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维训练让教学更精彩
中国自古以来关于教育就有重视思维的取向,并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说;同时又有一些对思维的限制因素,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思不出其位”,将“听话”的学生当成好学生。这些都对当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注重已有知识和标准答案的学习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造成一些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和批判性不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形成了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的思维品质与特点,其中就包括注重从宏观整体出发善于运用直觉的思维方式,通常称之为“悟”。“悟”有把控大局能力强的优势,也有逻辑性、操作性与可行性弱的劣势。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仅靠“悟”远远不够,加强并扩大实证、微观、具象思维工具并熟练运用,刻不容缓。在中国历史上,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给予数理化等科学教育更重要的地位,这对当时的中国人提高科学思维、实证思维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如果从当下已经普及义务教育这个大背景看,学生的整体思维发展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
传统应试教育忽视、弱化思维培养而过于看重固有知识和标准答案的做法,既伤害了传统注重的悟性发展,也不利于逻辑实证思维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这种做法确实存在用过量知识堵塞学生悟性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主要通过训练、刷题方式获得知识,而非通过体验、怀疑、实证、试验、实验、推理方式获得知识,必然弱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悟性与逻辑实证思维不是排拒和对立的,它们可以在同一个体上得到高水平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错误看法,认为发展一个人的逻辑实证思维就会伤害其悟性,要发展其悟性就可能阻碍其科学思维。这种看法显然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但在学生培养的实践中也确实存在,限制了学生个体思维多样性、整体性发展。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并且认识到对于个体成长,思维具有比知识更高的价值。其次,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通达性,通达性强的学生才能兼容直觉与逻辑、感性与理性,使悟性与逻辑实证相互借用、补充、验证,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发展其中的某一种。最后,要增强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不能超量、超比重,给学生社团活动、户外活动、社会实践、讨论、辩论足够多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学生获得足够的知识和体验。
学校应依据教育实际,将中国传统思维的优势与世界各国创新思维的长处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既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拓展思维视野、训练思维技能,又能充分开发思维潜能、优化思维品质的途径。(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储朝晖
来源:《中国教育报》
- 2024-11-29
- 2024-11-27
- 2024-11-26
- 2024-11-25
- 2024-11-25
- 2024-11-25
- 2024-11-22
- 2024-11-20
-
2024-11-20
넷 晚晴映照夕阳红
- 2024-11-20
- 2024-11-19
-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