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不良文风表现形式及成因
文风就是党风,文风就是社会风气。不良文风的存在,影响了党的理论传播和工作部署的落实,也助长不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应将改进文风列入重要议题,梳理表现,剖析原因。
一、当前不良文风的表现形式
在当前,不良文风有多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极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形式主义,空洞无物。喜欢用一些“大词”,一些套话,一些抽象的概念,一些原则性要求。这些话语放之四海而皆准,摆在任何地方任何问题上似乎都适用,实际上与读者受众的切身感受迫切需要不符,泛泛而谈,空话阵阵,套话连篇。
二是长文吓人,言不及义。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要用一段话去说,一件事情,非要将前世今生反复说,一篇文章,不写出五千八千甚至一万字,不能显示水平,不能显示重视,不能显示分量。文章抓不住重点,好像又都是重点,写的人辛苦,读的人受苦。
三是语言干瘪,没有温度。不考虑读者的需求,文字上一副冷面孔、铁面孔、格式化面孔,文字干瘪文句枯燥,用词没有灵气,造句没有生气,段落没有气韵,篇章没有温度,作者没有同理心,不会换位思考,读者受众感受不到体贴、温暖、关心、呵护,读不出“铁肩担道义”,也看不到“妙手著文章”。
四是文理西化,不讲人话。不用百姓日常讲的话,不用活的语言,不从百姓柴米油盐中找话题,不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中找话题,特别是在一些理论学术文章中,装扮出一副脱离人间烟火的面孔。话题离生活日常太远,好像越远越有水平,用词与百姓语言太远,好像越远越有高度、越有深度。不讲人话,不研究解决人事,百姓的痛点、难点、堵点、泪点被淹没在晦涩难懂的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术语和生硬舶来的话语体系中。
二、不良文风难以禁绝的原因
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将党的声音传播出去,讲道理,指方向,说问题,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而不是仅仅为了将讲话指示传达下去,将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部署下去,不用结合当地实际、当时情况。作者心里没有群众,眼里没有实际,笔下就不会有受众,文章就不会有读者。
产生不良文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站位不高,目中无人。所谓站位不高,是指政治站位不高。政治站位高的一种重要表现是知道“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就是有群众观念,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群众,实事求是。新闻舆论工作、理论宣传工作、文艺创作工作如果只当作一种传声筒,眼里没有群众,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宣传产品“上下一般粗”,不可能有群众喜欢的作品。
二是学也不精,胸无点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力遒劲,运斤成风,需要作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练就过硬的文字功夫。写前要细致调研,于对象了然于胸;写时要字斟句酌,熬枯灯油磨文章;写完要不耻下问,向各方请提意见,特别是要经常将文章读给“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如果胸中无韬略,不可能笔下有洞天,更不会文前有读者。
三是制度不全,鞭策不力。媒体管理制度在文风治理中起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几个国家级新闻出版奖项,与文风建设关系尤为密切。近年来虽然一些评奖办法中注意到文风问题,但是,文太长、书太厚等一些不良文风,在有的评奖规则中没有硬性约束,反而在评奖作品中多有表现,助长不良文风,如此评奖对改文风就不能很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理论滞后,话语老套。当今活跃在文艺理论学术新闻创作阵地上的文化人,有些成长于大量输入西方文化知识理论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习得的多是西方知识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尚在建设之中,所以人们习惯于用既有的西方话语解释当今的中国,常常隔靴搔痒,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非一日之功。
总之,“转作风、改文风”任重道远,主流媒体理应争先。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移动阅读已经占据主体地位,群众的“眼球”正在被各种平台、自媒体中及时、鲜活、有趣的信息瓜分,主流媒体如果文风不改进,仅仅依靠被授予的“主流”在阵地上继续传播着,那么,一些文章看似有分量,实际上会成为群众手中“鸡肋”,受众的累赘,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作者:丁以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