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幻想小说中变形元素的运用与营销
儿童幻想小说之所以广受欢迎,关键在于它们融合了奇幻的设定、超越儿童平凡生活的主题以及丰富的情感等,为小读者提供了一个脱离现实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冒险和自由。基于笔者多年的行业观察,儿童幻想小说还广泛应用了变形元素,显著增强其故事的奇幻色彩,提升其吸引力,且实际效果十分突出。如《哈利·波特》就巧妙地融入了变形元素,成功吸引了大量读者,根据北京开卷监测的数据显示,仅中国大陆累计销量已达2000万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儿童幻想小说中的变形元素并不少见,但较少学者单独对其进行探讨。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变形元素在儿童幻想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分析变形元素对儿童文学出版物的积极作用,并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出版社该如何营销此类作品。
一、变形元素在儿童幻想小说中的表现形式
变形元素在儿童文学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年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在希腊神话里,宙斯变成杜鹃、天鹅、公牛、黑熊;在《格林童话》里,青蛙变成王子或男孩因其父亲责备变成乌鸦。自此,人物变形元素广泛应用,为儿童文学提供新叙事模式,强化了变形与冒险、成长教化的联系。1865年出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儿童幻想小说的先驱,通过主人公爱丽丝身体大小的变化,巧妙运用变形元素,增添了故事的魔幻色彩,对现代儿童文学影响深远,成为不朽经典。
相较于经典儿童幻想小说,现代儿童幻想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变形”能力增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因“变形”产生的故事更加多元:《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一书,顾名思义,爸爸被妈妈训斥后,变身小人儿,藏在儿子的口袋里陪读,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成长故事;《拇指班长》里,女主人公孔西西喝下一杯神奇的奶茶,竟然变得和拇指一般大小,还能驾驶遥控飞船……
二、儿童幻想小说中变形元素的类型
儿童幻想小说中的变形元素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根据“变形”的驱动原因进行分类,则显得相对清晰。首先一类是魔法咒语导致的“变形”,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因小精灵的诅咒而变成小人儿。其次的一类受到情感因素驱动,如《口袋里的爸爸》,父亲的身形缩小,是妻子的责骂导致他的形象不再伟岸的意象化叙述。最后一种“变形”由科技进步引发,以《拇指班长》为例,主人公因服用博士研发的“大大粉”而变成巨人,此类变形巧妙地将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与儿童幻想小说紧密结合。在儿童幻想小说中,“变形”不再只是魔法效果导致的结果,而是呈现与科技进步的遐想紧密相连的新趋势。
三、变形元素对儿童文学出版物的积极作用
契合儿童心理,激发情感共鸣。“儿童文学非常适合于描绘幻想。小读者总是与作品中虚构的顽皮人物志趣相投,成年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曾经多么沉醉于想象……”小读者通过阅读儿童幻想小说,获得了暂时逃避现实的机会,在作品设置的奇幻世界里,他们将自己代入有强大“变形”能力的作品主人公,在遇到危险时像个小英雄一样解决问题,这折射出他们内心潜在的渴望——孩子天生就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大部分儿童幻想小说的读者是学龄期(6—12岁),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之中,他们渴望通过成就感和能力的展现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因此,在儿童幻想小说中,儿童见证了主人公因“变形”从平凡到非凡的转变,这一过程恰好契合了他们内心对于成长的渴望。
塑造立体角色,强化角色IP化塑造。在儿童幻想小说中,当故事主人公因“变形”而展开冒险时,他们的身体变化往往伴随着心灵的成长与蜕变。比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变小后,了解了动物和地理知识,从动物朋友身上习得优良品质,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他也从一个顽皮、爱搞恶作剧的男孩成长为勇敢、有爱心的好孩子,尼尔斯的形象立体生动。
据笔者了解,在青少年图书市场中,打造角色IP、开发全产业链是图书营销的新手段。成功的角色IP要有独特的人格化属性、高辨识度的记忆点、鲜明的性格。而尼尔斯戴着帽子骑在鹅背上的身影,还有他在变形元素影响下前后对比强烈的性格,都极具IP属性。在进行常态化跨界合作打造IP的新趋势下,图书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因此《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衍生开发了儿童剧《尼尔斯骑鹅历险》,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增强阅读体验,深化出版物内涵。聂爱萍在《儿童幻想小说叙事研究》中举例道:“依格夫认为,‘幻想小说不仅向我们展示感官所能感知接触到的世界,还有那个潜藏在我们大脑和精神世界中的内在世界,在那里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不断致力于拓展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的认知’。”变形元素在儿童幻想小说中划分现实与幻想,激发故事生动性,满足读者对未知的好奇。作者借此不仅增添趣味,更巧妙融入教育理念,通过“变形”后的视角揭示现实问题,提升作品阅读价值。
打造多元化儿童文学产品线,接轨国际出版界。儿童文学市场需要不断创新题材来吸引读者,变形元素为儿童文学注入奇幻色彩,拓宽选题范围,助力出版社开发多元主题产品线,满足各年龄段和兴趣读者的需求。同时,一些爆款国际化图书IP,如《西游记》《哈利·波特》《爱丽丝漫游仙境》等,证明包含变形元素的作品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接纳,更具有走出去的潜力。
四、儿童幻想小说中变形元素的营销策略
放飞想象,强调视觉化冲击。变形元素为图书封面、插图和装帧提供丰富素材,“变形”前后主人公形象对比鲜明。出版社应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差异,增强视觉冲击力。比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爸爸变小记》的封面,运用对比色,以干净的明黄色为底,只为突出封面中心的蓝色调人物——儿子和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再比如《拇指班长2·酵母汤密码》一书,主要讲述了拇指小人儿孔西西喝下酵母汤,恢复了正常身高,还变身成年人的故事。所以在封面图里,不仅呈现了正常身高的孔东东与拇指小人儿孔西西的对比,还以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画出孔西西喝下酵母汤后,变身成年人的过程。变形元素还可以突出于图书宣传物料及周边开发中,如书店专架展陈、活动海报等,采用展现“变形”过程的插图、夸张图案吸引读者拍照打卡,助力新媒体二次传播。
运用融合出版手段,寻求跨媒体改编。出版社可通过融合出版整合多种媒介,如电子书、音频、视频等,扩大作品传播。例如,纸质图书上印刷二维码引导至有声书页面,增加“变形”知识科普,提升教育属性,还可以运用AR、VR技术使插图动态化,增强读者的阅读沉浸感。拥有变形元素的儿童幻想小说尤其适合开发动漫短视频、动画、电影,通过特效具象化“变形”过程。国外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哈利·波特》成功改编为动画和电影,反哺纸质书销量。国内《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拇指班长》也推出了动漫短视频和有声剧。
打造系列性图书,加强品牌化建设。变形元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构筑出平行世界与梦境空间的多元叙事维度。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科技的飞跃,变形元素更是孕育出无限的创新可能。出版社在开发“变形”故事选题时空间广阔。若作者作品已有读者基础,出版社可将其凝练为系列图书主题,强化品牌标识,深化读者认知。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拇指班长》系列,持续抓住变形元素,强化特色,通过阶段性新书发布维持曝光度,带动旧书销量。
五、结语
“变形”是儿童幻想小说中历久弥新的创作手法,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为作品注入活力。希望在未来,出版社能够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使儿童幻想小说中的变形元素能以更生动、多元、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将文学作品的魅力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作者陈佳 单位: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