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回归育人本位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周国梁
■教育时评
日前,《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提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系列举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中国青年网 12月5日)
从体育的重要性、法律政策、现实中“胖㬿”和近视学生越来越多的角度看,每天一节体育课是正常不过的事。但从当下就业竞争、父母对子女期望值、部分家长的习惯思维等综合因素看,这是新闻,甚至会认为矫枉过正的。所以,深圳市的做法既体现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敢为人先的意识,其实,也是矫枉“归”正,可圈可点。
▲图为乐清市第六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掠影 高霖娜 摄
首先是理念领先,回归本原。健康是1,只有健康了,下面的0才有意义。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且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统计表明,全国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学校不到60%。现实中,中小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等现象比较普遍,深圳出台政策中的目标之一“到2025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力争达到70%,及格率达到99%,学生近视率力争下降2%”就是侧面印证。未来社会,工作竞争激烈、智能化、快节奏,更需要强健的体魄,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方面打基础的时候,而这需要有时间保证。所以,每天一节体育课刚性约束是“人间清醒”,敢为人先,让体育回归本位,同时客观上也“挤占”了坐班时间,有利于“双减”。
其次是师资保证,提升能力。每天一节体育课,首先应解决的是师资问题。为此,深圳市将深化教师招聘改革,进一步完善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等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配齐配足配强体育教师。同时,开展教师专业培训,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大体育教师和教研员培养力度,大力支持体育教育科研立项、教学成果评选,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师资的保证是让体育课增量又增质的关键;同时“也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做法也与国家相关制度呼应。
最后是目标明确,保障有力。增加体育课绝不应该是哗众取宠。深圳市有明确的目标,如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力争达到70%,及格率达到99%,学生近视率力争下降2%,每位学生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搭建多类型、多项目、面向人人的市、区、校、班四级体育赛事平台,建立校内赛、校际赛、选拔赛为一体的大中小体育竞赛体系;推动实行“过程性评价+统一现场考试”体育中考模式,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权重;把学校体育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等。
足量、优质的体育课,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事,而是为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奠基,对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嵊州市甘霖镇蛟镇中学)
(责编:李淑颖 审核:黄三好)
- 2024-09-30
- 2024-09-30
- 2024-09-30
- 2024-09-29
- 2024-09-29
- 2024-09-27
- 2024-09-26
- 2024-09-26
- 2024-09-26
- 2024-09-26
- 2024-09-25
-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