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会聚催生创新高地崛起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大融通、大会聚的大科学时代,尤其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织演变,知识创新的学科组织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学科会聚成为知识生产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党中央赋予我国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科技创新使命,当前不少高校在学科建设机制、科研组织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尤其是高校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学科壁垒、学科分化的制度惯性、松散耦合的组织体系等,阻碍了学科创新、有组织科研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深入探索学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以学科会聚的新范式引领一流学科创新发展。

 

学科会聚的指向:创新驱动发展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现代大学知识体系和学科系统的持续演进,尤其是科技前沿的创新发展,不断催生交叉会聚型的新知识领域和新学科形态。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科学从高度分化转向高度综合,学科体系的变化开始加速演化,多学科的协同与集成创新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科会聚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新趋势。

 

浙江大学是国内高校探索并实践学科会聚的先行者。早在2005年10月,浙江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学科会聚与科研平台高新技术高峰论坛”,就研讨了21世纪学科会聚的趋势与展望、科研平台对学科会聚突破与创新的作用等问题。此后,浙江大学的邹晓东、陈劲、吴伟等多位学者对学科会聚的理论、模型、实践等,持续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浙江大学于2019年启动“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创新2030计划”),分批实施了11个学科会聚研究重大专项,率先将学科会聚的理念转化为大规模实践。该计划作为一项探索性工程,虽然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展现出可喜的发展前景,培育了一批尖峰学科和标志性成果。

 

以最先启动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也称“双脑计划”)为例,该计划成立了我国唯一的“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获批建设“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自然》《科学》等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荣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项,实现世界首例高龄志愿者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研发全球最大神经元规模类脑计算机,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融合平台,成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汇聚的战略基地。

 

从技术会聚到学科会聚的演变历程,彰显了学科发展思路的迭代创新,尤其突出重大挑战问题牵引的创新驱动发展逻辑。这显然不同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内生发展逻辑,因而需要深化学科建设的理念变革、组织变革和制度变革。一方面,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公共安全等日益复杂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单一学科无法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学科从泾渭分明的专业化分工走向科学整合与技术会聚。另一方面,大科学时代的知识融通必然产生变革世界的会聚技术,进而形成引领未来的会聚型学科领域,如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精准医学、设计育种等。

 

基于学科会聚的逻辑,其指向始终是创新驱动发展,即重大领域的创新引领学科的交叉会聚。具体来看:

 

创新驱动的引擎是知识会聚。不同学科的会聚交融将推动原有知识体系的解构与重组,不同学科之间的依赖、促进和移植形成新的创新集群,特别是大信息、大生命、大物质等学科群的前沿交叉,将成为引领未来创新的关键领域,如医学与信息科学、工程学的交叉会聚催生了精准医学的前沿方向。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引领。多学科背景的人才以新的组织模式会聚在同一个问题领域,最终形成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整合创新能力,如“数学+人工智能+互联网+人文社科”的多学科人才会聚整合,打造了数智管理创新、人工智能法学、数字社会治理等引领“数字社科”研究的创新团队。

 

创新驱动的根本是范式变革。21世纪涌现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科技,正推动创新范式的大转型、大变革,由此带来创新的革命性变化与系统性重组。例如,物质科学研究以生命健康重大需求牵引前沿科学问题,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方法,发展出智能化、革命性的新物质创制体系和路径。“创新2030计划”明确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探索国际科学前沿、支撑区域重大需求,面向2030年构建未来创新蓝图,以学科会聚融通的新形态、新体系,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

 

学科会聚的要义:任务导向的有组织创新

 

学科会聚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的变革性探索,它主要通过构建学科交叉会聚的整合性系统框架,超越传统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和学科群概念,以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挑战问题驱动高水平有组织创新,进而打破传统学科的边界壁垒和组织惯性,在学科领域、研究范式、组织协同、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变革重塑。因而,“创新2030计划”的使命非常明晰,就是推动学科会聚造峰,促进跨领域融合创新,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打造交叉研究创新高地,支撑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学科会聚要以新的组织体系推动大尺度跨越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其关键要义是任务导向的有组织创新。唯有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问题牵引,围绕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等进行任务导向的谋划,形成有组织的统一行动和资源配置,才有可能实现学科会聚创新。

 

规划和凝练会聚型学科方向。学科会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引领未来创新的会聚型学科,需要下功夫凝练学科前沿方向,其核心任务是组织学科研讨和制定学科规划,积极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合作,规划未来的创新蓝图和重大方向。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反复研讨和思想碰撞,凝练形成了脑机智能、智慧海洋、精准医学、设计育种、亚洲文明、数字社科等新的会聚型学科领域。例如,“新物质创制会聚研究计划”致力于推动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融合创新,凝练形成生物与分子智造、超分子新物质创制等新兴学科方向。

 

推进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革新。科学革命和技术变革的实质是研究范式革新,这也是学科会聚的重要路径,需要推动数据密集型研究新范式向所有学科领域进行方法渗透和知识迁移,其核心任务是提供“AI+”“计算+”的研究工具和算力平台,倡导推进研究范式转型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浙江大学高度重视并谋划引领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变革,探索构建“通用大模型+领域数据+领域知识”的学科领域大模型,不断促进传统研究方法与新型研究方法互鉴互融,让新方法助推新理论、新知识的创新创造。例如,“农业设计育种计划”致力于革新生物育种范式,打造新型的智能育种工厂,探索形成了“大数据+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的设计育种新体系。

 

打造新型项目组织与高能级创新平台。学科会聚的实现,需要在创新蓝图引领下,构建链接不同学科的新型组织体系,进而塑造交叉融合、开放协同的卓越创新生态系统,其核心任务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能级平台,组建跨学科的重大项目团队。浙江大学积极探索问题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构筑集成式和分布式共生的创新网络,以新的组织结构有效贯通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例如,“生态文明与环境科技创新会聚研究计划”通过新型校地校企合作,打造学科交叉会聚的新型研发机构,与安徽省安庆市合作共建未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建设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建设未来生态环境实验室,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土壤健康创新工坊,同时牵头成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谋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研究计划,构筑了全链条创新、跨学科协同的研究网络组织。

 

深化多学科专业融通和教育创新。学科会聚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以专业融通推进教育创新,其核心任务就是打造会聚型学科专业,构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平台。浙江大学积极探索会聚融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新平台。例如,“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研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融合平台“智海”,深度探索跨学科、跨院校、跨区域的交叉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创新“AI+X”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培养模式,设置“AI+医学”“AI+逻辑认知”等多个复合型专业方向,建立跨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团队进行交叉培养,推动了跨学科的实质性交叉融合。

 

学科会聚的动力:深化改革创新

 

基于学科发展的演进逻辑,学科会聚最终将形成一种大跨度、宽领域、网络化、有机融合的学科集成系统,也将塑造具有极强创新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

 

从过程视角看,学科会聚有四种形式:一是知识会聚,即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简单组合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和形成新知识的目的。二是组织会聚,即通过组织边界的柔化或组织间的合并与联盟,推进科研组织体系革新,实现人员的跨学科流动和整合。三是思维会聚,即通过灵活应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推进研究范式转换和认知革命,创造新方法,形成新观念,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知识。四是价值观会聚,即通过不同学科价值取向、信念和追求等的会聚融合,形成新的学术共同体规范和价值理念,进而影响科学活动主体的行为,实现学科的会聚整合。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的体系设计和有组织行为,打破学科壁垒和组织壁垒,突破思维惯性和系统惯性,构建学科会聚创新的生态体系和制度环境。

 

“创新2030计划”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探索有组织、体系化的实施方式,形成了具有浙大特色的学科创新模式。该实施体系的中心为学科、人才、科研融合互动的内核,外层为互联互通的四个网络——校内创新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国际合作网络和校友联系网络,同时以平台、项目、制度、文化为实施载体和保障条件,形成交叉会聚、协同联动的混合型、网络化组织架构。

 

通过该组织体系,关键是深化实施机制的改革创新:

 

建设会聚型学科专业。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目标,发挥多学科优势,推动学科板块的交叉融合与会聚造峰,谋划建设若干会聚型的新学科新专业,引领前沿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通常由2—3个支柱学科和若干支撑学科,会聚融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领域或专业方向。

 

形成会聚型学科团队。围绕未来科技与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发挥各学科领域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作用,支持会聚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协同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团队,瞄准重大挑战问题开展协同攻关。通常围绕规划方向引进世界顶尖的领军学者和学术大师,以重大挑战问题为牵引,会聚多学科力量形成协同创新的集成攻关团队。

 

打造会聚型学科平台。聚焦会聚型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未来科研创新制高点,打造一批具有显示度的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平台,探索优化新的会聚型学科平台组织体系和治理模式。通常在传统的院系学科体系之外,谋划构建更高能级的新型跨学科创新平台,支撑引领会聚科学研究。

 

构建会聚型学科生态。一方面,推进全球战略合作,高效链接全球合作网络和校友网络,联动具有共同愿景的合作伙伴,协同推进会聚研究的重点计划和任务。通常依托学校覆盖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网络和校友网络,引入顶尖大学或学科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支撑区域重大需求,主动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区域支柱经济、重点行业企业和公益事业发展,努力提升学科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依托学校重点校地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拓展学科资源,支撑学科会聚发展。

 

探索会聚型学科评价。对于会聚型学科的评价,针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与“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估同步开展。评估内容聚焦计划实施期间产生的标志性成果,如杰出人才、重大项目、高能级平台等;形成的学术声誉、国家战略贡献和社会影响力,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和国际学术大奖、培育战略科学家和学术大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等;对相关学科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如队伍壮大、结构优化、平台提升、组织重塑等。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科会聚的任务是面向未来培育顶尖学科、塑造创新生态,引领带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有组织科研。浙江大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特别是需要针对学科交叉融通的断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深化学科会聚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支撑学科范式变革的方法体系,围绕有组织科研强化协同创新,深化学术评价机制改革,持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学科会聚新战略新模式,塑造更加开放、融通、共享的一流学科生态,为构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塑造领域性创新优势提供更有效的路径。

 

(作者系浙江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党办校办副主任、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2022&ZD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贤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创建时间:2024年4月12日
首页    理论科研    学科会聚催生创新高地崛起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