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音乐+”同频共振助力高水平专业建设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周晓雅
人物简介
张峰,绍兴艺术学校教务科科长、音乐理论教师,高级讲师,文学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史学会、浙江音乐家协会会员,绍兴市中职学校2021年跨界融合教学团队导师,“张峰名班主任工作室”负责人。主要从事音乐基础理论、中国音乐史等教育教学研究,曾主持、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6项,取得过中国艺术职业学会论文评比、浙江省文明风采案例评比一等奖等优异成绩。近年来,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17篇,参与编著《礼复乐兴:两汉钟鼓之乐与礼乐文化图考》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校本教材5本。
“同学们,首先我们一起进入“为音配色”游戏环节。请大家聆听音乐,根据每段音乐营造的气氛与表达的情绪,尝试为4段音乐搭配合适的色块……”音乐里如何“看见”色彩,也许你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美术课?还是音乐课?也许你又会有第二个疑惑。
“刚才给大家呈现的是“音乐+美术”融合课程示范研究课《看见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作品赏析》的导入部分,这节课由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共同执教。”绍兴艺术学校音乐理论教师张峰老师说,“音乐、美术、舞蹈虽有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特征,但事实上作为姐妹艺术,它们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交融——情感,同时如节奏、色彩这些词汇也并非音乐或美术的专用名词,这种天然的融合性与共通性,使得艺术学科融合同频共振,让我们的‘音乐+’专专融合课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有力地促进了各艺术专业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
音乐专业是绍兴艺术学校基础最为扎实、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龙头专业,继2010年、2015年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后,2021年再次成功入选浙江省高水平中职专业建设项目。在探索省高水平专业建设中,学校积极创建“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创新团队,围绕“德艺兼修,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专业育人目标,打造艺术课程教学创新课堂,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助力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
“音乐+戏曲”,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
绍兴艺术学校各艺术专业的课程一直以来固守“专门化”教学的传统,校内各专业独立开展学科教学,各专业之间几乎没有尝试过跨专业的融合课程教学。近年来,在绍兴市职业教育研究室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戴智敏跨界融合“文化课+专业课”、“专业课+”等文专融合、专专融合的先进课堂教学理念的推进和引领之下,绍兴艺术学校积极进行了基于多艺术专业的“专专融合”以及专业和文化课“文专融合”的教学实践。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国民间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等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的唯一课程,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其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可见一斑。在“专门化”教学背景下,这门课程往往由音乐理论教师承担,但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这其中音乐教师在戏曲和曲艺两大单元实践教学中的“非专业”教学恐怕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戴智敏提倡的中职跨界融合教学创新理念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于是着手组建了“音乐+戏曲”教学实践小分队,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戏曲音乐”模块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
团队中来自音乐、戏曲两个专业的4位教师通力合作,从整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创编校本教材入手,并根据学生的学情与教学内容,依托“之江汇”开设跨界融合同步课程,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戏曲音乐”模块,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五年一贯制一年级音乐专业的学生打造了多师合作的“音乐+戏曲”专专融合教学课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音乐和戏曲两个专业教师联袂合作的“戏曲音乐”模块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负责理论部分的教学,戏曲教师则通过微课和现场教学负责戏曲音乐内容中的实践环节教学。在融合教学中,课堂的最大亮点是戏曲教师惟妙惟肖的戏曲身段表演和富有韵味的戏曲唱腔,让音乐专业学生大呼“过瘾”。学生在课堂中既获得代表戏曲剧种的形成、发展历史、表演风格、音乐特征等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从戏曲老师“唱、念、做、打”的专业表演示范中,近距离直观感受和学习了传统戏曲的表演和声腔艺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专业性。
通过学习,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每位同学都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民间歌曲和戏曲、曲艺唱段,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学习热情高涨,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全面提升,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较好实现。
“音乐+美术+舞蹈”,激发学生创造力
近年来,绍兴艺术学校认真落实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精神,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基本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不断创新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上半年,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多专业艺术师资队伍优势,我们还尝试组建了“音乐+美术+舞蹈”融合创新课程团队。本团队工作旨在打破不同艺术专业的教学壁垒,为校内四大艺术专业学生开发一门全新的综合艺术融合课程,通过这一融合课程的共同学习,既让不同艺术学生获得横向交流的机会,又能帮助他们获得除本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基本常识,为他们在今后可以借鉴其他艺术的形态、元素用于本专业的学习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奠定了更为扎实的综合素养基础。
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团队教师经过多次深入研讨,集思广益,最终确立从“情感”这一艺术创作的共性特点出发,以名曲、名画、和舞蹈为主题内容,从多维度、多视角,为校内各艺术专业学生专门打造了一门立体化的“融和”综合艺术欣赏课程《来自音乐、美术、舞蹈的对话》。当然,该课程不是三个专业相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把那些精选出来的享誉古今中外的绘画、造型艺术切入教学课题,我们或从美术作品引入中外名曲欣赏,或探索美术这一艺术形式对音乐、舞蹈艺术发展和影响等,教学内容融音乐、美术、舞蹈三个不同艺术类型于一体、彼此交织、互相联系。同时,课堂教学由三大艺术专业的优秀教师联合授课,这一从教学内容到授课模式全新的课程,在我们的小规模教学实践阶段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美术、音乐专业学生踊跃纷纷报名参加试教活动。
《看见“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作品赏析》是我们团队的首次教学实践。该课融音乐与美术于一体,以音乐作品聆听为指引,精心创设游戏互动情境,在教学中巧妙地将美术的视觉与色彩引入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感受由调式、和声、配器等组成的音乐光影世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探究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关系。在课堂中,美术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构成与艺术创作特点;音乐学生则学习了不同的和弦、调式以及乐器演奏中的强弱在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中,美术专业的学生画出了他们在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的“色彩”画面,而音乐学生尝试了则给不同的绘画作品配上了合适的音乐作品。体验了这节课的学生纷纷表示:“这是前所未有的,充满了期待、乐趣与收获的一节课,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音乐和美术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以后可以一直拥有。”
无论是国内的职业教育改革大潮,还是在全球艺术领域的创作日趋多元化呈现的当下,都对中职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需求,放眼未来,我们的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应该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艺术创新思维的专业学生。因此,从多学科交融的视角培养学生的艺术学科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无疑是值得我们团队去为之努力付出和学习的。
虽然,我们学校在多学科融合教学方面还尚属起步阶段,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团队教师的努力,能够让绍兴艺术学校“音乐+”多艺术专业跨界融合实现同频共振,文专共济,为学校艺术专业特色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提供范例,助力学校省级高水平中职专业建设。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