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要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最好的方式是将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贯通起来”

 

■“培养学生面向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和终身发展能力,是建好新专业的重中之重”

 

  今年,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相继宣布进行深度专业结构调整,引发关注。事实上,两所学校此举并非个例。整个高等教育专业调整优化正在加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这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4年9月,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仅2024年,就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新专业建设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如何通过主动更新课程内容助力专业成长?如何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推动学科交叉?建强建好新专业还有哪些困难与挑战?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调研。

 

  1

  跨学科专业涉及学科多,如何有效融通并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新的课程体系

 

  可持续发展探究、资源科学导论……2024年秋季刚入学时,清华大学秀钟书院31班辛励佳看到自己的课程表,颇感惊奇:“我就读的是新专业‘交叉工程’,这些课程内容,都是自己以前从未听说过的。”

  在后续的学习中,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知识纷纷出现在课堂,让辛励佳目不暇接,也眼界大开。他笑着说:“学院‘工管融通’的培养理念和内容都很新,我有一种‘给工科生插上管理翅膀’的感觉。”

  辛励佳的感觉,与当下新设专业的突出特征紧密相关。

  “近年来许多新设专业,‘交叉’‘融通’等是突出特征。”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分析,“专业设置遵循两个逻辑。一是科技发展的逻辑,二是社会需求的逻辑。当前科技革命浪潮飞卷、社会发展问题更加难以预测,我们无法再以单一学科知识加以应对,多学科交叉是新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查找最近几年出现的几个新专业,如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知识涉及材料、化学、电化学等多学科,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则跨物理、化学、生物和工程等多学科,智能视觉工程专业则是结合了光学传感、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空间信息等多领域的交叉,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然而,这一特征也给新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融通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清华大学秀钟书院新专业“交叉工程”的应对之策是提炼共性知识,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

  清华大学秀钟书院院长胡洪营以“环境质量工程”为例介绍说,这门新课将过去的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土壤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利用等4门课程整合为1门,提炼共性知识。

  “像其中的‘分离技术原理’,原来分散在4门课程中,现在则是一次讲完。”胡洪营介绍,这样能引导学生认识整体的“环境问题”,而不仅仅是单一环境介质的问题。

  “从知识逻辑看,共性知识是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从学生发展角度看,所学知识越共性、越基础,其适应面就越广。”胡洪营说,书院新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和迭代思维,以“避开专业能力强,但视野局限、创新创造能力弱等人才培养误区”。

  以此为切入点,秀钟书院重新设计了以资源利用系统工程、能源利用系统工程和水利用系统工程为核心的三大类专业核心课。其中,新课29门72学分,占了书院146个总学分的近一半。构建了4+X四大培养方向,如“绿色经济与全球治理”方向,课程组倾向管理,需单独修6学分的经济学原理;如果是偏工科的“资源能源与气候变化”方向,生化基础课的比重会提高;X则由学生自主设计方向,“一人一策”制定课程组。

  作为行业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在建设“储能”和“氢能”新专业时,探索了一条“教学—研究—产业”紧密结合的路径,以服务新专业的核心课程建构。

  “新专业的许多核心知识存在一个从产业到研究,再逐渐过渡到学科的提升过程。”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建国说,围绕储能、氢能相关产业链的最新进展和需求,储能专业新建了储能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等12门核心课程;氢能专业新增制氢技术及应用、氢能及燃料电池等9门核心课程。同时坚持“强动手能力+宽基础”原则,将理论课的学时进行压缩,并增加相应的实验课学时。

  “对行业院校来说,面向产业的新专业建设既要把握前沿技术进展,又要在旧系统的成熟基础上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才。”马陆亭说。

 

  2

  新专业应用范围广,带来的学生整合应用与创新能力不足怎么办?

  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关键能力

 

  2024年底,西南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99名大一新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考试:“光刻设备DIY”。这是“从代码到实物”课的结课考。

  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刘科序的作品是“离子注入机概念原型”。早上7点,他就开始制作演示原理的电路并反复调试,而作品涉及的半导体材料、离子注入、电透镜等知识都是他与团队平时“自主超纲”的学习内容。

  考试为期一天。一天时间里,学生共制造了光源、涂胶机、激光雕刻机、视觉检测设备等22件作品。作品虽然稚嫩,但也不乏创新,如肖博文小组的作品是“精准远程可控自动工作台”。最初,他们设想用有刷电机制作,却失败了,“我们小组后面改用搭建步进电机控制方案,才得以顺利结课。”肖博文说。

  “这只是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西南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常务副院长郝莉介绍,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2024年开设的新专业。未来四年,学生需要完成多个跨学科项目。学院还将产业实践嵌入多门课程中,设置了不少于10周的工作场景学习。

  为什么如此设计?“项目式课程的优势在于通过项目整合课程,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和产业洞察力。”郝莉解释,新专业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由于学科知识体系多、应用领域广,传统知识传授方式常常会导致学生学不深、缺乏整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是新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

  面对这个挑战,让学生进入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成为不少高校新专业的选择。

  清华大华秀钟学院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外,开设了新型课堂——“超越课堂”。

  “我们希望学生的学习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边界的限制。这门新型课堂贯穿大学四年。”“超越课堂”负责人陆韻介绍,大一上学期“超越课堂”首批实施了新能源、未来城市、纺织业等13个专题,学生5—6人为一组,深入到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深入调研。每个专题都聘请一位清华教授、一位行业导师指导,以此搭建起知识和应用的桥梁。

  东北林业大学则在农林智能装备工程新专业的开设中,探索出“学赛一体、理实结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科竞赛为主线,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梳理竞赛在专业层面的阶梯性与关联性,将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模块,搭建起‘实验—实训—学科团队—学科竞赛—实际项目’的全方位实践创新平台,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东北林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要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最好的方式是将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贯通起来。”在马陆亭看来,学习一段,解决一个综合性小问题;再学一步,解决难度更大的问题;学得越深,解决的问题越难。这样既实现了知识结构化,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能较好地解决新专业人才培养在专深基础上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

  3

  面对“Z世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技术的冲击,教师如何跟上?

  以教学胜任力为中心,配齐建强师资队伍

  华北电力大学在开设“储能”新专业时,专业核心课“储能电站系统”如何建设,成了一道难题。

  “这门课程是全新的,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巨星介绍,当时从学院中选择了长期研究储热方向和电池储能系统的两位青年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小组,一边系统研究课程体系,一边深入行业企业调研。

  “我们与南都电源携手,联合开展‘储能电站系统仿真运行教学系统’建设;依托储能技术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开展虚实结合的储能电站系统课程设计,自主编写多本电化学储能电站教材。”巨星说,在建设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断加深,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开好这门新课打下了基础。

  面向新的课程、新的专业建设需求,配齐建强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办好新专业的重要条件。

  清华秀钟书院没有专职教师,而是根据课程内容向全校延聘教师。“聘请的原则是最合适的老师,讲授最熟悉的内容。”胡洪营说,仅新建的29门课,就有来自4所学院的60余名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并主讲。

  西南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则从企业引进高端产业人才作为师资。尤其是在学生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必需必修环节上,集成电路学院引进了20位左右产业导师加入。

  “不过产业导师生产任务重,且非教师出身,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充分的协调和支持。”郝莉说,在做毕业设计或项目指导时,学校一般按照学校教师和产业导师1:1配备,加强沟通支持。

  面对“Z世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方法不适应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呼唤新的教学管理体系。

  “校企合作和行业导向教学,成为新专业师资队伍配齐建强的核心亮点。”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智喜洋认为,行业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既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提升实践能力,又能够把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带入课堂,确保教学内容始终紧跟最新技术发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兴专业在建设中还面临许多外部问题,如社会认知度低、毕业生就业去向等难题。

  “新专业由于成立时间短、名称罕见、历史积淀少,在社会上认知度较低,设立之前做好调研非常重要。”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副院长王林格介绍,学院在设立“软物质科学与工程”新专业之前,就做了深度调研,发现仅粤港澳大湾区,其重点发展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核电设备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软物质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而在郝莉看来,专业的发展周期跟着产业和行业走。现在淘汰的不少专业在过去也曾是热门专业。因此,“培养学生面向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和终身发展能力,是建好新专业的重中之重”。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刘楚函

创建时间:2025年3月20日
首页    要闻    新专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筑梦新学期 同心向未来”专栏
    “筑梦新学期 同心向未来”专栏
    “培养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暑期研学专栏
    “培养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暑期研学专栏
    “骊歌声响 逐梦远航”毕业季专栏
    “骊歌声响 逐梦远航”毕业季专栏
    “体验端午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专栏
    “体验端午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专栏
    “崇尚一技之长 擦亮生活底色”专栏
    “崇尚一技之长 擦亮生活底色”专栏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学子成长”专栏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学子成长”专栏
    “弘扬雷锋精神 劲吹文明新风”专栏
    “弘扬雷锋精神 劲吹文明新风”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