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融媒体化路径刍议
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媒体融合发展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中,新闻评论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继续发挥好舆论导向的作用?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以不畏难、不退缩、不放纵的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在新闻评论融媒体化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
传统新闻评论的不足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短板日益显现,加之传统媒体受众迅速萎缩,“融则兴、不融则衰”。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媒体评论时效性较弱。报纸评论和报纸的新闻一样,一般都是以“日”为节奏,最快的是就前一天发生的新闻进行评论。广播、电视评论由于没有了纸媒印刷发行的时间消耗,相对快一些,也相对短一些,但一般也要经过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策、写、编、审才能播出。这些与融媒评论以“分”“秒”为节奏的时效性不能比拟。
二是传统媒体评论缺乏互动性。传统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其新闻评论和新闻一样,都是我写你看,我播你听,受众如果有不同意见、补充意见一般很难即时反馈,也不能通过媒体直接反馈,更不可能得到媒体的即时再反馈。但这个问题在融媒体上就不是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媒体都可以在文章下面设置“评论区”或“反馈区”,双方都可以即时留言。如果是短视频评论,媒体方和受众方还可能出现类似弹幕的互动。
三是传统媒体评论严肃有余而生动不足。传统媒体的评论,特别是一些社论、评论员文章,由于需要,态度往往比较严肃,语言不太生动。当然有的传统媒体也有一些短小精悍、活泼生动的评论,比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等栏目稿件就是这样。但这样的评论在传统媒体上还属于少数派。而融媒评论的文风可以说处处“动语”,句句通俗,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用户的黏性。
四是传统媒体评论传播渠道单一。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只能先在自己的“母媒”刊发或播出,然后才可能被转载或转播。这本身就制约了传播效应,压制了评论影响力的扩散。融媒评论立足于“融”,创新于“短”,致力于“快”,不论是屏端、台端还是纸端,同时操作,实现全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
当然,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有一些优势值得在改革中传承。比如权威性,传统媒体惯用的“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等形式代表媒体发声,有时甚至代表着官方的态度。再比如思想性,像《人民日报》的“任仲平”的文章,《农民日报》的“仲农平”的文章,其文字规模一般都在5000字以上,最长的可达15000字。这些文章高屋建瓴,观点鲜明,论述透彻,读起来荡气回肠,读完后令读者或思绪万千或豁然开朗。
但无论如何,新闻评论融媒体化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因此,所有传统媒体必须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勇敢地向互联网这个“主战场”挺进。
融媒评论的特点和要求
什么叫融媒评论?对此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准确的定义,但笔者以为,融媒评论应是指在新媒体平台、渠道推送的新闻评论。那么融媒评论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呢?
首先,融媒评论比传统媒体评论更短小精悍、更有时效性。由于融媒新闻以分钟甚至以秒计算,融媒评论也可以说属于即时性评论。往往是一件关注度很高的新闻刚刚上网传播不久,两三百字的超短评就在微博、微信上出现了,这是过去传统媒体不可能做到的。比如今年6月10日凌晨河北唐山烧烤店发生的多名男子施暴事件,当天下午4点多视频在网上开始传播,当晚6点39分,《中国青年报》就通过新闻客户端发表了《查清唐山打人事件,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800字评论,几乎同时该报官方微博、微信予以转发。当晚,《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法治日报》都通过“两微一端”发表了对此事的融媒评论。
其次,融媒评论比传统媒体评论更接地气、更有锐度。为了达到融媒体传播的效果,也是为了赢得受众、黏住受众,融媒评论在坚守新闻评论传统的原则基础上,必须创新方式、改变文风,用更通俗、更网络、更精短的语言讲好、表达好;同时,融媒评论要更加有锐度,不能是温吞水,这才能占领一席之地。还是举例6月10日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中国妇女报》的短评只有230字,但用词非常犀利,指出“如此猖狂,置法律于何地?”如,“希望当地司法机构持续发力,让敢于以身试法者受到严惩”。当然,融媒评论接地气,不是不要深刻,有的融媒评论篇幅虽然不长,但论述低起高落,更加彰显立场、观点,更加理性和深刻。
再次,融媒评论必须打破传统媒体的策、写、编、发流程,创造质量与效率双优先的新机制。传统媒体评论的运作机制大体分两种:一种是以编辑为中心策划,比如报社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另一种是以评论员为中心策划,比如很多自由来稿,作者写什么、怎么写编辑一般不干涉。融媒评论在策、写、编三个环节都是编、写紧密互动,共同策划、共同写作,一体完成,编辑审核过程全部或部分通过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完成。这样既提高了编审的效率,也确保了写作的质量。在发的环节,融媒评论多渠道、多形式、多平台传播,当然,传统媒体平台可能会晚一些呈现,也经常会对该评论进行深加工。
新闻评论融媒体化的三个关键环节
新闻评论融媒体化有三个关键环节必须注意,就是组织再造、流程再造、理念再造。这三个关键环节都涉及人,因为融媒体化的本质是要实现“化学反应”,人的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融媒体化的。
(一)关于理念再造
理念再造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推进,也需要耐心。
融媒评论必须重视互动性,选题要考虑受众对象关心的,甚至连标题都可以进行双方、三方共议。在选题和观点上,《工人日报》的融媒评论先要考虑网民的关注度,以及网民的舆论反映,有的时候,网友的建议和声音构成了一篇评论的基本事实,同时也是评论观点的来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改变评论表达的口吻、姿态,要多用群众性的、大众化的语言,而不总是官方表达、上对下表达。
(二)关于组织再造
传统媒体的组织结构基本上都是金字塔机构,即基层生产部门(如时政新闻部、经济新闻部、文体新闻部、摄影部、评论部等)生产出的新闻产品汇总到中级生产部门(如新闻编辑中心),再由中级生产部门编审、加工后送值班总编辑或编委定稿,这样才能进入制作、印播环节。而且,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主办的官方网站也基本采用这个结构。融媒体化需要打破这种局面,实现扁平化、资源共享化、一人多能化,最终“‘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新闻评论的融媒体化实际上是这个“大格局”中的一个因子。
比如,2021年年初,《中国教育报》实施了内部媒体融合改革,组建了中央编辑部,将原来的评论部改为融媒体评论中心,新增设了移动传播中心。融媒体评论中心全面负责报社的评论工作,在融媒评论方面重点打造《融媒微评》,一般情况由移动传播中心分管副主编审定,特殊的稿件由总编辑审定。
工人日报社最近几年也实行了媒体融合改革,其中虽然保留了评论部,但评论部不负责融媒评论。融媒评论主打《工人日报e网评》栏目,采取项目制的组织架构,人员组合对全报社编辑记者开放,快速反应、灵活机动,全天候运转。
(三)关于流程再造
新的组织结构还必须配套新的流程运转。比如报社的评论流程,不能再按照“选题策划——定题定人——写稿——编审——制作——印发”这样的传统流程进行,而是由“中央厨房”协同策划、协同撰写、协同审核,然后由分发中心协同分发、协同反馈,有的先进的媒体已经实现一键分发。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强调一下,就是风险控制。这一环节在融媒体流程中不是指“一个节点”,而是由很多个节点组成,除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外,还有及时从信息反馈中获得矫正机会、不断更新变化中的情况等新的工作机制。
比如,2021年《中国教育报》在组建融媒体评论中心、移动传播中心的同时,将融媒评论编审流程全部互联网化,甚至经常以微信渠道审核,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目标是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笔者在中国教育报刊社的中央编辑部看到,他们在编审、分发、反馈等方面均已实现平台化操作。而工人日报社在流程再造方面独辟蹊径,他们的评论专栏《工人日报e网评》以用户为中心,实行了编辑、作者同时进入、全程互动的运作模式,同时,注重编辑、作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大大提升了新闻评论的感染力、传播力。
当然,新闻评论的融媒体化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有条件的媒体机构,还应当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助力融媒评论的提升和腾飞。
传统媒体的评论融媒体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几个轮子一起转,切忌单打一。在当下,我国主流媒体的评论融媒体化虽然大多数还在探索阶段,但这种探索是积极而有益的,一定程度上扩张和提升了评论的新闻价值和传播力。实际操作上,一篇优秀的融媒评论,不能离开评论的基本功,需要在客观真实、科学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程序正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等方面遵循、尊重,没有这些理念,评论很难真正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李国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