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课堂教学“软件”
“寻找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很多年前,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校长李建飞读到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的这句话时感慨颇多,从此在心中埋下了“少教多学”的理念种子。这些年,李建飞从温州调到杭州,经历过多所学校,“谋变课堂,改进教学”似乎成了他的执念。
促使他如此重视课堂教学的还有对教育现实的深刻认识。曾有记者问过李建飞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校长,你感到最遗憾的是什么?”李建飞说:“不是中考少考了几个好高中的学生,也不是没有拿到哪个大奖,而是原本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灵动可爱的孩子,到了毕业时变得厌学和沉默寡言。”
于是,李建飞确立了站在比分数和升学更高的层面谋变课堂的改革立场。他的课堂改革经验有一个具有辨识度的名字“自然课堂”。自然课堂概括起来就是,在尊重学生自然天性和独立个性的基础上,顺性而教,顺学而导,顺势而为,形成了“学为中心”的课堂。
作为长期深耕课堂的校长,李建飞主张,课堂改革要从改变教师的常态课开始,通过教学常规改进,让深度学习走向常态化。因此,李建飞带领教师立足教学常规、根植常态课堂、聚焦机制创新、加强学科实践,从而让更多教师走向研究之路。在李建飞看来,课堂转型的背后是教师研修方式和教师成长方式的转变。他们通过高质量的集智备课,提炼活动导学型、任务驱动型、项目学习型等多种教学范式,出现了“多元多样、百花齐放”课堂教学样态。这样的实践探索,一方面给教师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课堂实践范本,升级课堂教学“软件”,让教师可以“按图索骥”设计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人人做微课题研究,形成了教学常规改进、研修策略重构和学科课例共研的课改推进生态。
在大成实验学校,信息技术对自然课堂的加持让课堂变得更高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负担,更彰显了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课堂特点。
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已经影响到各个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教育领域也一样。如果说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词是“新”和“质”,那么可以进一步解读,“新”是创新,“质”是质优,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是“新”,关键是“质”。
而教育新质生产力一定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也就说,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思考用什么教。当然,使用信息技术不只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支持个性化学习,最终从分数崇拜走向素养导向,让学校教育实现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才是目的。
作者: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 2025-03-28
- 2025-03-28
- 2025-03-28
- 2025-03-27
- 2025-03-27
- 2025-03-27
- 2025-03-27
- 2025-03-27
- 2025-03-26
- 2025-03-26
- 2025-03-26
-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