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共发力,润物无声展思政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金志宇
【内容摘要】职业学校跨界融合就是要用大眼光、多角色、长视野来分析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当下课堂转型的一种全新选择,它与课程思政一样,都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大趋势。本文以《汽车文化》为实例,积极寻找思政元素,通过文专融合、企业课堂等形式,跨界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感悟德育之奥义,以实践专业育人、文化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关键词】 跨界融合;课程思政;汽车文化
一、实践背景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总书记的论述是我们开展大思政的根本指南。“大思政”是一种跨界课堂,它主张全科关怀下的学科知识和德育伦理的融合,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专业课与德育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滋养,打造一个相融共生的“大思政”课堂。
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由于中职学生的叛逆期年龄,在迷茫中又经历中考分层,自卑感强,自制力差 ,学习态度与习惯存在缺陷, 对他们进行多平台、多角色、长视野思政教育,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三观”,是一件十分重要与迫切的事。课程思政有助于解决传统思政课堂脱离实际、育人效果不佳的问题,能够在专业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使教育润物无声,以达到满意的育人效果
二、中职“汽车文化”课程思政契合度分析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构建“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在于寻找相关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跨界融合,以达到在润物无声中思政的目的。汽车文化是中职汽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专业前导课程,也是全校的核心选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展、汽车基本结构性能、汽车新技术、交通安全等,普及汽车基本知识,传播和弘扬汽车文化。对比其他课程,汽车文化可开发的思政元素丰富,可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契合度高,适合中职学校实践课程思政的一门探索课程。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我校实际执行的全校选修课为例(2学时/周,共18周计),在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堂中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融入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德育内容,实践大思政的教育理念。
表1: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
(一)正视历史,在忧患意识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观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国现阶段国泰民安,00后学生未经苦难,事实上世界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拟联手绞杀高速发展的中国,所以让学生认清世界的复杂,进行忧患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调查发现,我们学生的很多历史知识来源于宫廷剧,莺莺燕燕,误导严重,需正确引导。于是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以汽车发展年代为主线,寻找同时代中国元素(见表2),学生会发现,怎么国外在大搞工业革命的同时,我国还在八股取士,人家汽车,我们牛车!配合相关图片、视频等情景教学手段,如电影《甲午海战》的境头、《辛丑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在愤慨中激发思考,再适时提出“弱国无外交,弱者无朋友的丛林法则”,提醒学生,首先要在忧患意识中自尊自爱自强,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二学时的课程,学生从一开始的无所谓,到惊讶,到愤慨,再到思考,说明是听进去了,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表2:近代中外发展对照表
(二)忆苦思甜,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提升国家向心力的主要源泉,是中职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中外汽车发展史的对比,了解我国近代被侵略、被欺侮的原因,培养学生国家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分析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汽车生产量动态图(见图1),结合我省企业吉利集团的二次海外并购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傲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见识什么是中国力量,什么是中国精神!对比解放前的被殖民史,在无形引导学生“四个自信”,激发学生“为中华强大而读书”的理念,以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1 汽车生产增长动态图二维码
(三)成本核算,在品牌意识的树立中培养工匠精神
在《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中,其核心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把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在此过程中,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职业学校的光荣使命。
图2 2020年度世界汽车产量图
工匠精神是当下职业学校的高频词汇,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通过全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见表3),让学生了解品牌意识的价值所在,通过提问引出工匠精神内涵。各类原料,通过若干制造与流通环节,终成汽车成品,实现价值升华。比较发现,同样排量的汽车,基础原材料的价格差不多,但最终价格,高品牌与一般品牌的差距可达一百倍,社会财富的创造效率天壤之别。通过车标识别训练,同学们不难发现高端汽车品牌都集中在美、英、德、意、日等发达国家,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汽车品牌是汽车价值的重要体现,属公司核心资产,而品牌的树立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工匠是泛称,包括设计、生产、销售及维修等整个环节的相关人员,他们的敬业、精益、专注及创新精神,是品牌形成关键因素。现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想让我国拥有高端制造能力,他们越反对,我们越要有。因为工匠精神的培养,产品以质取胜,往大说是提升我国汽车品牌及实现强国战略的核心方略,往细说是提高人民收入与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与个人相关。
表3:汽车成本核算统计
五、思政成效
(一)提高了课堂抬头率
中职学生课堂抬头率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特别是全校性公共课程,临时性班级,无归属感,课堂睡觉更是常态。若任其发展,则三教改革毫无意义,所以如何提高抬头率,是学校及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课程思政后,相对触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视频、讨论等手段,学生抬头率有了明显上升。图3是本学期来,对睡觉学生的统计(以约2分钟睡觉为基准),从第一周的11人,到第六周的1人,抬头率是明显上升。
(二)提升了课堂参与度
由于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似懂非懂,有较大兴趣,教师在设问后,总有部分学生会附和,在得到教师肯定后,学生信心大增。一个人的高活跃度,能带动周边3-4位学生参与,结果使整体学生的参与度大幅提升。据测算,本学期来,平均每节课积极参与抢答、讨论等活动的学生人次为15-18人,基本占班级人数的35%-40%,而且参与度正在逐步上升。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胆量,使其充满信心,培养勇于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如爱国主义为元素的思政课堂结束后,有两位学生还在课间赶到我办公室,进一步询问《辛丑条件》所赔的九亿多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最后得到确切答案后,学生很是愤怒,说满清政府太无能了,然后又追问:若是现在,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得到“绝无可能”的答案后,才满意的离开,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思政结果吗?
图3 思政课堂抬头率与参与度统计
六、总结
“课程思政”是当下职业教育的必选项,是每位教师的必做题,而跨界融合是既是思政的手段,又是育人的创新,对于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汽车文化》为实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积极,跨界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感悟德育之奥义,以实践专业育人、文化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本文作者金志宇系工学硕士,汽修高级讲师、高级技师,工作单位为诸暨市职教中心。)
(责编:魏子涵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