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堵疏机制 拒绝盲盒陷阱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周国梁
只要留意不难发现,在一些小学旁边的的商店内、流动商贩前,上下学时间段,总是围满了学生,忙于付钱、抽奖、对奖,陷入花里胡哨的营销套路。这在今年的3·15晚会中也有曝光,浪费了学生的金钱,还在孩子心里埋下了“赌博”的种子。有些学生还上瘾精神恍惚,成绩一落千丈。有些奖品还是三无产品,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抽奖”之类的“盲盒”“赌博陷阱”危害很大,祸患无穷,必须引起重视。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观察和正确消费观价值观的引导。孩子不知道钱来之不易,年龄小,对所谓的奖品、诱惑看得很重,毫无抵抗力,还觉得这是公平、好玩的,以致慢慢上瘾。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留意孩子零花钱使用的情况,如突然大手大脚起来,或常找借口要钱;也要关注其他方面,如学习成绩和态度明显变差,情绪波动剧烈,与伙伴的交谈内容等,特别是男同学。如果有变化,应及时了解情况和原因。父母还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参与“抽奖”的孩子“不信抽不到”的侥幸心理,以及希望通过较小的代价得到较大受益的心理,隐含着不劳而获、贪小便宜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赌博,有计划、有节制地消费,不冲动;让孩子明白,财富需要自己双手创造,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盲目跟风和攀比;让孩子理好自己的压岁钱甚至参与家庭理财,提高用钱的责任心和理性。
社会各方应该形成合力帮助孩子辨别和远离“赌博陷阱”。社会上应该有类似防诈骗之类的宣传载体,提醒学生不陷入“赌博陷阱”。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请专家讲座、观看视频、主题班会等方式,揭示抽奖是骗局的真相,让学生知道“集齐特定一组图案”是不可能的事实;及时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干预。父母还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开展亲子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孩子的课余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了,自然也在时间上和兴趣上远离了“赌博陷阱”。
相关部门应加大查处整治力度且常态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侥幸心理强,涉世不足自控能力弱,摊主利用孩子不谙世事的特点,昧着良心甚至是欺骗性地赚钱,是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其实,“抽奖”之类行为存在已久,也有查处的新闻。但因为利益驱使,这些行为如“牛皮癣”,屡查屡现,甚至变本加厉,隐秘性、刺激性更强,商贩赚得更多,孩子陷得更深,危害更大。相关部门在加强对商贩教育的同时,必须严格执法,保持查处的常态化,尤其是在校园附近。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嵊州市甘霖镇蛟镇中学)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