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础性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任务,这对整个教育体系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也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自主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但我国目前仍存在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问题,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加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这直接关系到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可见,建成人才强国,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的关键路径是“自主培养”,而判断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指标是以我为主进行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等是自主培养使用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战场,普通高中从多个方面而言都最靠近这个“主战场”,应该在我国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多的创新作为,有效夯实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基础。

 

二、早期培养是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定位

 

普通高中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基础性”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第一大特征。这决定了我们在普通高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早期培养作为重要定位,既旗帜鲜明有态度,又理直气壮扛责任,更要准确理解和科学推进。

 

(一)早期培养不是提前选拔,要有系统育人理念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一方面,要承认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的识别测评体系,真正地更早发现苗子;另一方面,拔尖创新人才苗子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独特潜能和禀赋,但未来是否能够真正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如果把早期培养等同于或者类比于提前选拔,必然是新瓶装旧酒,走回“盆景式”的老路子。应该说,早期培养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拔,但不是基于既有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来进行识别选拔,而是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办法,形成模式路径,不拘一格发现人才。此外,在育才与育人的关系上,育人始终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仍然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根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开展系统育人实践。

 

(二)早期培养不是掐尖招生,要有教育治理理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一个在新的战略目标体系下的新使命新任务新工程,要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统筹实施,强化教育治理的理念,把早期培养工作纳入教育组织架构中,理顺各类关系形成合力,同时不断提高相关主体的治理意识和能力水平,把“拔尖培养”与“掐尖招生”严格区分开来,后者是需要治理的乱象,而前者是需要纳入治理体系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在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市第一中学(简称“南京一中”)以内构生态圈、外建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三、“生态圈+共同体”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南京一中在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时,紧紧抓住“协同”这个关键词,对内强调构筑育人“生态圈”,调动整合学校内部的各要素,指向共同目标实现和整体价值最优;对外强调构建培养“共同体”,加强高中学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高新企业等的协同,指向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此外,在内部指向的生态圈和外部指向的共同体之间,不是各自为政、独立运行的系统,而是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共享共进的状态,协同推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这种“协同”具体表现在:(1)融合,指的是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多种学习方式的聚合,例如学校建立了物理、生物、地理三大课程基地,成立了江苏省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研发中心,聚焦现代技术的高中物理实验创新研究,为全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资源库、新的教学样态和新的评价模式;(2)贯通,指的是向上与高等教育衔接,向下对义务教育辐射,开展课程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发现和选拔以及育人成效评价,比如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展“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科学课程群基地”共建协议,开发面向高中生的航空科技类课程;(3)融通,指的是打开校门、跳出教育,充分开展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利用更多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进行多方协同,例如学校设立武向平院士科普工作站,学生有机会获得关于中国天眼项目的最新前沿动态,更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跨学科实践能力的物理、地理等学科教师;江苏少年工程院的参访研究项目涉及科技园区、高新企业、农创园、高校实验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科技馆等。

 

(一)小课堂、大育人——“院士1课堂”的突破

 

截至目前,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已经举办了20期,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院士、雷达专家贲德院士、“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孙泽洲、天体物理学家常进院士等20位科学家相继开讲,数万人次学生线上线下聆听参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动议和设计“院士1课堂”项目时,我们就致力于做一个开放的课堂,赋予“1”包含了“100”“e”“溢”“易”等多重含义:“100”是指计划邀请100名院士科学家为中学生开设100节科技创新讲堂;“e”是指课程空间的延展,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校内校外同步参与,扩大高质量课程的受益面;“溢”是指以“院士1课堂”课程为起点,打造更多指向学生创新创造素养和能力的品牌课程,形成科学教育品牌课程群;“易”则是一种文化和精神意象,注重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并把该课程作为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资源,加强学生立志从事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发展指导。

 

“院士1课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讲座,而是一个“生态圈”特征明显的育人项目,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师资上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每一位科学家都受聘学校的“崇文导师”,并有序安排到学校的各个班级,实现班级管理的双导师制;二是课程思政理念与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的整体融入,每一位科学家的成长史就是一个献身科研立志报国的奋斗故事,每一个科学家的前沿研究领域都是学生未来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院士1课堂”是用小课堂点燃青少年科学大梦想的地方;三是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拓展,“院士1课堂”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比如科学家的每一次“课堂”是开放的,学校较早地公布课堂主题,学生带着兴趣、问题和初步的思考进入课堂,相关的学科教师也会提前和学生探讨类似的话题,更为重要的是,当学校在课程管理过程中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课堂”时,多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在其中找到学科知识的关联点,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受益。

 

(二)小院士、大实践——“江苏少年工程院”的协同平台

 

“江苏少年工程院”由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与南京一中共建,致力于培育实践创新的工程师文化,探索青少年科技特长培养和创新潜质的培育。该平台以项目制运行为主,一是面向全省中学生开展“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由科学家、工程师、研究生等带领学生参加讲座、科技研学、项目研究和国家重大项目、实验室参访等,在现场参访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志趣、启迪创新;二是建立“小院士”成果评价机制,在2年时间里获得18学时的学分、完成3个科学学习或研究的任务以及通过由5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答辩后,可获得江苏少年工程院“小院士”称号。目前,已有来自全省的41名“小院士”种子参加江苏少年工程院的“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开启了为期2年的项目体验和实践学习。这是以南京一中为基地的聚力拔尖创新人才发现识别和早期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开展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的重要依托,融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重点开展学习方式变革、跨学科课程空间打造、中学大学贯通培养、多校多部门多领域协同培育等方面的研究。

 

(三)小班化、大贯通——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的机制

 

“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每年面向全市招收40名学生,单独编班,整体培养,这是南京市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清华大学丘成桐教授亲自指导,为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有高天赋的学生提供“分组”(独立成班,专门培养)和“充实”(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提供广泛的学习支持)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加强双高合作(高校+高中)的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尤其是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评价机制、学生指导等方面进行贯通式整体探索。例如在师资力量上,由高校和高中共同遴选高水平教师团队执教,同时还为“数理班”配备了一支常态化校外导师团队。

 

(四)小课题、大研究——用科学研究推动实践探索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别需要对人才的发现、识别、培养、评价等进行系统研究。2014年,学校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研究》,依托地理、生物两个省级课程基地和数学、化学两个课程基地培育项目,着力研究学生科学素养的要素构成和培养路径等。2022年,学校再次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连续获批此项高级别课题的较少高中学校之一。此外,一系列省市级相关内涵研究项目纷纷立项,包括《普通高中厚植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入选江苏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指向全人的科学教育》入选南京市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2022年,学校还成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与实施路径研究”的实验校,具体承担关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矩阵的研究。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整体设计和谋划,需要更加细致、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支撑和指导,需要更多打破常规、打开局面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不能单打独斗,育苗固然重要,培土更为关键;育才固然重要,育人更为根本,应该让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共识,建成因材施教的体系,让人才苗子不断涌现,让不同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BHA220271)研究成果之一

 

(朱焱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人民教育》2023年第5期,原题为《准确理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础性定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的育人实践》

 

作者:朱焱

 

创建时间:2023年6月6日
首页    理论科研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础性定位
  •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