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载你“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有位学术史家曾说:一部作品50年后还得到读者广泛的阅读和好评,这部作品就具备了进入经典行列的条件。长久不断的赞赏确是一部经典颠扑不破的证据。写作史的完成便是阅读史的开始。1942年初,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大完成了《经典常谈》并写了“序”,迄今这部书已有80多年的阅读史。80多年来,叶圣陶、季镇淮、吴小如等著名学者对《经典常谈》作了高度评价和精辟阐释。经过80多年长久不断的阅读阐释,这部“谈经典”的书自身也成了一部经典。80年之后,这部当年为中学生写的书,被正式指定为今天的中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读书,从此将开启其阅读史的新阶段。

 

经典的本质

 

“经典常谈”之“常”的第一层含义,当是“经常”之常、“恒常”之常。“经典”为什么要“常谈”?这是由经典的“恒常”本质决定的。《文心雕龙·宗经》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所谓“经”,就是恒久长存的至高之道、不可磨灭的伟大教训。

 

令人困惑的是:几千年前的古书,还可能为现代人指点迷津吗?还可能给现代人以智慧启迪吗?《经典常谈》所谈的经典,不是科学经典,而是文化经典;科学是范式的革命,文化则古今相通。关于文化经典的古今相通性,谢灵运作了肯定回答:“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钱锺书作了肯定回答:“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为什么文化具有古今相通性?为什么今人需要到古典中获取重新出发的“精神动力”?朱自清说得好:“人情或人性不相远,而历史是连续的。”我们可以根据文化经典的生命本质,对朱自清的这句“常谈”作进一步阐释:文化是生命实践的理性升华,而生命的一次性,决定了文化的重叠性和古今相同性。换言之,个体生命的有限一次性,决定了族类生命的无限重复性;族类生命的无限重复性,决定了人类文化的层累重叠性。细言之,人类文明五千年,个体生命一百年;个体生命是重复,文化生命是重叠。五千年的哲学史,是百年人生问题反思史;五千年的文学史,是百年人性情怀咏叹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千年的人类文化,只有一百年的生命长度。因此,每一个现代人都能以个体百年生活史,理解五千年人类哲学史;都能以个体百年情感史,体验五千年人类文学史。

 

每一个现代人,不但能够,而且必须,从文化经典中汲取人文智慧,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否则,除了父母赋予的肉体,我们则一无所有。1825年5月12日,歌德谈到自己的学养和所受的影响时,意味深长地对爱克曼说:“除掉精力、气力和意志以外,还有什么可以叫作我们自己的呢?如果我能算一算我应归功于一切伟大的前辈和同辈的东西,此外剩下来的东西也就不多了。”这是值得每一个傲慢的现代人沉思品味的警句。伟大前辈的人文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人和文化人;离开了伟大的前辈,孤立的个人,“除掉精力、气力和意志以外”,确实一无所有。

 

经典的价值是多样的:经典是传统的载体,传统依赖经典得以延续,读经典就是学传统,学传统必须读经典;经典是智慧的源泉,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没有经典,我们就会停止思考;经典是心灵的导师,个体的精神发育史,是一个人的经典阅读史,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品味和阅读经典的水平;经典是治学的起点,读透一部经典,既学会一种方法,又成就一门学问。以经史子集培植根基,借诗文书画展示才华,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人文学养。

 

经典的范围

 

经典的范围有多大?换言之,应当“常谈”、值得“常谈”的“经典”究竟有多少?《经典常谈》共13篇,谈论的经典涵盖了小学、经、史、子、集五大方面。具体而言,文字学《说文解字》1部,儒家“十三经”除《孝经》《尔雅》共11部,史书《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共4部,诸子包括先秦七子以及《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十多家,集部三篇“辞赋”“诗”“文”属于通论,堪称三篇分体文学史。除集部三篇,论及小学、经、史、子的经典三十多种。那么,《经典常谈》论及的这些经典,是否囊括了应当“常谈”、值得“常谈”的文化经典?不妨与同辈及后辈的看法作一比较。

 

1984年,金克木写了一篇题目“耸人耳目”的文章:《“书读完了”》!文章从一则轶事说起:“有人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儿道理:中国古书不过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说这故事的人也是老人,他卖了个关子,说忘了问究竟是哪几十种。现在这些人都下世了,无从问起了。”

 

金先生“好猜谜”“善侦探”,终于找到了“书读完了”的“密码本”。他说:“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根据这一原则或密码,金克木对中外文化史上那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作了举要。例如,在中国,“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读的,准确些说是他们读的书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源头之书”或“众书之书”。金克木进而指出:“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2007年,楼宇烈在《中国的品格》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问题。他用“三、四、五”三个数字来概括这些“根源性典籍”,即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三、四、五”加起来,共十二本书,去掉《周易》和从《礼记》中选出的《大学》《中庸》这重复的三本,共九本书。楼宇烈说:“从春秋战国一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这九本书是中国文化内容的根源。不管是论述哲学思想,还是论述文学历史,不管是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讲农、工、医、科技,都离不开这几部典籍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楼宇烈的看法是有学术史依据的。西方人说,一部欧洲哲学史实质是柏拉图的诠释史;我们可以说,一部中国哲学史实质是“五经”“七子”的诠释史。

 

夏曾佑是前辈,陈寅恪是同辈,金克木、楼宇烈属于后辈,这三代学者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历史上“化成之期”这十本或九本书,是中国学问达于“极端”的“根源性典籍”,也就是“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读了这十本或九本书,就可以说“中国书都读完了”。

 

《经典常谈》谈论的经典,超出了这“十本或九本书”,但着眼于“根源性经典”的原则是一致的,“辞赋”“诗”“文”三篇同样如此。章太炎的《国学讲演录》也是一部谈论经典的书,全书由“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五部分构成。从内在结构看,《经典常谈》和《国学讲演录》极为一致。可见,《经典常谈》对经典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是深思熟虑的,充分吸收了前贤的见解,囊括了应当“常谈”、值得“常谈”的中国文化经典。

 

“常谈”的特色

 

“经典常谈”之“常”的第二层含义,是“平常”之常、“寻常”之常。这是《经典常谈》的特色之所在。谈论经典的书多矣!远的不说,20世纪前50年就出版了大量此类著作。著名的如皮锡瑞《经学通论》(1907),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1933),周予同《群经通论》(1933),章太炎《国学讲演录》(1935),蒋伯潜《十三经概论》(1944),等等。

 

在大量“通论”“概论”“原论”“今论”著作中,《经典常谈》则是一部最为平易近人,引人入胜,充满学术活力,富于文学魅力,也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解读著作。

 

首先,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如果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人类学著作,那么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则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人文经典解读著作。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朱自清又是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对于作家、学者一身二任的朱自清来说,用散文手法谈学术,可谓本色当行。《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如《说文解字》第一;或从风俗入手,如《周易》第二、《礼》第五;或从时代背景说起,如《战国策》第八;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如《辞赋》第十一等。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其次,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做到点线结合。前九篇的“点面结合”,有多种表现:有的是一部书一门学问,如《说文解字》与文字学,《尚书》与尚书学,《诗经》与诗学,《史记》《汉书》与历史学;有的是一部书一种生活风俗,如《周易》与上古巫术礼仪,三《礼》与“生活的艺术”;有的是一部书一段历史,如《春秋》与春秋五霸,《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等。后四篇的“点线结合”,基本上是一种文体一部历史:“诸子”是一部子学史,“辞赋”是一部从《楚辞》到汉赋的辞赋史,“诗”是一部从乐府诗到唐宋诗的诗歌史,“文”则几乎是一部从卦爻辞到唐宋八大家再到白话小说、白话文的三千年散文通史。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再其次,在表述上,全书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是一部一线教师切实可用的经典导读的参考教案。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我看来,有意开设“经典导读”课程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用《经典常谈》为教材,按照每一篇的主题,分出逻辑层次,拟出恰当标题,就能适用于课堂讲授。例如,“《说文解字》第一”,共10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逻辑层次:一、“仓颉造字”与文字的起源,1、2自然段;二、从“字书”到《说文解字》,3、4、5自然段;三、文字的发展与“六书”,6、7、8、9自然段,这是全篇的重心所在,讲授时还可以分出若干层次;四、书体的演变,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说文解字》为中心,文字学的常识已囊括其中。再如“《诗经》第四”,共10个自然段,按内容也可分为四个逻辑层次:一、《诗经》的成书或从歌谣到唱词,1、2、3自然段;二、“诗言志”与用诗,4、5自然段;三、《毛诗传》与解诗,6、7、8、9自然段;四、“六义”说,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诗经》为中心,先秦诗学作了扼要介绍。《经典常谈》的每一篇,都应作这样的解读。只有剖析了著作的思维结构,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

 

80年前,《经典常谈》是为当时的中学生写的,朱自清把它比作一只把学生“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的“船”:“如果读者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经典训练”,必须“亲近经典”;“享受经典”,必须“直面经典”。愿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乘上这只文化之“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阅读《经典常谈》是第一步,“见识”经典原著是目的。教育学家赫钦斯说得好:不读伟大的经典,称不上受过教育;直接领略伟大经典中的永恒真理,是进行理智训练的最好途径。(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陈文忠

 

《中国教育报》

 

创建时间:2023年3月16日
首页    媒介素养    《经典常谈》:载你“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