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说话 让报道耳目一新
一篇好的报道除了必须有一根醒目的主线,同时还要有串在主线上的一颗颗“珍珠”。这根主线就是报道的主题,而“珍珠”恰恰是构成主题的具体细节。
细节是报道的“珍珠”
在报纸新闻中加强细节描写,可以有效地提高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报纸新闻的整体价值,更直观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党建报道表达方式亟待多途径转变的当下,做一名善于写好细节的记者,事关报道“故事化”,故事报道“情感化”引领的大局。报道应该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与用户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与群众一起坐在桌前互动聊天。
“其实,他在颁奖前的大半个钟头已经到了现场,只是他没有坐到第一排正中并放有他席签的位置上,而是悄悄坐在了台后最不显眼的地方……”这是集中展现浙江省委利用夜学时间,分批召集县(市、区)委书记进行工作交流的报道中,记者面对面访谈的对象之一。记者眼中的被访者,温和而质朴,要写出他的特点,眼睛无疑是细节的重点。
细节也需精心打磨
有时候,一个细节的命运,也是一户人家的命运——“小董尽量不去看他手中的棍子和双腿,但是,他直视人的目光,不躲闪不游移,并透出一股子劲儿,一股站得笔直的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劲儿。”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象,也能看出鲜明的地区差别。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应用好细节描写是让人物鲜活起来、故事生动起来、感染力强烈起来的有效方法。“‘我本来是坚决不离开自家老屋的,哪怕只剩下我一个孤老太,只要有晒场上的鸡呀鸭呀陪我就行了,我是被慧晶这小姑娘给说动的……’今年已经80多岁的潘志强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吴家兜。那天,闵慧晶一边与老人拉着家常,讲解着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一边给晒场上的鸡鸭喂着饲料,终于让老人点了头。”记者将乡镇干部的“精气神”聚合在闵慧晶的举动上,通过她与老人“拉家常”“讲蓝图”“给鸡鸭喂饲料”零距离亲情交流的细节,打通了堵在老人心里“终老在老屋里”的旧思想的障碍。
典型细节不应忽视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融合过程中,要让订户转化为用户并成为粉丝,如何“变原料为精彩原创”至关重要。反之,细节不典型也谈不上精彩原创。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对焦裕禄这个榜样的形象几乎都深深印在脑海里。作为传递这个县委书记形象信息的老新闻人穆青,正是靠着对细节的深挖深掘,才将本来不经意的东西,打磨成了典型细节——如“他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
如何才能把细节讲生动?杂志作为周期较长的平面媒体,其优势在做报道可向纵深推进;劣势在适应传统阅读的对象大多为中老年人。而年青一代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有视觉冲击力的电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载体上。有鉴于此,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在做郑志湖报道前,专门设计了新的表达方法和表现形式——变过去冗长的篇幅为简洁明了且带着体温的文字。全文1900多字,分3块内容,特别是通过面对面采访,记者抓到了“实货”:构成报道架构的3个核心细节“一把破旧椅子”“两个新老校区”“校内外的三尺讲台”。有了这张作战图,行文就有了主动权。尽管拥有丰富的材料和当地媒体的许多报道,但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使记者跳了出来,用细节说话,用耳目一新的文字说话。
“我说:‘谈谈无妨,不是你们说的我都写上,还要经过一定选择的。’于是,她告诉了我张在勇结婚找不到房子,旅行结婚没有出候船室,住阴面房子拿阳面钱等细节。她在会上不说,是觉得这些事显得张在勇太窝囊。我如获至宝,觉得这是组成张在勇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对细节的运用和苛求更是到了极致的地步,这就是他注重写细节的目的,正在于表达新闻人物往往所具有的“不等式”个性。
作者:蒋鑫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