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老典型中的新思想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实事的报道,贵在一个“新”字。然而,对于离世已经8年多,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来说,被媒体已经报道过很多次,再次报道还能不能出新?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推出的《李保国播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岗底村农民续写“专家论文”为果农增收6亿元》新闻报道,就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李保国技术服务有了新传人,李保国精神有了新传承,李保国“论文”有了新篇章——他培养的一大批农民已经成为农技专家,他那“把农民变成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太行山区由他那耀眼的“一颗星”正变为“满天星”。
细读《李保国播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岗底村农民续写“专家论文”为果农增收6亿元》一文,可以从中品味出“三新”。
选材新
有句谚语说:“好榜样就像把人们召集到教堂的钟声。”原因在于,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是触得到的标杆,是悟得到的真谛。在好的榜样身上总是集结了人们的精神向往,报道好一个典型所能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所以,笔者认为,新闻记者应把报道先进典型作为自己的使命。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常见一个情况,即对典型报道一阵风,很多媒体人认为经过密集式“轰炸”,典型人物身上的素材都被“榨干吃尽”,没有太大报道价值了,后续跟踪报道断档,造成对典型人物报道“虎头蛇尾”,缺少了典型后续深远影响力。
其实,先进典型为时代所生,为时代所需,与时代相伴。尽管典型人物产生的年代不同,但其精神价值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如上世纪的老典型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60年来从没有过时,仍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很多人向他看齐。
让先进的精神化为所有人的共识,必须作进一步宣传、多层面讨论、广角度认知、精准性定格。《李保国播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岗底村农民续写“专家论文”为果农增收6亿元》这篇新闻报道在李保国去世8年之后,挖掘出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功绩——他“播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实现了“一颗星”变为“满天星”,让人们看到了他培养出来的一批山区农村“土专家”“新农人”接过他的“接力棒”,像他生前一样把论文续写在大地上。8年来,岗底村农民累计培训果农6万多人次,推广果树管理技术20多项;在省内外建立5.8万亩苹果连锁基地和万亩苹果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总面积35万多亩,助力乡村振兴,为果农增收6亿元,进一步让人们感受到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的力量。
这篇让典型更典型的新闻报道启示我们,选择能反映时代精神,给人新鲜感的报道角度,对于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深化新闻的主题具有显著益处。
视角新
“新的视角,决定新闻的价值。”一个好的新闻作品,不仅需要传递信息,更需要传递情感和价值观。作为新闻工作者,寻找新的视角,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世界,写出好新闻就会容易得多。
《李保国播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岗底村农民续写“专家论文”为果农增收6亿元》这篇新闻报道可谓是角度独特的好新闻。李保国去世后,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以及受到李保国帮扶脱贫的农民,纷纷响应号召,以李保国为榜样,积极投身到乡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去。李保国生前援助的乡村,涌现出了许多科技工作者,他们身上闪耀着李保国精神的熠熠光辉,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新闻报道价值。
《李保国播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岗底村农民续写“专家论文”为果农增收6亿元》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停留在一般化的报道上,而是独具匠心,找到了更具新闻价值的视点——李保国教授悉心栽培的一批农民已成长为农业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接力传承李保国的学术遗产,如同李保国昔日的足迹一般,遍布太行山脉的绵延八百里、燕山山脉的蜿蜒九百里以及辽阔的河北平原。他们积极传播李保国所传授的苹果种植与管理技术,将这份“大地论文”续写在广袤的田野上,助力无数果农肩挑“金扁担”,踏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共赴苹果产业的财富盛宴。
岗底村果农为什么乐此不疲?文章细数了原因:不仅让果农技术服务费达年收入200万元,而且岗底村果农们的自身学识水平提高了,全村215户721口人,获初、中、高级技师职称的有169名,人称岗底“技师村”。独特的视角,也展示出经过“李保国们”精准扶贫,中国农民身上呈现出的崭新时代风貌,有效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价值含量。
结构新
什么是新闻结构?新闻作品谋篇布局的整体设计就是新闻结构。好的表现方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新闻的思想内涵,具有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等作用。
《李保国播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岗底村农民续写“专家论文”为果农增收6亿元》这篇新闻报道的结构,首先是以白描开头把受众带入现场,制造了悬念——农民杨书海续写李保国“论文”,指导种植的苹果在全省苹果鉴评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报道内容把杨书海作为村民的缩影来写,以一当十,读来清新、深刻又形象生动。同时,报道内容把背景材料运用得好,介绍了李保国与岗底村20年的深情,用岗底村民“富脑袋”“鼓口袋”的实事,说明岗底村果农有能力续写李保国“论文”。文章讲述了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作为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后下决心:“学做恩人李保国,续写他大地上的文章,把他教给的本事传授给需要的果农。”这也展现出岗底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巧妙地运用背景深化了主题。
此外,文章主体部分用杨双牛介绍的方式,讲述了村民续写李保国“论文”,为果农增收的成果。用反映村民学识水平的“技师村”结尾,也表明岗底村民具有续写李保国“论文”的学识水平,与导语“妙笔”生“三花”遥相呼应。稿件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引人入胜。特别是不足千字的稿件,形成了14个自然段,简洁生动,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洒脱自如。
作者:刘增舰 高志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