最幸福的事情!”一向不善言辞的李老师激动地对我说。还记得卷入式教研刚起步的时候,李老师还一度跑到校长室对我诉苦:“校长,课堂教学我是擅长的,但‘学为主’的课我没有听过,也没上过,要不你换个人吧?”而如今,我欣喜地看见了学校里一个又一个老师自信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勇敢地挑战新知,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风格,恰当的教育方法。李老师不是一个人,因为,我们的整个团队在一起成长。
“校长,我们的新校徽真好看,晚上回家,我要跟爸爸妈妈介绍介绍!”校门口,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手握刚发的新校徽,自豪地对我说。我听了很高兴,也想考考他:“那你知道校徽上的图案是什么意思吗?”小男孩一本正经地指着校徽说:“这个指纹图案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里面的‘八’字,一看就知道是指我们的龙港市第八小学;这里还有一个脚印正走进来,代表我们这群小学生正一步一步迈进校园,来上学读书啦……”听着听着,我不由得笑出声来,那一刻,我觉得教育是如此美好、幸福。
的确如此,新校徽图案是对学校“和”教育理念的提炼与具象,由“指纹”“八”“脚印”三个元素组成。“指纹”,不管平凡或是卓越都是限量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脚印”,从这里出发,走进学校,以行动去寻找适合个体的成长之路。“八”,不仅指龙港市第八小学,更具有教师蹲下身子拥抱儿童、看见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丰富内涵。整个校徽体现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适合生长的多元的校园,用行动去寻找最适合的成长之路。
“在看见中,寻找最适合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引领学校蓬勃发展的传承文化;不仅是“和”文化扎根的肥沃土壤,更是唤醒每一位师生成长的向上力量。故事还在续写,而我们,也一直行走在路上。
(冯亦藏系龙港市第八小学校长)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