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人才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优秀学生能否一定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是面向全体还是部分学生?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重新审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在数量扩张的同时,同样注重追求教育质量,关注优秀人才培养。在经济发展落后与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阶段,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产生重点学校制度,选拔有潜质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有些中小学还设立“重点班”或“超常班”,实施“超常教育”。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重点班逐渐消失。如何在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转型背景下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工作,需要学校重新审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创新人才具有哪些特征?世界范围内研究很多。2015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埃米·威尔金森提出创新者有6种技能,即“填补空白”“目标驱动”“快速迭代”“不断试错”“网络思维”和“伙伴关系”。他指出:“创新者并不力争第一,只有尖子生才这么做。相反,他们寻找唯一——创新者是发现需求唯一的人,发现现有技术新用途唯一的人,设计独创性解决方案唯一的人。好奇心远比资格证书重要。”学者戴尔等也归纳出创新型企业家的“基因”:联系、发问、观察、交际和实验的发现技能,而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但前提是掌握并激发潜伏在体内的这些基因。综合诸多研究来看,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在于他们具有坚定的自信(信念)、坚强的斗志(激情)和坚实的素养(知识与能力)。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和新问题,他们不退缩、不放弃、不气馁,能直面挑战,综合利用已有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寻找他人帮助和支持,尝试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愿意承担风险与责任。这些品质往往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而非仅靠学校教育所能够培养。必须承认,现今教育范畴的优秀学生大多是标准化教育考试体系下的成功者,与在真实、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成长并被承认的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有着不小的差距。学生在校“学习成绩”或者表现,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工作成就”或者行为之间并非显著相关。

 

创新人才通常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高素质创造性的劳动者,即人人都有创造性,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创造力或创新能力。二是高素质创造性的专门人才,即各行各业的创造性人才或创新专门人才,有行业的差异性特点。三是拔尖创新人才,是行业或专业的领军人物。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有内因(心理结构)和外因(外部环境)两大要素。在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全球流动背景中,创新人才标准还具有国际性和文化差异性;教育提供的知识、技能与学历并不能在社会实践中直接转化。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主题是“学习:实现教育的愿景”,强调“上学与学习不是一回事”,特意将教育(或者说上学)与学习区别开。这提示我们,一方面,学习并不只是限于学校,或者正规教育体系内。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和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也具有独特价值,这些学习可以发生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另一方面,对学习的强调要求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与能力,包括培育学习精神、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行为,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引导个体可持续终身发展、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有力促进者。与此同时,教育要主动应对变动的现实世界与不确定的未来世界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与期盼,加强与外部社会机构合作协同,注意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之间的联动。

 

创新人才培养要面向每个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人才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教育的人才培养或者说创新人才培养,不应该只关注“少数”,要致力于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质,助力每个学生人生出彩。这也是新时代教育更加公平和更有质量的体现。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质,创新人才培养要体现创造力导向。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可以培养,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认为,“天才教育”并不是面向极少数学生,而是向所有学生提供发展其特长和才能的机会;“天才行为”有三大要素,分别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普通能力)、执着精神(专注)与创造力。教育心理学也提出了培养创造力的三种教育模式:一是在教学中注重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重视“思维课程”,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为学生提供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建构;三是让学生参与特定领域(艺术、科学、商业或者技术)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及其专长。

 

面向人人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有新举措。创新人才培养在面向每个人的基础上,要强调培养个体的核心素养,包括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致力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与思考,培养学生超越传统“基于标准”(或者权威)的思维。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全面互动与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的信念,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尽管每个人创造力有差异),将促进创造力发展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之一。二是将思维发展与学生培养联系在一起,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处理问题和如何看待未来与世界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而不只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现成知识与标准答案。三是将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探究、合作与实践等学习方式,促进做中学、向他人学、实践中学和共同学的开展。四是为面向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营造良好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心理氛围和良好师资等。

 

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点任务

 

学校是教育改革发展主阵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需要发挥关键作用。

 

切实推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中,一是平衡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理想、信念、情怀、品德、精神等方面的成长,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以德为先”,体现个体成长的内驱力(动机)培育。在实践中,学生不爱学习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在于他们没有找到学习动机,学校教育也未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需要学校教育高度重视的问题。二是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基础与学术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交往表达、心理品质、批判性思维等各方面素养与能力。三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注重将新技术运用到个别化教育之中,使全面发展与差异发展有机结合。四是将学校教育教学与现实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将教育和学习与真实世界紧密结合,使社会实践和真实生活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学习场所和学习内容,使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与现实工作生活世界中的创新人才更好“对接”,使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开放格局。

 

改变“标准化”与“一刀切”。创新人才各有特点。面向人人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超越现有“标准化”学校制度框架,全面推进学校改革与创新。尊重学校教育实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发展,而且要有制度性保障,具体落实到课程、教学、考试与招生以及条件资源等各方面;突破现有教育行政管理“标准化”思维和“一刀切”做法,改变以排名、评比、惩罚等为特点的学校评价方式;为学校赋权赋能,增强学校体系与制度的内在丰富性、灵活性和弹性(如增加学校或学生的“选择权”);将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联系在一起,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运行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等,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创造性和多样性,改变“千校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整体格局,而不是整体格局的一部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师,都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光荣任务。必须重申,个体接受教育不应仍是“竞争”或者“淘汰”的参与和体验,而是个体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知行合一的过程,是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教育不应再对学校分等级贴标签,学校也不能给学生按水平贴标签,学校中没有“差生”,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成为“有用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每所学校都要有担当,更要有行动和创造。培养创新人才不能还是依靠(押注)建设“重点(示范)学校”,而是要扎根在每所学校,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按照“人人皆可成才”要求,激发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校本”模式与经验。(朱益明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教育》

 

作者:朱益明

 

创建时间:2023年5月30日
首页    理论科研    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