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秋音:跨界让中职课改走向多样化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魏子涵
人物简介
求秋音,绍兴市直计算机专业学科带头人,高级讲师,网络管理员高级技师,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省最美教师,现任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务处主任,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技能竞赛获金牌,个人参加全省中职教师网络专业技能比武获第一名。带领团队获得绍兴市优秀创新团队。撰写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主编或参编多本教材。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键词是转型,即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著名教育家姜大源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征是跨界、融合、重构”。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逐步探索跨界、深入融合、不断重构,让中职课改从选择性走向多样化。
一、完善匠级课程体系:让学生选择多样化课程
聚焦满足新课改学生课程选择的需求,凝“无形”素养于“有形”课程,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提出“两纬度四模块六课堂”的匠级课程体系。“两纬度”即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四模块为匠心、初匠、巧匠和良匠课程,通过六类课堂把课程的知识和素养融入各类教学活动中,即为社会活动类、职业核心能力类、创业创新类、专业竞赛类、专业拓展类、高考升学类。
为更好开展六类课程,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为学生构建“必修课程+自选课程”的选择机制。学校开足选修课,每学期高达300多门选修课,参加选修课人数比例为100%。选修课体系中老师跨界授课强调打破学科界限,整合、重构和创生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对选修课程体系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既有统整性的国家课程,也有拓展性专业校本课程,选修课具有明显跨界特征,表达的是学科、思维、课程资源和师生角色的跨界,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给学生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多样化选择”。
VR工作室学生利用VR技术和文化创意制作职教展360度VR全景作品。同时数媒工作室与电商专业跨界融合拍摄淘宝短视频及产品详图,获得用户的充分好评,工作室为浙江省技工院校教职工气排球比赛提供了标志和形象系统设计及纪录片拍摄制作服务。鲁班木工创新基地师生利用木工技能、电子PLC编程、数控操作这三类跨界知识完成了自动化木工创新教具作品,并获浙江省自制教具一等奖。
二、搭建智慧教学平台:时空跨界创设多样化教学形态
1.信息化教学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兴起,引发了教学形式的重大变革。学校依托智慧校园搭建钉钉和超星学习通平台,采用全新学习平台,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学设计为前提、移动网络为支撑的“学生自主+教师同步导学”的多元互动模式,实现了课前预习、课中翻转、课后复习的学习全过程。探索在线教研、在线听课、在线诊断等多种教研新形式。通过学习通和之江汇平台分层分批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设计、微课制作、资源融合、在线教学等教学模式。疫情期间全校共198门课程、243名任课老师全部实现在线教学,全校3550名学生在家开展在线学习。全近三年共有10多门课程获精品教学空间,15位教师申报网络同步课程建设种子空间,有5门课程具有区域影响力,拥有校外众多互联网学生。
2.智慧实训建设
近年来,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升级专业操作实训室,打造理实一体化智慧实训室,开发“智慧云实训平台”,整合教学信息化硬件设备和云系统资源平台,形成集互动点播仿真教学、信息技术全程记录、平台管控科学评价、仿真资源空间融合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实训环境,打造出“技术化+多元化+智慧化+全面化”四化一体的智慧实训,突破了技能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难、教师个别化指导难、技能资源共享难、操作标准统一难、课堂实时反馈难等五大难题。课堂教学形态的创新,促进课堂教学的智能、开放和高效。近三年学校建设数控、建筑木工、服装制作、中餐烹饪、中西式面点等专业智慧实训室。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跨界实现多样化学生培养
1.跨专业界,拆除专业“藩篱”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跨界”本质属性的内在诉求。围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主线,学校深入对接区域产业链与职业岗位群,考虑产业链的整个生命周期和新兴产业交叉跨界的本质属性,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学校以主干学科或特色专业为核心,将职业领域相近学科“跨界合作”组建成专业集群。学校组建了艺术设计、现代服务、财会信息、智能制造等四大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落实跨多样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数媒专业对接产业链与专业群,与绍兴市大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校外线上直播实践,将摄影、影视剪辑与后期、化妆、场景布置与搭配等专业跨界整合精准对接网络直播产业链。数媒师生以“越掌柜”App为载体在绍兴市伟丰文化创业园开展校外网络直播实战演练,社会反响评价极高。网络直播产业链衍生诸多工作岗位,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托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实际岗位、企业实践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多样化培养。
2.跨地域界,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校企产教融合中形成了“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企业项目课程”的育人课程体系,采用企业和学校协同授课方式;采取校内实训与企业轮岗见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课程内容含盖文化素养、行业介绍、企业文化、专业知识、企业岗位能力等。学校与绍兴海德数码电子公司、亚太机械科技公司等合作共建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SMT贴片机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开展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做、工”一体化培养。学校在2019年成立微电子学院,2020年与中兴国际(绍兴)公司联合共办“中芯”冠名班,从微电子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培养内容、培养标准入手,推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招工”与“求学”联动,为中职学校找到一条微电子人才培养的可借鉴的有效路径,为绍兴集成电路重点产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大数据浪潮袭来,学校与深圳市星道科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大数据产教融合基地,进行项目式的产学教,实施项目班和精品班的分层教学,校企双师共同授课、共建课程,既让学生体验真实企业项目并掌握专业岗位技能,又实现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3.跨知识界,共建产教融合型教材
“教材”的改革,要根据企业和行业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三方面进行共建共融。一是在教材内容上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将企业新文化、新业态、新工艺、新规范纳入系列教材;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提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精进不舍的创新精神。二是完善教材形态,校企双元编写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产教融合型教材,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形成“活页式教材+立体化资源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三是推广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数字课程,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近三年学校共开发校企合作系列教材20多本,特别是《大数据标注项目化教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英双语)》等教材参加绍兴市“跨界”教材成果比赛一等奖,开发绍兴市职业技能培训包“微电子芯片粘晶”教材、标准和资源,教材涵盖课程标准、学习视频、企业案例等,为产教融合提供课程教学的基础材料。
跨界融合的教学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正在撬动学校的教学变革,营造新的教学生态。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