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跨界共育大数据专业复合型人才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求秋音
【摘要】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校企跨界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方法。本文提出校企跨界共育大数据专业人才的理念,通过大数据专业建设的实践检验,研究校企跨界融合机制,构建“双元四融三进”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大数据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技术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满足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方需求。
【关键词】校企跨界;复合型;大数据,职业教育
一、问题提出
(一)政策背景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01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组织,鼓励设立校企产教融合的管理、协调和服务机构。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是当今互联网的三大关键技术,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增大数据技术专业,同时面向不同行业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形态,从专业名称到内涵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因此,围绕校企融合进行关于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二)中职人才培养问题
1.培养机制与企业运行脱节
当前中职教学模式灵活度不高,企业新课题、新项目难以及时纳入教学体系,究其原因则在于学校与企业存在着运行机制的差异。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追求稳定性,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往往以微调为主,变化不大。而市场性强的企业运营机制则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对新技术更敏感、时效性更强、响应速度更快,与学校稳定、固化的教学机制有一定冲突。
2.培养内容与企业岗位脱节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一教学内容理论与岗位脱节;二是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脱节;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四是学生考证与企业新业态脱节。这导致中职教学内容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内容相脱节。
3.中职教师的教法与生产过程脱节
中职教师普遍缺少跨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中职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与产业深度融合不足,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与相关生产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脱节。
(三)机遇挑战
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类型教育”。跨界,是目前职教学界所公认的现代职业教育异于普通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过程与教育的界限,企业学校跨界合作,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跨界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中职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新任务,并要求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构建
学校依据大数据产业的现实需要和中职培养目标,主动融合行业协会、产业研究院、企业学院、中职学校等多方合作平台,研究校企跨界融合机制,实现大数据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技术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推动学校大数据专业建设和大数据产业经济的双向发展。遴选产业行业中的典型工作岗位和项目任务,研究大数据产业的中职人才培养标准,探索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求。学校联合腾讯公司选取公司的大数据典型工作项目为教学任务,针对大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预测等岗位,研究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和做法,探索“双元四融三进”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双元四融三进”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
(二)双元:校企双元共育
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双元,学校要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另一主体,实现“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双主体机制。双元指“引企业真实项目进校”与“送学徒学生到企业学习”双向并举,补足传统中职学校的教育短板。校企双元通过构筑真实场景、引入真实项目、提供真实岗位、展现真实数据和问题等,实施基于直观感受和强体验感的真实课堂实训教学,实现学习场景实体化、学习任务真实化、学习效果可视化、学习活动体验化。合作企业负责提供大数据类工作项目和企业兼职教师(师傅),与校方联合设计项目任务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内通过基于真实项目的轮岗训练、定岗训练、综合训练等基本完成从学生、能执行任务的学徒、能创新应用的学徒,到准员工、员工的成长。
(三)四融:校企四维共融
1.课岗融合
基于校企合作,提出“课岗融合、做学结合”,即学校课程与企业岗位相融合,以企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定位中职学校大数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大数据的行业岗位能力、企业用工标准,邀请企业骨干和行业专家参加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制订。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校企双元编写活页式工作式教材,开发基于工作岗位的大数据专业核心课程。
2.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脱节的有效途径。校企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大数据产教融合基地,制订大数据产教融合工作手册和内容,开展大数据标注、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等产学研服务,并依托跨界融合的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互动教学和岗位技能实训。让大数据专业的学生在校也能参与企业培训和生产实训,在校内实现“学徒”和“企业员工”身份转换。
3.文专融合
校企双方充分沟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通用+思政教育”课程以提升大数据人才通用素质、知识、能力为目标,提升“思政+专业技能+数据素养”。在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产业链上的“特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文化育人。开发“职业成长模块、创业意向模块”等课程,旨在瞄准行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流程、新规范,强化毕业生就业硬实力和职场竞争力。开展劳动实践平台,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包括开展志愿类社团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将数学和大数据专业课两门课程有效地融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实现从生活必备到职业拓展再到职场应用的升华,从而提升培育大数据学生的数据素养和职业素养。专业和公共基础课实现“文专融合”,更好的服务学校专业发展、服务师生发展、服务企业发展。
4.工学融合
工学交替融合是指企业实际工作与学校学习相融合,企业把生产车间搬到学校,把实际项目带入课堂学习,学校实行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组织大数据专业学生在企业车间进行实际项目的数据分析和实践,产出企业效益,企业按照标准给学生(员工)发工资。学校通过建设大数据产教融合基地,根据企业标准和文化定位,营造企业生产和工作场景,塑造“真刀真枪”环境,参照传承“职业化”、“工作化”,培养“准员工”、“准学徒”,坚持双元育人,确定“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工学融合学生进阶模式。
(四)三进:校企三层递进
设计“三层递进”的三阶段。依托企业实际项目并结合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基础技能-综合技能-企业岗位”的三层递进的技能培养体系。第一阶段主要通过与课程结合的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大数据类岗位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依托合作企业,通过基于实际项目的轮岗及定岗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阶段依托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资源,进行岗位实习,夯实学生大数据技能,提高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教学过程项目化、综合技能实战化和企业岗位真实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最终,将精技准员工输送到企业实习就业。如图2所示。
三、校企共育人才的实践
(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学校与腾讯公司共建“腾实产业学院”,学院采用政校企多方资源共同投入、多主体合作办学的创新机制和体制建设。学校与腾讯公司共同制定符合产业发展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内容,学校提供硬件设施与场景,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派企业师资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学生核心专业课程及实习实训各个环节。
(二)构建“1+4+N”教学共同体
“共同体”内组建“1+4+N”教学创新团队,团队以1名专业(学科)名师为核心,招募2名以上专业课骨干、1位企业师傅、1位高校名师和N名有创新意识的不同学科(专业)中青年教师。通过“共同体”引导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开展产教跨界教学实践,腾讯企业方定期派企业导师为学生进行实战指导,弥补了实战教师缺乏的问题。学校制订企业导师特聘制度,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企业行业专家的血液。打破原有的“一课一师、多课一师”格局,构建“多师一课、多师多课”结构化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共同体”共同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师的实战能力。
(三)搭建企业场景化一站式教学练平台
学校通过“腾实学院”引入腾讯企业的一站式教学练平台,腾讯云一站式教学练平台包括教学管理平台及沙箱实训平台。沙箱实训平台引入腾讯云真实工程实践案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典型项目为载体,与学科模块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贯通多个课程的知识结构,构建实训项目资源库。
教师以每组4-5人左右分小组,沙箱实训平台会根据小组的三段递进项目实训及随堂实验的所需要的资源及实验内容的不同,自动配置好每组相关实训的环境。当学生登录到沙箱实训平台时,可根据项目的实验手册进行实验。通过沙箱中企业的实际场景和工作任务来促进大数据课程的三段递进的项目教学,完成任务的过程就像在真实环境中工作一样,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四)开发校企融合活页教材和课程
满足岗位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开发一批“通基础、活案例、拓技能”的新型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编撰应紧密对接大数据职业情景及工作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深度融入内容体系,贯穿课程思政理念,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统一;教材配套资源包含VR、AR、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出多维立体化特征;教材内容及配套资源紧跟信息技术及产业岗位需求变化而持续动态更新,每3 年至少迭代更新1 次。依托深度合作企业输入学校的实际项目,联合腾讯公司和深圳星道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大数据标注项目化教程》活页式教材和《数据可视化》网络课程等。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和实践,“双向四融三进”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校企跨界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效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极大提高了大数据专业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毕业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最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对产业升级的贡献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