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旺:学科融合促进中职专业新发展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周晓雅
人物简介
周旺,中共党员,高级讲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优秀指导教师,绍兴市名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现任新昌技师学院实训处副主任。曾主持或执笔省级以上课题10个,主编或者参编近10多本规划类专业教材。辅导学生信息类比赛荣获省一等奖10多人次。
在新昌技师学院的一堂数媒专业课上,周旺老师正在与学生们探讨视听艺术的创新处理,“在视听艺术中,音视频的采集、录制、创作需要一定的艺术天赋、别出心裁的创意和专业的技能技巧,优秀的剪辑师必须能够根据对影视脚本的理解与感悟,对声音、画面进行艺术创作,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作品中的有声语言、音乐编排和音响效果、动态的画面进行采、录、编等加工处理,使音画在保证全面细致地表现作品主题并有效推动作品情节发展的同时,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一席话,让学生彻底明白艺术与技术这两件事就像“混血儿”,交织融合,不可分隔。他引导学生感受在视听艺术中,用个性化的艺术天赋、别出心裁的创意和专业的技能技巧,采编一段以“中国速度”为视角的视频,课堂上技能思维与创新思维深深的碰撞。
在当下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工业4.0、“互联网+”、通识教育、产教融合、双师教学这些词汇常高频出现,有人会抱怨现在的专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了,同时也发现专业知识的呈现逐渐步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阶段,教师也需要在不断的跨界融合中博采众长,以自我学习、互相借鉴等混合式学习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维度融合。
多学科交叉成为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多学科交叉是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今后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多学科综合素养的人才,老式的专业发展已进入瓶颈,不适合现代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所以专业创新发展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渗透,需要包括专专融合、文专融合,联合攻关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就强调:“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教育部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也强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创新需求已成为职教发展的重要诉求,这是促进课堂中开展学科间的交又融合教学研究最本质的目标,使得融合型专业学习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发展需求,凸显时代新特征,适应人的全方面发展。如新昌技师学院的财贸艺术系,在以原有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为基础,立足课堂教学,将基础课及各个专业课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整合学科结构和培养方向,走“专业融合创新”之路,探索培养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方向的计算机专业发展新模式。专业教师深入研究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对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挥电商、会计、数字媒体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构建“自媒体平台”学科体系。2020年,财贸艺术系以跨界融合课堂为切入,共开发创新融合网络同步课程4个、中高一体化学科融合校本教材4本,公开出版的《走进人工智能》一书以多学科角度呈现,案例涉及多个不同专业的知识应用,突出“专业具有融合性”的特色和前沿性、社会需求性,保证财贸艺术系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师资融合成为专业建设催化剂
专业建设是一个统一体,包括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科研能力要素等多维度元素。在考虑专业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观和广角的全视野,其中师资建设是重要环节。专业建设要以新型复合人才需求培养为核心,就要以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先导。
近两年,以周旺老师为首的鲲鹏数媒工作室与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彭晓美老师的信息技术工作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跨校跨域合作,碰撞出很多火花,成为师资融合促进专业建设的一个有力佐证。传统计算机专业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转变而出现衰退,与新科学、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更新,使得中职计算机专业逐步转型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专业体系,如网络、数媒、动漫、平面等。教师也要跳出原有的舒适区,学习、提升新技术运用能力,以新昌技师学院和绍兴中专两个工作室为平台的“学习融合体”教师培养模式,以探索培养融合型高素质师资为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新专业、新学科的建设发展。
两校工作室多次开展跨校合作,包括教师教研交流、课程开发合作,开展专业建设线上研讨、线下项目实践合作教研,组建由数媒+电商+会计+…、信息技术+专业等专业骨干教师构成的1+4+N跨学科融合创新教学团队,以自身变革创新发展为前提,有效带动各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此为根基,合作开发《视觉传达——不一样的PPT》、《视觉传达——音画世界的秒剪巧合》等系列教材和网络同步课程,申报立项或者结题的省级以上课题12个,合作拍摄全国职业院校无人机航拍作品获一等奖,并在信息技术课程、数媒专业课程中不断碰撞出创新火花。
“学习融合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专业素养、跨校跨区域的互鉴互学提供了创新平台。通过参与教科研实践、交叉学科融合共生、著书立说等,以点带面,以融合为前提,在教师素养提升上做“精特”文章,提升了教师的能力素养与水平,将教师的发展带动专业发展,技师学院数媒专业被评为市特色专业,《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作为特色精品教材,一度成为网红,被浙江教育报报道,工作室引领下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成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后浪”力量,不断推动专业创新发展。
“三重”举措绘就专业融合闭合圈
理念孕育先机,创新才能发展。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各个专业的发展都已经踏入了高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专业发展的定位必然是服务地方经济,有特色、前沿性,是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专业技能、新技术、新方法、科学的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只有融合多种学科专业资源,打破原有的专业局限,专业建设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因此,专业融合要重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多专业间的相互渗透。目前交叉学科各个专业并未实现深度融合,课题体系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跨学科融合的本质在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多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在自身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学科的扶持、调控,利用各个交叉学科的优势解决专业“痛点”,打破学科壁垒,凝炼新的学科方向。从各个专业认知到课堂实训、从职业生涯规划到顶岗实习、从开学第一课堂到毕业最后一次课,让跨学科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助力全人发展培养。同时,除了合理利用现有完善的各类教学共享平台外,还需要积极开发或者完善交叉学科共享平台建设,健全平台使用管理的工作机制,更大程度实现科研硬件设施的互利共享。加大研究成果转换,整合科研成果数据,加强专业学科间的融合共生能力,建设多学科联动机制,加强同外校间专业的定期交流探讨与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进而推动专业间的相互渗透。
其次,专业融合要重规范,推进融合环境建设,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一个学校如果不是顶层在引导实施的话,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基本上还是缺乏制度、规范保障。需要不断完善现有专业建设与发展制度,优化专业日常管理流程,实现学科管理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去除形式化、表面化,加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业务精、作风正、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努力为多学科融合专业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最后,专业融合要重引导,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及科研成果转换意识。当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任然较为淡薄,可持续性差。所以,如果要加强专业创新发展,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坚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建设目标及研究目标,系统规划学科融合发展资源,开辟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交叉学科拓展领域。同时,健全专业教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强化监管力度,提升各专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多学科融合在资源整合及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仍待拓展,专业科研管理机制上仍待健全,专业的成果转化意识上仍需有效引导。想要促进职业教育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就必须在专业的建设上,做到观念、体制、队伍三个方面的创新,而且要兼顾各个学科专业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责编:夏雨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